清朝初年战事虽多但胤祥却因各种原因从未有过带兵的经历

史海撷英 2024-05-19 16:35:28

对清朝初年“九子夺嫡”有所了解的人对于其中的十三阿哥胤祥想必印象都是十分深刻。他侠肝义胆、侠士心肠,对于清世宗更是忠心耿耿,是清世宗最为倚重的兄弟大臣,并且他还是难得的文武双全。那么,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真的有过带兵打仗、指挥作战的经历么?

清圣祖在位时期,确实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基。

此时的南方,对于南明残余势力的征讨并没有结束,直至吴三桂带兵杀入缅甸,擒回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将其在昆明绞杀,这才宣告南明政权的覆灭。同时,为了更好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索尼、鳌拜等“辅政大臣”以清圣祖的名义下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此停止了大规模的征战。

而这时的清圣祖年纪尚小,并没有亲政。

清圣祖亲政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便是“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世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杀掉云南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率先起兵造反。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也相继反叛。期间,漠南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以及坐镇西北的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加入到了反叛队伍,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抓紧袭扰大清沿海地区。

最终,经过八年的战争,清军先后平定了各路叛军,并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杀进昆明,迫使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至此,“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

爱新觉罗・玄烨

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清圣祖又开始着手收复台湾。

起初的时候,清圣祖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然郑氏集团却是一再要求“仿朝鲜例”,企图将台湾分离出去。面对这一状况,清圣祖下定决心要通过武力收复台湾。最终,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时候,清圣祖命施琅率军打败了台湾军队,迫使盘踞在台湾多年的郑氏集团投降。

而就在清圣祖全力平定“三藩之乱”,武力收复台湾的同时,北面的沙皇俄国也在不断渗透、侵略东北地区。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圣祖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成功打退了俄国侵略者,并且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式与沙皇俄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在这之后,“清准战争”拉开了序幕。

此时的蒙古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已经吞并了整个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并占领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清圣祖连续三次御驾亲征。

第一次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圣祖在“乌兰布通之战”中以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战胜噶尔丹,就此将噶尔丹的势力驱逐回了漠北。第二次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圣祖再度御驾亲征讨伐噶尔丹,并在“昭莫多之战”中打得噶尔丹全军覆没,至此噶尔丹再也无法东山再起。第三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宁夏之战”,清圣祖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窜逃到宁夏的噶尔丹而来,噶尔丹也就此在众叛亲离中绝望自尽。

至此,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迎来了十数年的短暂“和平”。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被清圣祖扶植起来的准噶尔汗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趁着和硕特汗国的内乱,派大策凌敦多布统领军队从伊犁河谷出发,占领拉萨,并杀死拉藏汗,灭亡了和硕特汗国,进而控制了整个西藏地区。于是,清圣祖封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率兵进藏,打败了准噶尔的军队,并将其驱逐回了伊犁,就此收复了西藏地区。

此后,清准军队开始进入对峙阶段。

可以说,整个康熙朝时期,特别是康熙朝前中期,征战是非常密集,整个国家长期处于战时状态,这对于国家人力、物力、财力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从另一方面讲,也给了许多文臣武将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清圣祖皇子。

那么,十三阿哥胤祥是否也在其中呢?答案或许要让大家失望了,纵观整个康熙朝时期,胤祥并没有参与征战的经历。

前期年龄尚小,后期又遭到冷落,胤祥确实从未上过战场

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胤祥出生之前,清圣祖已经平定了“三藩之乱”,并且成功收复了台湾,而在他出生的时候,“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已然正在进行之中,因而,胤祥能够赶上的战争只有“清圣祖三征准噶尔”了。

爱新觉罗・胤祥

可对照这三次战争的时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时,胤祥只有四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时,胤祥只有十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宁夏之战”时,胤祥也才只有十一岁。

由此可见,这时的胤祥根本不具备上战场作战的能力,更不用说指挥军队作战了。

胤祥没有上过战场,那他有没有跟随清圣祖出征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根据史料记载,胤祥第一跟随清圣祖外出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而这已经是在“清圣祖三征噶尔丹”之后,并且出行的目的也不是前去征战,而是前往盛京拜谒陵寝。在这之后十年时间里,清圣祖每次外出都会将胤祥带在身边,可出行不是南巡,就是祭祀,也都和战争无关。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圣祖“一废皇太子”,胤祥在这期间的表现彻底惹怒了清圣祖,随即便遭到了清圣祖的冷落,他自己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的册封,也没有被委派职务,清圣祖的历次外出也将其排除在了跟随名单之外。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胤祥被清圣祖“雪藏”了十余年,自然不会让其参与此后对策妄阿拉布坦的作战,直至清圣祖驾崩,清世宗登基之后,胤祥才重新被清世宗委以重用。

爱新觉罗・胤禛

只不过,在整个雍正朝期间,胤祥始终是同清世宗坐镇北京,并没有前往前线。原因很简单,清世宗离不开胤祥。清世宗继位后,立马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出任议政大臣,胤祥也就此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二把手”。

虽然胤祥没有直接前往前线指挥战斗,然而其在统筹全局,调配军需方面的能力却是展现无遗。

清世宗继位之初,青海的蒙古和硕特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此时署理户部的胤祥全力清缴户部亏空,真正做到了“只认钱不认人”,一些皇亲国戚、宗室大臣甚至被他逼得要上街买家当还债。而他也将追缴回来的欠款及时的转运到西北军前,有力地支持了年羹尧的平叛。

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命胤祥办理西北两路军机,以应对准噶尔军队的袭扰,而前线中下级军官的遴选工作正是由胤祥负责,而他也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爱新觉罗・胤祥

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设立军需房,这是之后军机处的前身,依然是由胤祥负责署理,他与清世宗积极配合,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案,并且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被清世宗誉为是“挽输数年,海内未尝知有用兵之事。”

由此可见,胤祥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不能说其不懂兵,毕竟,他和担任过“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同为法海所教,而他们两人也从小便是所有清圣祖皇子中公认的“文武双全”。只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胤祥始终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其军事指挥才能到底如何,也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 阅读:129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