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个人围观女孩被刺死,却没有一人帮忙,心理学揭秘背后真相

咘妈育儿 2024-03-24 15:11:17

【作者:桃子,只写有深度的心理学文章!】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人多力量大”的故事,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却向我们证明:人多,力量却并不一定大!

什么?你不信?

那请大家先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

当你在电梯里晕倒,你觉得电梯里有多少个人。你最容易获救?

A.1个人

B.2个人

C.3个人

正确答案是A。

你是不是很意外,为什么会这样?

接下来,我在给大家分享一个听完让人惊掉下巴的真实案例:

1964年,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一名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后回家途中,遭到了一名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男人刺了他多刀,他不停地向周围的邻居呼喊救命。

于是,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喊警告那个男人,放开这个女孩儿,歹徒见状准备逃跑。但他却发现没有一个人到跟前过来干预,于是他又从车里返回来,将该女子击倒在地,并不断用刀刺杀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案发的35分钟内,38位邻居就这样看着他尖叫挣扎遇害,甚至有人还走到了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尽管后来终于有人报警了,但为时已晚,悲剧还是发生了。

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

当然,也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注意,他们在调查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上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一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需要担当责任时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也因此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心理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邀请了120名哥伦比亚大学的男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然而调查问卷只是一个幌子,他们实际要测量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人们会去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

一名女士(其实是实验者)给学生们发完问卷后告诉他们,他会在问卷完成后回来收卷子,然后就退到了隔壁房间,两个房间只用一个折叠窗帘隔开。

过了一会儿,女士假装自己被椅子砸到并发出痛苦的呻吟,“哦我的天哪,我的脚好疼,我搬不动这个东西.....”大概在一分钟后,哭喊呻吟的声音逐渐停了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在:在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写调查问卷的情况下,70%的人会去帮助实验者;然而在两个互不认识的学生一起做问卷调查的情况下,只有20%的人会伸出援手。

这个实验再次印证了社会心理学家的结论“旁观者效应真的存在”。在某种情况下,人多未必就力量大。

看到这,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人情冷漠吗,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3点原因:

1、责任分散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容易给予受难者帮助。因为他见死不救会让他内心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需要他付出极高的心理代价。

但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救,也会有别人去救"的心理,从而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比如我们开头说到的美国惨案,38个人都听见呼救声,却没有一个人帮忙,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觉得:“是不是两口子吵架呢?事情是不是并没有那么严重?如果真的严重的话,肯定有人打电话报警了,轮不到我。”

周围的每个人都抱有跟你同样“轮不到我”的想法,直到最后受害者失去了生命。

2、慈善的撒玛利亚人实验

这个实验说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帮助别人所付出的代价要大于收到的回报时,人们不愿意帮忙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比如2011年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货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事情发生的前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最后她们都选择了离开。

因为“小悦悦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下午5:30左右,正赶上下班的时间。或许那18个路人中有人正急着回家做饭,有人要赶去朋友聚餐,有人要去接孩子放学等等。

或者是在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故,她们很容易就联想到

“万一我报警警察来了之后“要我录口供怎么办?” “万一我打120,我是不是还要在这里等120来该怎么办?”等等;

而这些可能性万一发生了,可不是半分钟拨打一个120就能解决的事情,于是,大多数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算了。

因为录口供、叫救护车、其他因为帮小悦悦可能出现的结果=耗时间=增加自己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降低了路人伸手援助之手的可能性。

那18个人或许并不是无比冷血铁石心肠,他们只是陷入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的情况,他们是我们当中无数人的代表,或许把我们扔到那种情况下,我们也未必会做得比他们好。

3、自我辩护

看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人怎么能忍心见死不救呢?她们就不会良心不安吗?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太不了解作为万物之首的人类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和我们实际上做的事不一致时,为了减少自己的焦虑,我们会开始寻找一个让两者相一致的解释。说白了就是人们很擅长为自己找借口。

比如:你知道自己在减肥不应该吃冰淇淋,但你又忍不住吃了哈根达斯,然后你告诉自己“就是一个冰淇淋球没关系的”,或者是“我今天做运动消耗了很多卡路里”,总之你要把自己吃了本不该吃的冰淇淋这件事合理化,这就是自我辩护。

那小悦悦事件里的路人可能就会觉得:“可能已经有人报警了,说不定是碰瓷儿的.......”

总之,脑洞有多大,借口就有多多,然后所有的路人都能心安理得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帮所有的路人开脱。相反,我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心理学知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等到她们碰到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就有可能对“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呢?或者当我们成为受害者,我们是不是更加清楚,自己怎么做才更容易获救?

对此,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给出了2点建议:

1、如果你是旁观者:

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但是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2、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

需要别人的帮忙,千万不要只是喊救命,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你才更容易获救!

结语:

人们有从众心里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从众能帮助我们避免很多糟糕的事情,也会让我们的选择变得更轻松。

所以,我知道要我们抗拒从众心理很难,但是如果以后你遇到这样的僵局,希望你可以做那一个破冰者,让自己的行为就像是一个信号灯一样,告诉周边所有的人“这里有一个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如果能有一个人获得改变,那就是我分享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所在!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动手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知道,在遇到危险时,如何才能让自己获救的概率更大!

【作者简介:桃子,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4年自媒体经验,大鱼奖万元奖金获得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关注@遇见桃子,“用心理学剖析生活,用文字伴大家成长”,我将持续为大家分享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头像关注我!】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