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玩法,为什么国营大厂学不来?

车圈纪事 2023-10-06 11:14:55

机制决定国营大厂做出的车型普遍中规中矩。

技术造诣不深的理想,今年反而更“红”了。其月销连续突破3万,和其他月销不过千的传统阵营新能源品牌比,可以说是“碾压级”。

尽管被质疑护城河低,舒适度高、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卖点很容易被模仿,但也挡不住理想的热度越来越高。

不可否认,对于入门级车型来说,车企有没有降低使用成本、制造成本的技术和能力,是取胜的关键。但新晋豪华车要想能够畅销,就得卖点清晰,做好差异化,尽可能在某一细分市场站住脚,

这个过程中,理想这类初创团队反而容易推出目标客户精准,别具差异化风格的车。相反历史包袱越重的企业越趋于保守,难以尝新,形成文化和体系的惰性。

产品切中用户需求只是表象,产品经理主导制、不断进化的组织架构,加上有创始人李想这个既懂互联网、又懂车的灵魂人物,才是理想在一众新能源品牌中崭露头角的深层次原因。而这也是组织架构复杂、造车历史相对长的国营大厂难以学习与复制的关键所在。

竞品普遍中规中矩

9月份的理想,在一众新势力中又赢麻了。10月1日,理想公布9月共交付3.6万辆,单月订单突破4万辆,在诸多造车新势力中估计只输给埃安,而后者主销车型不足20万,本身面对的客户群就比理想庞大。

可以说眼下的理想,已经与国营大厂旗下的新势力品牌拉开差距。同样在九月,阿维塔仅售出3083辆,极狐和智己更是未公布9月销量。根据北汽蓝谷与上汽集团发布的公告,极狐与智己8月销量均不足2100辆。

上述列举都是六大汽车集团下面的纯电品牌,其使用场景受到的限制本身就比理想采纳的增程式技术要多。

但与理想一样走增程路线的岚图和深蓝,当前销量远未达到能够挑战理想。岚图9月销售5010辆,深蓝1.7万辆。深蓝虽说表现不错,但该品牌主销车型同样不足20万,和理想不是一个量级。

有着几十年造车经验的国营大厂,高端新能源车销路竟然不如一个成立不过八年的公司,要说理想在国内高端新能源品牌中脱颖而出,靠的是技术,估计李想本人都不会相信。

理想的技术不行,可掌舵人李想在产品定位,满足用户需求上堪称一绝。在2018年,彼时理想汽车还叫做“车和家”,理想尚未推出一款车时期,李想就判断,家用中大型SUV潜力巨大,不然汉兰达也不会加价人们还趋之若鹜,便瞄准了这一细分市场。

于是乎,采用增程式能够满足于全家自驾游,强调舒适性,内里详尽办法满足一家人娱乐需求的理想one、L系列诞生了。

反观国营大厂的新能源品牌,岚图在家用和商用上定位模糊,智己强调的操控性始终无法戳到消费者,阿维塔和极狐也缺乏差异化,说不清核心卖点。

总而言之,上述出自大厂的新能源品牌,要么产品中规中矩,卖点不清晰,要么卖点打动不了消费者。

用户导向难以复制

传统车企属制造业,而理想这类互联网造车公司有明显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的第一要义就是“用户导向”。理想的产品开发是产品经理主导,并非工程师主导,而CEO李想本人就是理想最大的产品经理。

2018年,李想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对于用户实质问题的解决比我们做的更好、效率更高。”

现在看来,此话有一定可信度,理想旗下产品用户画像很清晰,中年有娃,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家庭,其宣传语也不断提出“移动的家”。车上冰箱彩电游戏机,可以说把中年有娃IT男独自娱乐、全家出行的需求拿捏的稳的一批。

对于决策链较长的传统车企来说,洞察用户并不是其所擅长,产品线也是求大求全,车型定位设计都偏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汽车咨询公司So car创始人张晓亮对《车圈纪事》说:“国营大厂懂技术,但不懂用户。很多卖车出身的领导对技术也就是一知半解,他们也不愿意学习。国营大厂认为产品做的差不多用户就能满意,但其实要做的穿透用户预期才能让用户满意。”

张晓亮还透露,在理想one推出前,他给不下10个传统车企建议过做家庭奶爸车。“最后做的都是不伦不类,这儿沾一点那儿沾一点。所有人都不愿意冒风险,突然冒出一个愿意冒险的,这个局面就变了。”

在诸多业内外人士看来,国营背景的造车新势力缺的是个可以拍板,亦可以担责的灵魂人物。李想、马克思、乔布斯、雷军即是企业掌舵人,也是最有权利的产品经理。

早在2018年,距离理想推出量产车还有三年,创始人李想就判断中国中大型SUV还存在空白领域,有巨大市场需求。李想瞄准家用中大型SUV的产品策略,体现的是他多年汽车媒体经历对中国车市的洞察和理解。

理想的产品战略、造车方法论,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被创始人确定好,之后李想带领团队往这一目标和方向走。而传统车企,特别是国营大厂,更多是组织运作,产品规划并没有具体的统领人和负责人。

产品经理制无法效仿

一位北京研究院内部人士告诉《车圈纪事》,国企不是领导认为什么方向对,去调动资源做,而是让产品战略规划部做未来五年十年规划,最后呈现的报告很多时候反而出自行业经验不足,理解不深刻的新兵。党委会、经营会等等一层层汇报,最后形成一个企业的整体决策。

当技术发生变化时候,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也会随之变化,纸媒、苏宁国美的衰落,更多是组织架构不适应于新技术。“最难的是组织加商业模式的变化”,这也是李想在和传统车企竞争过程中,对新势力有信心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理想汽车也曾经历过组织架构的迭代。去年12月,理想宣布,由线性组织升级为矩阵型组织,以便成为一个有互联网底色,以智能化为特色的制造公司,并请来股东之一字节跳动为其升级组织架构。

这一过程中,理想还学习起华为,成立IPD(集成产品开发)部门,其好处在于可以以产品为目标去推动产品的定义、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全流程。

《车圈纪事》从前述北汽研究院内部人士了解到:国营车企曾经尝试过产品总监负责制,试图承担产品经理的责任。但因为产品经理上面还有太多掌握资源、权利的人,产品经理在这样的权利体系下是个小人物。他的话语权很有限,即便给授权也白搭。

“这里无数人参与决策看起来科学,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人为结果的成败负责”,他说。

无法问责,缺乏一个肯当风险的灵魂人物,造成传统车企、尤其是国营大厂车型开发策略保守。

“传统车企里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责任,李想某个决策错了他自己赔钱,在国企可能要被撤职。所以国企做的车比较保守,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差异化细分市场,因为这样比较保险,不容易犯错”。张晓亮说。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2023-10-08 09:55

    理想确实有优势,但是近几年国产电车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

车圈纪事

简介:观车市风云,品车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