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笔改名的开国上将,76年躺行军床、吸氧气罩,挨4小时批斗

今人说古 2024-05-16 23:45:16

王平这个名字,想必无论是中国古代史爱好者,还是中国近现代史爱好者,都十分熟悉。三国时期,蜀汉有个名将,名唤王平,四川达州人,官拜镇北大将军,封安汉侯。后人评曰:“壮,警朗有思理。王平朴鲁,有大将之略。”

我们新中国的王平上将,跟蜀汉名将王平有不少相似处。例如身材上,王平是个大高个,比毛主席还高半个头,彭德怀称呼他“大个子”。

王平原名叫王惟允,从小被大姐抱着东讨西乞吃百家饭,可谓心酸至极。后来他改名王明,是因为参军后的机枪连连长,是广东人,每天集合点名把王惟允念成“王翁翁”,每次闹得哄堂大笑。连长也没办法,就找到王惟允商量,帮帮忙,改个名,终改名王明。

王明这个名字又有问题了,因为有个从苏联归国的国际代表也叫王明,而且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火得一塌糊涂,王平老被人开玩笑,喊他“国际代表”,但他只想做自己。

1935年12月,红军大学毕业的王平,被分配到陕北红27军做政委。一天,毛主席请27军领导来谈话。谈完后,毛主席说有困难可以提出来。王明提出了一个不是困难的困难,他想请毛主席给自己改名。毛主席佯装不解,说这名字挺好,“国际代表啊”。

王明则说,正因为这样,我才要改名。毛主席欣然应允,提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落款处还写上了“毛泽东”三个字。从此,王平“诞生”了。

王平是位军政全能的优秀将领,会打仗,政治工作也做得好。他的主要功绩还是在政治工作方面,建国前他搭档过许多名将,例如张宗逊、耿飚、彭雪枫、贺晋年、黄永胜、杨成武、赵尔陆、郭天民、邓华、吕正操、文年生、唐延杰、杨勇等。

抗战时期,王平参与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建立、巩固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因为他做得非常好,所以得到上级聂荣臻的再三表扬。

王平很会团结人,跟搭档主官相处得都非常不错。就拿黄永胜来举例,这个人能打仗、会打仗,但是个十足刺头。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很严重,经常看不起其他人。1937年,王平任晋察冀军区的三分区政委,黄永胜是副司令,正牌司令是陈漫远。

黄永胜倒不是针对陈漫远一个人,因为被他看不起的人太多了,许多后来的上将、中将都不在他眼里。黄永胜说陈漫远不会打仗,军事训练搞得不行,然后又经常在军事会议上,给陈漫远出难题。这时候,往往需要王平出面调和,化解矛盾。

能够“调和”和“化解”矛盾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对方给你面子,不给你面子,你说得天花乱坠都不行。很显然,对很多人都不服的黄永胜,对王平还是服气的,会给他面子——否则两人不会合作那么长时间,还没爆发什么冲突。

新中国成立,王平是担任大军区政委时间最长的人。可是在那场浩劫爆发以后,王平跟许多开国元勋一样,没有幸免于难。王平在回忆录中写到十年的经历,用一句“在我的后半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经验教训”概括。

1966年,王平是南京军事学院的政委。“运动”之初,他们学院内部自发组织了“文革筹”,组织了几次批斗,但因比较平稳,被外界视为“文质彬彬、敷衍了事、串通一气”。后来地方造反派闹起来,“文革筹”的主要负责人被抓到北京关、审、打。局面乱七八糟,无法控制。

作为学院当家人的王平,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召开全院大会,讲了几句话,做了几条规定。王平没想到,自己此举不仅没成功“救火”,反倒“引火烧身”了。后来发展成两派共斗,王平“忙得”连轴转,到处示众挨批。

1967年4月,身上本就有病的王平,被折腾得心力憔悴,病情还出现反复和加重,最后只能住院接受胃、十二指肠手术。他在南京总医院刚做完手术没多久,就被那群人乌泱泱地冲进病房给抢走了。要知道,那时王平肚子里的手术线,都还没被拆除掉,恢复更是谈不上。

今天这伙人,明天那伙人,反正就是轮着来,两派都有份,不给王平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样轮番“轰炸”一个多月,终于有一天,王平挺不住了,没法坐,只能躺。他穿着病号服,躺在行军床上,吸着氧气,在南京体育馆示众,接受批斗。这一批就是四个多小时。

医院的领导和医生们急得不行,但不管怎么交涉,都没有用。到1967年7月,因武汉的“7·20”事件发酵,有人翻进医院,用被子裹住没穿衣服的王平,弄到学院一处小平房。这样暗无天日、没有希望的日子,一过就是5年时间。

王平将军能活下来,并没有意志崩溃,还在1975年出来重新工作,真是福大命大。他戎马一生立功无数,没犯错误,晚年却莫名其妙翻了船。

3 阅读:1264

今人说古

简介: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