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渐成主流,智能化加速洗牌,谁能笑到最后?

伟华频道 2024-05-15 11:12:23

在与正炙手可热的小米汽车“深度交流”之后,智己L6终于在5月13日正式上市,权益后19.99万的起价,以及“小米没给到的我给”这样的段子,显然极具眼球效应。

显然,从流量上讲,智己是成功的。事实上,类似这种火药味儿十足的“怼脸PK”,近年来在汽车圈也不新鲜了,类似的还有小米和智界、比亚迪和长城、长城和理想等。

大家心知肚明,淘汰赛早就开始了,不少友商开始出局,不可能再一团和气了。然而,新能源车的高度内卷,最受伤的却是传统燃油车,尤其是合资车,量价齐跌已经常态化。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4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3.7%,而去年同期还只是32%。并且,4月上半月这个数据还一度突破50%。

现在看来,一直颇具争议的“换道超车”战略,还是奏效了的。自主品牌汽车借助新能源车走上了“牌桌”,而接下来的智能化较量,则决定未来能走多远。

汽车巨头全面触电,自主品牌抢占先机

不管是为了节能减排,还是为了能源安全,或者是为了换道超车,中国发展新能源车的大方向是早就确定了的。

对于自主品牌阵营,这自然是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所以果断下手,没有半点迟疑。最终,不管是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一方面,拥有了比亚迪这种巨无霸型的选手,2023年全球销量突破300万,挤进前10名。另一方面,也孕育出了一批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包括华为、小米、蔚来、理想、小鹏等,在各自的领域实现了突破。

对于合资车,毕竟在燃油车领域积累颇深,而对未知的赛道,顾虑更多也在情理之中。但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每年3000多万的盘子,是任何一个车企都不能无视的。基于此,尽管各大车企心态不一,但是最终都选择了加入。

从今年的北京车展看,世界主要汽车巨头,在新能源车上都在加大投入。其中,德国企业转型最快,大众是最早触电的,打造MQB纯电平台,推出ID系列车型,目前是国内合资车中销量最好的,在欧洲也是佼佼者。奥迪也是多个平台齐上阵,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车型,并且在长春的PPE平台工厂也将投产。还有保时捷也推出了纯电的Macan和Taycan,接下来还有纯电动718、纯电动Cayenne以及纯电动全尺寸SUV。

在德系高端品牌中,宝马的新能源车表现可圈可点。今年第一季度,宝马在全球交付了594,671辆汽车,同比增长1.1%。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82,700辆,同比增长27.9%。在北京车展上,宝马竟然全是新能源车,虽然现在还是“油改电”,但是全新Neue Klasse纯电平台2025年落地后,产品力将大幅提升。奔驰不甘示弱,纯电的EQ系列阵营在扩大,在今年北京车展上,甚至推出了纯电大G秀肌肉。

而美系车也不只有特斯拉在玩电车,通用和福特也都在布局,比如福特的电动野马,凯迪拉克的IQ系列,别克GL8插混版等。日系车虽然嘴上抵制,但是身体上也很诚实,丰田联手比亚迪打造了bZ系列,本田的e:N系列也已经落地。

综合来看, 主流合资品牌目前基本全面“触电”了。

智能化是新战场,科技巨头冲击传统车企

不过,能够改变汽车行业的,绝不仅仅是车企,而是来自跨界的力量,尤其是对车的重新定义。传统燃油车,更多的被认为是代步工具,而新能源车则被认为是移动的空间,人类的第三居所,与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高度融合。

如果只是油转电这种单纯的能源替换,汽车产业的运行逻辑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也谈不颠覆性变革,但是电动化的后面是智能化。

汽车智能化,包括两种方面,一个是智能座舱,一个是智能驾驶。这两个概念,其实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水平长期没有质的突破,智能座舱就是大屏加车机,但多数人还是喜欢用手机,而智能驾驶也被限定在了L2级,所以影响有限。

但进入2024年,企业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国家政策也开始松动,汽车的智能化之战正式打响。在智能座舱方面,车机系统因为华为、小米等手机企业的入局,水平变得越来越高。众所周知,从PC到智能手机拼的不只是智件,更重要的是生态,苹果最大的卖点是iOS,所以华为、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让智能座舱的吸引力变强。

比智能座舱更重要的是智能驾驶,智能驾驶的背后是AI智能机器人,这是世界科技竞争的关键,而汽车的智能驾驶,是一个关键的应用场景。

国外车企中,特斯拉的FSD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并有望引入国内。而在国内,目前最强的当属华为,目前已经更新到ADS3.0,官方的的声音是“遥遥领先”。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华为技术加持的车型销量不断攀升,尤其是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其中,价格高达46.98万-56.98万的问界M9竟然成了爆款,上市136天累计锁定了8万定单。

目前,为了抢占智能化制高点,很多国内车企开始选择和华为合作,包括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江淮等一众大厂,都进入了华为的朋友圈。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坚持自主研发,包括小米、蔚来、小鹏、理想等,还有比亚迪目前也在坚持自主研发,打造了“天神之眼”,上汽智己和广汽埃安也提出了自己的智驾方案。

虽然,优秀的智驾能力已经成为各车企竞争的关键点,但这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远谈不上成熟,国家政策上也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全面推广仍需要时间,这也给了各企业缓冲期。

理论上,新进入的企业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尤其是更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有后发优势的。所以,汽车智能化仍是草莽期,包括特斯拉和华为,也一样要接受后来者的挑战。

以价格换时间,合资品牌的机会是融合发展

在自主品牌已经切入到智能化轨道的时候,合资品牌似乎又慢了半拍。那么,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如何?首先,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就算在燃油车时代,合资车也有被淘汰的案例,而进入新能源车时代,速度和范围都提升了。

目前,合资车被迫降价维持基本盘,基于长期形成的品牌优势,以及中国市场分层的现实,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在市场内卷加剧,以及信息爆炸的今天,还是要不断提升产品力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跟上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这两年,在新能源车的挤压下,传统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价格不断下跌,7万多买轩逸,20万多买宝马,已经成为现实。不管是大众化消费,还是豪华车消费,合资和进口品牌的高溢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但同时,部分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车型,在挤掉不合理溢价之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大众和宝马就表现不错。

另外,个别国际巨头也开始加速布局,比如大众在一汽和上汽两种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在安徽布局新能源基地,同时斥资7亿美元收购小鹏4.99%的股份,还有奥迪决定采购上汽智己的纯电平台。

还有,丰田在电动车领域,已经采购了比亚迪的技术,bZ3就是试水之作。同时,丰田还将与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深度合作。此前,丰田就使用华为的4G和5G通讯模块,为旗下车型提供车联网服务。在今年4月刚刚发布的第九代凯美瑞,也搭载了华为与高通共同研发的智能座舱系统。

所以,对于主流合资品牌来说,智能化方面未必都要自己动手,毕竟“压钢铁”的人没有“写代码”的基因,但是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供应链层面都是开放的。

拥抱中国供应链,前有特斯拉大获成功的案例,后续只要传统合资大厂放下身段,在融合中稳步发展,再加上自身的品牌和体系优势,竞争力还是不容小视的。

0 阅读:11

伟华频道

简介:中汽协信息服务委员会秘书长,钛马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