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不孝?明孝宗朱祐樘为何不能满足亲祖母?

陶陶读历史 2024-01-12 20:27:24
前言

明代,相比较于皇帝们要么南征北战、要么饭边关或是修仙炼丹、靠手艺吃饭的热闹故事,后妃们的明争暗斗故事更加精彩。

周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的贵妃,她经历正统天顺(都是她丈夫的年号,前后两段放一起了)、景泰、成化、弘治五朝,四位君主,却是遗憾而终。她从小培养接班人,这位他一手拉扯大的皇帝也没能完成她的夙愿。

为什么她最后遗憾而终,这些年她都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从母凭子贵的开始、不择手段的努力、抱憾而终的结局这三个阶段,走进周太后与当时明朝的后宫。

母凭子贵的开始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当时的周氏生下来朱祁镇的皇长子朱见深。此时的周氏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

此时的朱祁镇,一心扑在太监身上,整天和太监混在一起。两年后,在大太监王振的撺掇下,决定亲自去给蒙古人露一手,结果蒙古人太好客了,直接给这位爷留在了蒙古。

此时,朱祁镇的皇后是钱氏,钱皇后得知自己的丈夫留学蒙古生死未卜之后,整日在宫中放声啼哭为此,哭瞎了一只眼。

国不可一日无君,王文,于谦等大臣奏请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作为利益交换,孙太后先立下了朱见深为太子,后同意了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泰帝。就这样,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便离开了自己生母周氏的身边。

景泰元年,留学归来的朱祁镇被弟弟安排到了南宫软禁,虽然景泰帝对朱祁镇的待遇有些差,但至少还是把周氏送到了他身边,景泰六年,周氏为他生下了皇六子朱见泽。

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的儿子继位,朱见深的位置突然危险了起来。为了保护住“废太子”,孙太后派了一个从小跟在自己身边,比朱见深大十多岁的万贞儿去陪伴在朱见深身边,太后怎么也没想到,她在无心之举,成就了一段姻缘。

很快,沉浸在造小人和宿醉之中的朱祁钰病倒了,朱祁镇趁此机会与太监曹吉祥,大臣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拿回了皇位,封周氏为贵妃。

天顺皇帝驾崩,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即成化皇帝。自此,周贵妃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成为了皇后。

按照明朝祖制,只有嫡皇后(最初的那位皇后)才能有资格与皇帝合葬。而且,英宗特地下旨,只愿意和那位为自己哭瞎眼睛的钱皇后合葬,这里面和周太后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葬在英宗身边,成为了周太后最后的愿望。

不择手段的努力

明宪宗继位后,一位嫡母钱太后,一位生母周太后,明宪宗要为两位太后同时上徽号。此时的周太后却嫉妒心起,秘密嘱咐大太监夏时,对外宣布只为周太后上徽号。

宪宗即位,两宫并尊,本属应有之理,而贵妃阴恃子贵,密嘱内监夏时,参预阁议,时乃狐假虎威,呵叱大臣,若非彭时等守正不阿,鲜有不为所摇夺者。

大臣李贤,彭时据理力争,才最终使得两宫太后并尊。眼见这次失败,周太后仍然不放心,她开始打起了地宫的主意。

皇帝地宫的大门是石制的,一旦关闭,里面在门后有一个凹槽,卡着一块整石削出的“顶门石”。这块石头会顺着凹槽卡住大门,使得大门、顶门石、地面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任凭你怎么撞也撞不开。而太后在皇帝死后,需要走侧边的隧道,把棺椁放进地宫,再砌住,这样完成合葬。

钱皇后死后,周太后各种阻止朱见深安排钱皇后与明英宗合葬。朱祁镇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自己的母后以大局为重,你不让的话到时候你到那边和我爸不好说等,终于让周太后不在阻拦了。

就在宪宗缓了口气后,他没发现自己老妈背着自己悄摸摸的做了些事情,自己老爹的陵寝出现了点问题。周太后命人改了地宫图纸,彻底断绝了钱太后合葬的路径。

前面我们提到了,孙太后给幼年的朱见深派去了一个阿姨,这位阿姨让从小就缺乏母爱的朱见深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见深开始了解到了男女之事,这位日夜陪伴在自己身边,给了自己安全感的女人从走进朱见深的心,逐渐地走进了朱见深的身。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一个十八岁精力旺盛的青年,一个三十五岁压抑多年的女人,终于在各自最美丽的年纪成全了对方。从此,朱见深把自己几乎全部的爱都给到了她。

朱见深继位后,想要封她为皇后,遭到了周太后强烈反对。没办到,周太后与万贞儿同岁,一个太后一个皇后竟然同岁,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对于万贵妃,明史也好,民间传说也好,都说她暴戾成性,残害后妃,在自己孩子夭折之后各种打击有孩子的皇妃们。就这个事情,乾隆在读完《明史》之后专门驳斥了这件事。在《乾隆御批通鉴》卷十一 《自明仁宗起至明武宗止》中,共有两章,分别是《明英宗与明景帝皆有过失论》、《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

原文:【但宫闱事秘,流传又岂口尽凭?如所称“后宫有妊,皆遭潜害”,则此前之佑极,生于成化五年,何独无恙?】

【至皇子既生,即使张敏溺毙,敏纵欲护救,亦必潜匿外廷,密为保育,又安敢仍留附近安乐堂之他室?吴后复往来哺育,竟不虑万妃之稍有知觉乎?】

有条件感兴趣的大家可以找一下原文,乾隆皇帝逻辑清晰,条理明细的驳斥了明史中对于万贵妃的抹黑,为其正了名。毕竟,朱见深虽然宠爱万贵妃,但又不是傻子。《明史》自己都朱见深继位“仁宣之治于斯复见”,怎么会昏聩到让万贵妃残害自己的骨肉。

成化年间,南疆瑶族叛乱,成化帝派人前去剿灭。在得胜归来后,从前线掳掠回来一个少女,纪氏。当时大臣们劝朱见深为了国家为重,要“雨露均沾”,来为大明留后,朱见深一边和群臣说自己和万贵妃关系很好,一边开始和后妃们开始造人运动,不久便生下了小皇子朱祐樘。

朱祐樘出生后,见在成化朝获得合葬资格已成为不可能,周太后开始亲自抚养朱祐樘,试图通过这种从小培养感情,来让小皇帝登基或能够同意自己与他皇爷爷合葬。

抱憾而终的结局

终于朱见深崩,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弘治帝。这位专情皇帝继位后,对待这位把自己抚养长大的祖母孝敬有加,史书甚至用了“至孝”这两个字。

弘治十七年三月,这位历经五朝的太皇太后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临终前,孙子朱祐樘侍奉左右,这让周太皇太后很是欣慰,不枉自己疼爱一回。但此时周太后更关心的,是自己能否进入自己丈夫的地宫。

周太后离世后,皇帝下令周皇后系帝谥及祔太庙,并定谥号曰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与明英宗合葬裕陵。这一行为,在弘治朝,遭到了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为首的一帮人的极力反对。明朝的文官,算是最爱管闲事的了。他们为了礼法甚至赶以死相逼。

弘治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给自己奶奶安排一下身后事竟然搞的满朝风雨。毕竟明朝没有了宰相,国家的意志变成了皇帝的意志,这样一来,这帮大臣便没有了责任。自此,大事做成,则是百官集思广益;做不成,则是皇帝昏聩无能。大臣们还能落一个据理力争的死谏的名头。

弘治还是手段太软了,被这帮大臣吓唬住了,旋即遵从了他们的提议,把周太后别祀于奉慈殿,排位又从太庙中抬了出来,又把帝谥去掉,从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变成了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皇后,去掉了英宗谥号的睿字。

但棺椁已经送进地宫了,这帮大臣也只好悻悻的同意了,要不是顶门石千斤的重量,他们真能把周皇后的棺椁拉出来。

结语

实际上,孝宗担得起这个名号了,他做到了孝,做到了为自己的奶奶完成自己最后的遗愿,是这帮文官们,这帮夫子门人,这帮从小学习“孝悌忠信礼”的大儒们阻止了皇帝尽孝。

这真的是礼法问题吗?是的,明朝立国之后就定下的规矩,只有嫡皇后才能陪葬。但这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外面大臣操心皇家礼法做什么?延续传统吗?

实际上,这些大臣更重要的目的是驯化皇帝。礼法是规矩,拿规矩来约束皇帝,让皇帝万事不逾矩,这样他们这些人便可以用所谓的“规矩”来限制皇权。就如我刚才说道的,明代撤销了丞相制度,相权到了皇帝手中,而皇帝又没有一套合适的统治工具来压制百官,那只能被百官压制。

古代文人很多都有一个特点:欺软怕硬。硬骨头的文人都写进了史册里,这些效仿者就模仿他们的样子,可没有他们的骨骼。史书上的文人用自己的血与魂染红山河,而这些模仿他们的文人却是去以此为自己谋取名利。

以至于明朝出现了骗廷杖这种荒唐事。明末东林党摆出一身正气整天针砭时弊,讨论大国兴衰,感慨自己郁郁不得志,可有几个能去做出实是为了大明山河?

文天祥敢为国捐躯,陆游死之前不忘北境山河,明朝末期的文人要不然主动剃发投降,要么嫌弃水太凉。到了南明,好不容易重创了清军,不能一鼓作气挽救山河怎么着也能多拖延点时间吧,却愣生生去内斗,去半壁山河上接着党争。

周皇后的遗愿,成为了文官集团与弘治皇帝斗争的工具,结果是弘治输了。但至少,周皇后只是失去了后人对她地位的认可,她依然躺在她所爱的人身边。至于弘治皇帝,他开创了弘治中兴,被《明史》评价为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3 阅读:1355
评论列表
  • 2024-02-09 02:04

    所谓卑不动尊,帝后合葬的话,如果皇后先去世,那么地宫的门不会封闭,会等着皇帝去世再葬入,如果是皇帝先去世的话,安葬会有一个周期(确切时间记不清了,反正不短,几个月到数年吧)如果这个时候皇后去世的话,在皇帝还没有入葬之前是可以合葬的,反之则不行。另外,孝宗这个庙号中的孝的含义并不是孝顺,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孝敬父母的那个孝。举个例子说,其中一个示意是五宗安之曰孝,意思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宗族成员和睦安定。谥法中的字的含义和平时文字的含义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最常见的文,经纬天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那就很容易出大错。

  • 2024-01-19 19:34

    这文错误太多了,你们自己去抓虫

  • lzy 1
    2024-01-14 22:26

    明朝皇帝要想尽孝,大臣的屁股一定要舍得打!

    用户10xxx91 回复:
    叶向高向万历要朱常洛亲母的封号要不要打一打?
  • 2024-01-29 11:50

    换成他儿子肯定不会鸟这些文官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