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般的杨绛:岁月静美,淡定背后的风华

如沐春枫的心灵空间 2024-05-08 16:43:13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911年7月17日,一丝光亮照耀在凡俗人间: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三种语言,是翻译界公认的楷模;风华正茂的她,在父母的支持下,曾先后到北京等城市求学;年轻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她终生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的知识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内心坚硬且柔软,她经历百年岁月的洗礼,以一种平静而坚韧的力量,鼓励着我们。

她的朋友用16个字来概括她的一生:高尚做事,低调做人;毕生自强,终竞自律。她是丈夫眼中“最美的妻,最才的女”,人们称她为世纪的奇女子,她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

01腹有诗书气自华

杨绛先生,本名杨季康,她出生于无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杨荫杭具有丰富深厚的学识,在早年留日归国后成为了江浙闻名的大律师。母亲虽然一生都为全家人的衣食住行操劳着,但是只要有空闲,她也会捧上古典文学或是现代小说,看的津津有味。

在父亲和母亲的身教影响下,小杨绛也爱上了读书,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并持续一生。小杨绛在家排行第四,却深受父亲的喜爱,在父亲午睡时,小天使杨绛陪侍在侧,拿着一本书安静地翻看。

到了读小学的年龄,杨绛先后在无锡、上海就读,在12岁后进入到苏州振华女中就读。读书一直是小杨绛的爱好,中文、英文的书籍她都拿来啃。

父亲曾经问过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如何?”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之后,父女会心一笑。

17岁的杨绛,原本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是当时在南方清华没有招收女生的名额,于是她就转报苏州东吴大学。

在人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成为了公认的才女:在班上,中英文俱佳的她是“笔杆子”;在音乐方面,她还会弹月琴、吹箫,工昆曲。在大学期间,她还自修法文,甚至还拜一位比利时夫人为师,学会了一口让人羡慕的法语。

在清华求学时,杨绛先生便开始自己创作,受到了授课教授朱自清的欣赏。在朱自清先生的推荐下,杨绛先生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上。

当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婚后游学于英国、法国,他们也常常一起谈诗论诗,他们一起在图书馆埋头用功,互相交流。即便是在动荡的年月里,即便是下放到干校,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也坚持看书和进行学术研究,八卷本的《堂吉诃德》翻译便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96岁的杨绛先生推出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对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进行了探讨。

02始于初见止于终老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想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便是如此。杨绛先生的母亲曾经打趣到:“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只因为21岁的杨绛先生在当时苏州东吴大学停课潮的影响下,与四位一起考上北平燕京大学的朋友一起北上,而杨绛先生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大学当借读生。

只愿与你“始于初见,止于终老”,这美好的希望在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俩人的身上得到完美地诠释。

1932年早春,杨绛先生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正巧孙令衔要去清华看望表兄。在清华,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初次相遇,正因为钱钟书先生正是孙令衔的表兄。而这相遇,便是将近70年的陪伴。

当时,钱钟书先生被她那“颉眼容光忆初见,蔷薇细瓣浸醍醐”的清新淡雅所吸引,杨绛先生也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后来钱钟书先生写信给杨绛先生,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钱钟书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先生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自此开始,两人便鸿雁往来。

“你放心,有我呐”,这句话从杨绛先生年轻时便经常对钱钟书先生说。在他们结婚后留学英国时,杨绛先生生下女儿钱瑗后住院期间,钱钟书先生去看她,和她说“不小心打翻了墨水,染了桌布”,她说“不要紧,有我”;“门轴坏了,不能锁门”,她说“不要紧,有我”;“台灯被弄坏了”,她说“不要紧,有我”……

等到杨绛先生回到家,桌布洗得干干净、门轴和台灯也都被一一修好,钱钟书先生在感激之余,更是对杨绛先生所说的“不要紧,有我”深信不疑。

在钱钟书先生的一生中,杨绛先生一直陪伴在身旁,做他温柔的知己和伴侣,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黯然地看着杨绛先生,眼睛是干枯的,但是心里却在流泪。临终时,他的眼睛一直未合上,杨绛先生告诉他:“你放心,有我”,听到这句话后,钱钟书先生安然离世。

在钱钟书先生离世前,他们惟一的孩子钱瑗已经去世,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句话概括了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爱情。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既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有心有灵犀的默契与陪伴。

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两人相互搀扶,相互陪伴与享受,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生动讲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故事。

0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终其一生,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俩人都保持了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态度。不管是沦陷上海的困厄时期,还是流放干校的黯淡岁月,或是《围城》畅销、“钱学”兴盛后声明大造的日子,他们都始终如一地沉迷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读书、著述、翻译。

杨绛先生所居住的寓所是没有装修过的,就连柜子、桌子也都是旧款式,哪怕是有些贵重的摆设都没有。然而寓所内却充满着浓浓的书香,给人一种清香淡雅的氛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这句诗,或许可以看成是她的一生写照。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大多数人因为生活、工作等种种压力,形色匆匆,面带倦容。

我们如此努力地生活,不过是希望家人都过得好一点,希望自己的一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虚度年华。

殊不知,当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价值。就如杨绛先生一样,晚年在爱女、丈夫先后离世后,已近90高龄的她,仍然坚持翻译、写作,她开始整理丈夫钱钟书先生留下的手稿,以及中外文笔记。

散文集《我们仨》2003年出版问世,更是道尽了杨绛先生对丈夫、对女儿深切绵长的怀念,同时也感动了很多读者。

在书中她这么写:“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活得很充实,很快乐……”

写在最后

我国著名文学家、电影艺术家夏衍先生曾经这样称赞杨绛先生:“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

夏衍先生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杨绛先生活得有质量的一生。虽然杨绛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与丈夫和爱女“团圆”了,但是实际上,她的容颜、她身上特有的个人魅力、不被时代所拘泥的女性的坚强与果然,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杨绛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学问,一生都在伏案读书与写作;她的百岁绝对没有虚度,她的心灵高贵而自由。

杨绛先生在世百余年,她始终坚守着那个简朴的家,那是他们一家三口生活过的温馨家园。她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年事渐高的她,也没有放弃她的事业。她心中永远都坚守着一方净土。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地钻研、研究学问,活成了属于自己的样子:珍爱生命,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杨绛先生身上不问世俗之美、遗世独立的美,恰如她所说的: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之共勉!

作者简介:如沐春枫,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