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有“看头”】以“数”为翼触摸文化遗产

荔枝新闻 2024-05-18 18:10:44

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近年来,江苏各个博物馆坚持在展览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不断革新,用数字化技术花样“整活儿”,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丰富游客观展的体验渠道,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推动博物馆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

苏州博物馆的苏色生活馆,一个把“时间”放进空间,打造以数字叙事逻辑构建的可持续展厅,以“洞天深处”、“观象授时”、“一叶知秋”、“微观尽头”、“南柯一梦”五幕,为观众呈现一场中国式的异世界漫游。相关负责人杨艺介绍,苏色生活馆内容随四时而变,构建视觉和叙事一体的试验性剧场,开辟了国内博物馆数字化新模式。

光是单纯看展已不能满足当下的游客,部分博物馆在实物旁同步展出复制件,满足观众对文物接近、互动的需求,更有展览游客能亲手“制作”展品。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漳缎:丝绸上的浮雕”专题展,现场展示的“赛博漳缎”的三款样式均由“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绘制生成。观众也可以扫专用二维码,参与漳缎织造的设计制作并展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认为,AI创作模型的引入,能够更好地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播,“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辅助设计,这个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还可以投喂一些现代设计的一些新的资料,比如时尚流行的趋势。”

从南京博物院研制铜牛灯三维文物成为我国第一件数字文物开始,数字技术赋予了博物馆全新的表达方式,一个个藏在馆里的文物“显眼包”大放异彩。游客廉先生是个博物馆爱好者,在他看来,数字化呈现让藏品更有“看头”,体验更佳,“看过一个齐白石的特展,展厅的中间有一个电子大屏,按时间顺序把不同时期作品里面的虾放大了之后,做成动态放在一起看,再去看周围的画作就不会一头雾水。大家不用都挤在展品面前,游客的体验就会好很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公式化”的千篇一律,也不是最高级、最先进的“炫技”就是最好的。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新技术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多可能性,从展览、教育到研究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我感觉博物馆也不应该成为新技术的一个秀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深度应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观众体验,让文化可看、可听、可读、可赏。未来,江苏博物馆的数字化“长途”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试验,凭借技术不断延长上下游产业链,令藏品、展品内容破壁、跨界。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要让博物馆的文化信息传播更广泛,更可触及,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来自博物馆的“力量”,“一些新科技能够应用到博物馆的场景里面去,嵌入到整个生产链条之中,我们要通过跟企业包括机构的合作,请专业的人在博物馆科技创新这一块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意见。”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汪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