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读了毛主席这首词,给出犀利的七字评价,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

李舟 2024-04-14 18:44:29

1927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急匆匆地赶回湖南。

他心里明白,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席卷这片土地。

湖南的湘赣边界,那是工农革命的摇篮。

毛泽东一到湖南,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部署秋收起义。

他知道,只有用武力,才能打破地主阶级的重重压迫,才能让农民们挺起胸膛,站起来反抗。

1、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随着一声枪响,秋收起义的武装暴动犹如烈火般燃烧起来。

农民们挥舞着镰刀斧头,呐喊着冲向地主的庄园,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勇敢。

起义后的几天,革命正处于最艰苦的时刻。

但毛泽东却毫不气馁,他豪气干云,激情满怀。

在那秋收时节的暮色中,他提笔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每一句都透露着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情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起义军的威武形象。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展现了起义军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

而“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则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激发了农民们的反抗精神。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更是将起义的壮观场面和农民的愤怒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不仅记录了秋收起义的历史,更展现了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的英勇形象。

它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为了自由和解放而战斗到底。

如今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

2、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的秋天,井冈山的天空格外湛蓝,但山下却是另一番景象。

湘赣两地的敌军像饿狼一样,盯着井冈山这块红色根据地,准备发动第二次“会剿”。

那时候,红军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井冈山的军民们,他们有的是勇气和智慧。

就在敌人前锋逼近永新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带着31团在永新附近摆开了阵势,硬是把敌人困在了永新县城30里内,一困就是25天。

这期间,朱德和陈毅也没闲着,他们带着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人的占领区茶陵、酃县发起了猛攻。

敌人一看这阵势,哪还敢继续围困永新啊,慌忙回援茶陵去了。

就这样,红军成功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

可就在大家稍微松口气的时候,28、29团却冒进湘南,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

剩下的部队和28团一起,不得不向桂东转移。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那叫一个急啊,但他没有慌,亲自带着31团前往桂东迎接红军主力。

这时候,留守井冈山的,就只剩下31团的一营了。

敌人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啊,于是纠集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发起了猛攻。

黄洋界啊,那可是井冈山的咽喉要道,距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

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黄洋界哨口可是最关键的一个。

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井冈山的军民们没有退缩。

他们凭险抵抗,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最后啊,竟然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整个井冈山都沸腾了。

毛泽东听到后,也是激动不已。

他拿起笔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不仅仅是对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赞扬,更是对井冈山军民们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精神的赞美。

人们都说,井冈山的军民,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为了理想,为了信仰,奋斗不息!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上世纪30年代,鲁迅可是个大忙人,他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整天跟咱们党的地下工作者打得火热。

那时候,冯雪峰这位红色特工在上海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经常去找鲁迅聊天。

有一次,冯雪峰跟鲁迅聊得正起劲,突然提到了毛主席,还拿出毛主席1928年写的《西江月·井冈山》给鲁迅看,想听听他的看法。

鲁迅一看,立马来了精神,他那张犀利的嘴可没闲着,直接评价说:“这诗啊,颇具山大王气概!”

冯雪峰一听,心想这下可完了,这评价传出去,毛主席会不会生气啊?

可没想到,后来冯雪峰把这事儿告诉毛主席,毛主席听了反而哈哈大笑,一点儿也不生气。

看来,咱们的毛主席肚量就是大啊,连鲁迅这么犀利的评价都能一笑而过!

0 阅读:126

李舟

简介:站在人性角度,理解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