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8)

泠泠泠七 2023-10-18 14:36:33

接(7)

曲钦岳院士(1980年当选)

曲钦岳,1935年5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 。

1957年曲钦岳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晋升为讲师;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到溧阳农场劳动;1971年回到南京大学工作;1978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1979年至1980年就任南京大学天文系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至1997年出任南京大学校长;1988年至1998年担任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之后一直担任名誉理事长;1998年至2005年担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9年国际编号为351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曲钦岳星。

曲钦岳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是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 。在担任校长期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首批7所211工程高校之一。1962年,曲钦岳和他的夫人汪珍如发现当时的理论天体物理权威、苏联的索波列夫提出的“β型发射星谱线”的理论有舛误疏漏,他们分析了导致错误的原因,并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很快被《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全文转载。1973年,曲钦岳等中青年教师在天文系主任戴文赛教授的支持与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合办“南方天体物理讨论班”,坚持每两周研讨一次,先后写出一批高质量论文,推动了中国天体物理学的进展。其中曲钦岳与汪珍如合作撰写的《宇宙伽玛射线爆的恒星超耀斑模型》发表后引起中国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曲钦岳与陆聑、罗辽复等关于脉冲星能损率一特征时标统计曲线的研究。曲钦岳在中子星、X射线源、g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合作者得出了关于脉冲星能损率一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并澄清了国际上关于JP1953是否为中子星的争论与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致密星体的一种新类型,并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质量极限提出了某些形态特异的超新星遗迹的理论模型等。

阮勇斌院士(2021年当选)

阮勇斌,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四川梓潼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阮勇斌于1982年6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85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1991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1991年9月开始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博士后;1993年9月任美国犹他大学助理教授;1996年9月至2005年12月任教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教期间分别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2006年1月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2013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席教授;2019年7月加入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任求是讲席教授; 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阮勇斌长期从事辛几何和数学物理等领域研究。他将近代物理思想应用到数学中,在若干研究方向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主要学术成就包括三个方面:Gromov-Witten不变量与量子上同调、Chen-Ruan上同调、FJRW理论及其应用。

沈文庆院士(1999年当选)

沈文庆,1945年8月21日出生于上海,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沈文庆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论核物理专业;1970年—1991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11月—2001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

沈文庆主要从事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研究。庆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发射粒子研究中,证实低能核反应中有大质量转移反应引起的a粒子发射,证实轻系统存在深部非弹性散射,并证实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弹性散射的新反应机制。负责兰州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区建设并组织一批实验。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用软件修正方法获得当时国际上最佳的质量与电荷分布,测到4个新核素,测量了准裂变的物理特性和质量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对合成超重核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反应截面参数化公式。发展了用BUU方程计算反应截面的新方法,得出了轻反应系统核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

沈学础院士(1995年当选)

沈学础,1938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

沈学础于1958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至1980年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1983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至1993年担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2006年获得国际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会议颁发的巴顿奖  。

沈学础主要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发现了一定条件下某些固体存在声学局域模。发展了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使硅中浅杂质检测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对超晶格、量子阱及其他低维结构、半磁半导体和非晶半导体、固体中杂质以及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分子等作了大量光谱研究,尤注重其中量子态跃迁、量子态杂化耦合等微观量子过程和量子互作用。他还在固态电子混沌、微腔激子激元、微腔单量子点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果。

史生才院士(2021年当选)

史生才,1965年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射电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紫金山天文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

史生才于1985年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毕业 ;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7年担任日本国立天文台野边山宇宙电波观测所外籍NRO研究员;1996年获得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天文系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担任日本国立天文台野边山宇宙电波观测所COE研究员;199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实验室主任,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财政部“国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史生才主要从事太赫兹天文技术与方法研究,在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物理机理、芯片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做出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他领导研制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成功应用于中国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国际天文大科学装置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和SMA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等,并在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上实现应用,支撑推动中国太赫兹天文学的发展。

苏定强院士(1991年当选)

苏定强,籍贯江苏武进,1936年6月出生于上海,天文学家,光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兼职教授。

苏定强于1959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2003年调回南京大学,同时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苏定强主要从事天文学和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相关研究。在望远镜光学系统中,苏定强提出了创新的折轴系统,加入了一块中继镜,避免了副镜的转换并能获得优秀的像质,此中继镜被光学家迈纳尔(Meinel)命名为SYZ中继镜,SYZ表示2.16米望远镜光学系统的设计者苏定强、俞新木、周必方,这样的系统也可用于望远镜中的耐斯姆斯(Nasmyth)系统。中国2.16米望远镜的折轴系统和准备研制的12米望远镜的耐斯姆斯系统已采用和准备采用这样的光学系统。提出了主动变形镜的思想,使一些传统上不能实现的系统得以实现,是中国大科学工程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和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技术上最主要的创新思想,这两个望远镜已分别在崔向群、南仁东领导下研制成功。苏定强提出了含有透棱镜的像场改正器,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个主动光学实验系统 [1]。1972年,苏定强和王亚男建立了由像斑均方值和畸变值构成评价函数和勒文贝格(Levenberg)的阻尼最小二乘法编制成的光学系统优化程序。1981年,苏定强和王兰娟将光学系统优化程序扩展到了非球面光学系统。1986年,苏定强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用透棱镜改正大气色散和应用主动光学产生按传统概念不能实现的镜面面形连续变化的光学系统的新设想。2000年,苏定强、崔向群、王亚男等几乎与世界同步,开展研究并提出了30-100米中国未来极大望远镜的方案。

苏肇冰院士(1991年当选)

苏肇冰,1937年6月2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3年苏肇冰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苏肇冰先后从事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理论及统计物理领域的研究, 研究领域包括:强关联多电子系统,介观系统,低维凝聚态系统和非平衡量子统计。与合作者论证了电磁波在粗糙金属表面传播的安德逊局域化,提出在金属小颗粒悬浮液体中通过测量吸收系数可能观察到电磁波局域化迁移率边界的建议,其后得到实验验证。与周光召、郝柏林、于渌合作,系统地把现代量子场论与统计格林函数结合,发展了适用于平衡和非平衡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与于渌合作,推广了黄昆的多声子晶格弛豫理论,建立了准一维有机导体系统中非线性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等。

孙昌璞院士(2009年当选)

孙昌璞,1962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第第十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4年孙昌璞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孙昌璞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包括量子物理,量子信息和数学物理。他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由此构造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给出其微观解释,并应用到量子信息存储。建立了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发现了量子临界环境的动力学敏感性及其对诱导退相干的增强效应。研究了纳米机械冷却和基于超导量子电路的量子信息处理,提出了固体系统实现量子态传输的理论方案。建立了量子绝热过程的非绝热修正理论,指出了诱导规范场可观测效应和它分离手征分子的方案。

孙斌勇院士(2019年当选)

孙斌勇,1976年11月出生于浙江舟山,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孙斌勇1999年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2012年入选首届“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1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起在浙江大学工作 ;2022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 。

孙斌勇研究领域包括李群表示论、自守形式和朗兰兹纲领,特别在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L-函数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独立证明了在高阶L-函数算术研究中关键的Kazhdan-Mazur非零假设。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和合作者最终完全证明了theta对应理论历史上两个最基本的猜想:Howe对偶猜想和Kudla-Rallis守恒律猜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和合作者最终完全证明了典型群常数一猜想及其推广。

孙鑫院士(2013年当选)

孙鑫,1938年7月出生于江苏扬州,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孙鑫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1979年至198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访问学者;1980年受邀请在第十四届统计物理会议上作学术报告。2000年当选为国际合成金属会议第十二届主席;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孙鑫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他将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化学相结合,研究有机光电功能的机理。曾解析求得相变理论中的临界指数δ=7,并表明其能满足全部七个Scaling等式;与合作者预言了孤子存在一类新的振动模,后来得到实验证实;发展了宽能带的π电子关联理论,澄清了高分子“共轭结构”产生原因的争论;提出高分子具有“光致极化反转”、自旋载子的“光致电荷变号”等一系列独特的光电功能。

(未完待续)

0 阅读:9

泠泠泠七

简介: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沉浮宦海也关注热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