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提出背景

文物保护专家 2024-03-06 16:40:06

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部分可移动文物出现衰败、损坏等问题,为此需要应用先进手段做到综合防治,使其长久保存。当前全世界对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不断深入,并且工作成效显著,以下展开现状分析:

1.温度与相对湿度在博物馆建筑物内部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对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低温环境更有利于文物的保存,而温度偏高会导致文物变质速度加快,促进有害气体扩散和微生物繁殖,由此影响文物寿命,相对湿度主要体现在对金属质地文物、木器、竹器、纺织品的影响,比如参与化学反应,加快金属文物腐蚀,再如会导致书画等文物出现物理形变,还会滋生昆虫和微生物。当前主要是将博物馆文物存放温度设定为15-25℃,相对湿度设定为45%-65%;温度主要使用中央空调,湿度主要依靠各类调湿设备。

2.空气污染物在馆藏可移动文物存放过程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甲醛、总悬浮颗粒物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通过扩散的形式进入展馆,并且和文物出现反应,通过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馆藏空间、外部的空气扩散、建筑材料与装修材料,其中二氧化硫、甲酸等物质会导致纤维素材质文物老化以及金属文物锈蚀,而臭氧氮氧化物会使疏化褪色,漂浮的灰尘也会对文物造成机械性损伤。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得物理数据,上传平台后再通过数据分析即可得到相关结论;也可存放在各类无污染容器中保存。

3.光线辐射馆藏可移动文物保存的过程中红外光、紫外光会带来破坏性作用,其中紫外光波长较短、穿透力强,容易被物质吸收,会导致文物的分子结构出现变化,而红外光主要是通过热辐射导致文物变质,随着文物表面受到红外光照射温度逐渐升高,进而出现龟裂、变形。不同材质的可移动文物对光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比如纺织品、书籍、文献、书画特别敏感,象牙、漆器较为敏感,而玻璃器铁器、铜器敏感性较差。这一类文物也主要采用传感器获得物理参数,在通过远程调控完成相关保护措施;存放介质可采用无害类物质容器。

4.人为因素对于馆藏可移动文物来说,除了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更容易受到人文因素影响,主要是文物工作者自身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或者在馆藏文物转移存放的过程中出现损坏行为。具体说来:文物工作者在入库、上架、出库、运输等环节未能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由此导致文物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下,再如观众参展期间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人为破坏情况,甚至由于盗窃事故、火灾事故导致文物损毁。多采用摄像头拍摄,平台警告等相关保护措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