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贷款背后的阴谋:为何有人借钱给清朝反成坏事?

史上风云 2024-03-23 11:53:36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纷至沓来,竞相欺凌地大物肥没有刺儿的清朝。在经济掠夺上,从一开始逼迫清朝开放通商口岸,向清朝倾销工业品,到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直接索赔和逼迫借款,全方位的掠夺清朝,清政府逐渐沦为列强搜刮中国财富的工具。

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借钱不是好事儿吗?我平时贷款那么难,有人借钱给我求之不得,为什么说是列强逼迫呢?难道利息非常高吗?

其实,人家可不仅仅贪图那点儿利息,如果只是利息,人家也不至于动用国家机器逼你借钱。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其中的内幕。

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加速了列强用金融手段掠夺财富。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无能,将士所用非人,致使我泱泱中华被东洋小国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除了聂士成等少部分军队,大部分军队都是一败再败,软弱的清朝出于狭隘的自身利益又不敢全面动员全国力量与敌斗争到底,最终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据。

《马关条约》和之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赔偿款惊人,竟然高达2亿两白银,这是赤裸裸的敲诈勒索,再加上后来所谓的赎辽款3000万两白银,清朝就算掏空了口袋也不够赔偿的。条约规定三年内必须交齐赔款,这让清朝一方面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一方面被迫接受西方列强的贷款。

清朝急于筹集资金交纳赔款,西方列强也急于放款,企图通过不平等的借款条件,掌控清政府的财政,获取更多权益。俄国和法国借干涉还辽“有功”,逼迫清朝在1895年签订了“俄法借款”。之后不久,英国又在1896年逼迫清朝签订“英德借款”,在1898年逼迫清朝签订“英德续借款”。

这三笔大额借款,高达3万万两,加上利息高达6万万两之多,这远远高过《马关条约》索赔的2亿两白银和3000万两赎辽款,沉重的赔款严重破坏了清政府财政,最后又强加在老百姓头上。这三笔借款不同于甲午战争前的外债,有着极强的金融侵略性质。

以“借款”之名,附加条款,全方位侵夺中国财富。

列强借给清政府的借款,有高额的利息,并以海关税收为担保,这样一来,列强直接参与关税的管理,对清朝关税进行控制。“俄法借款”中规定,如果关税不能满足按期还款付息时,还要以其他的进项作为担保,这样俄法又进一步参与其他的内政管理和控制。

比如,借口借款条款的争议,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俄国则强占了旅顺、大连。沙俄提出建筑并管理满洲以及中国北部的铁路,并规定海关不足以支撑担保时,要以地税和厘金为抵押。英国也提出了相似的条件,并索取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法国则索取在两广和云南的权益,包含铁路和开矿等权益。

这样一来,列强逐渐把中国瓜分。沙俄划定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域,作为沙俄的势力范围;英国则是控制长江流域,获得内河航运权益;法国索取云南、广东和广西的权益;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宣布山东和黄河下游直达天津,都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则凭借已经逼迫清朝割让的台湾、澎湖地区,划定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由此一来,清朝几乎被瓜分殆尽,几无立足之地。

由于列强和清朝签订了最惠国待遇条款,只要有一个列强与清朝签订了新的条约,其他的列强也自动获取这些权益。列强直接相互勾结和斗争,把清朝当作一块任人瓜分的大蛋糕,不断索取更多的油脂,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对列强“唯命是从”,对外卑躬屈漆,对内加大剥削力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欢心”,活脱脱成了一副奴才嘴脸。

借款条款苛刻,不借行吗?我看你是皮痒痒了!

清朝并不是不知道借款条件的苛刻,但是又不得不借。

一方面,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赔款金额巨大,而在甲午战争以前,清朝的财政状况就已经很困难,加上修缮颐和园等,大修土木和统治者的各种物质享受,严重腐蚀了经济。

清朝在甲午战争以前,每年收入大概是88909000两白银,而每年的支出也相差无几,几乎存不下多少钱,国库处于空虚状态。清朝要想在短期内筹集这么多借款,无论如何加捐加税也是办不到的,只能向列强借钱。这就好比,有些人明知道高利贷是个利滚利的无底洞,但也只能咬着牙去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另一方面,列强逼迫清朝借款,并以借款之名借机胁迫清朝出让更多的权益,掠夺中国的财富,这是资本属性,是列强本来面目所在。你清朝要是不借款或者不借我的款,我就再揍你一顿,到时候你不仅要给我更多,还要自己疗伤支付医药费。

比如,当时沙俄和英国都在争夺在中国的利益,针锋相对的想控制清朝的财政。清朝官员谁也不敢得罪,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只好说清政府不向两国借贷,自己另外想办法。

然而,英国并不罢休,并说清朝如果向外国私家银行借款,英商银行也必须分得一份权利,否则“中英邦交即将受到严重损害”。

除此之外,英国还提出,不借英国的钱款,必须“补偿”拒绝英国借款带来的损失,允许英国汽船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并将南宁、湘潭列为通商口岸,并且让清朝声明长江流域不得割让给其他列强。

面对如此蛮横无理的要求,清朝说不能承认“补偿”条款,英国直接说“不惜诉诸武力”,用武力威胁清朝,屡战屡败的清朝不敢得罪,最后只能答应。

列强以武力威胁为手段,不断向清朝兜售借款,并以借款之名控制清朝的财政、行政,清朝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无情搜刮民脂民膏,压迫劳苦大众,人民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水深火热的深渊,被身上的三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来。

越借越多的借款,都是如何“不翼而飞”的?

现代国家发债借款,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但是清朝末年的大量借款,最后都“不翼而飞”了,很少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这些借款,最后又都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

“不翼而飞”一: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直接赔偿敌人2亿两白银,后来又增加3000万两白银赎辽款,这是直接的大额开销。

“不翼而飞”二:利息、折扣、手续费高得惊人。比如,“英德续借款”,借款额是1600万镑,年利四厘五,折扣八三,也就是借款按八三折交付,假如借了100万两白银,到手的只有83万两白银,1600万镑一转眼就损失了1000多万两白银。除此之外,借款还有25%的手续费,以每年83万两计算,需要交手续费多达20多万两,这可比你贷款买车交的金融服务费多得多。借款瞬间折损将近一半,这种损失是惊人的,简直就是“不翼而飞”啊。

“不翼而飞”三:军费、政费支出。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需要购买、建造新的军舰,以维护统治,虽然再难建造成北洋水师那样的规模,也需要花费大量金钱。陆军也开始尝试训练新式军队,用来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各种官员开支,也消耗了不少借款数额,清朝末年统治腐朽,卖官鬻爵,官员泛滥,则需要更多的银两养着。

“不翼而飞”四:贪污。清朝末年,随着统治力量下降,大厦将倾之际,打着发财目的当官的越来越多。这些官员,想方设法搜刮老百姓,贪污受贿司空见惯。贪污横行,朝廷用于各种事务的支出,遭受层层贪污盘剥,到了真正的事务上,已经所剩无几,效果大打折扣。朝廷向西方借的贷款,有些都进到了各个官员的口袋里。

就这样,清朝在不平等借款条件下借到的款项,都消耗到赔偿、折扣、利息、佣金、军费、政费、贪污等上面了,清朝并不能通过借款获得有效的发展,反而因为借款抵押把关税、厘金、地税等收益让人控制,清朝财政状况越来越糟糕,如果后面清朝没有灭亡,也必然面临财政崩溃。

列强对清朝的掠夺,也由19世纪中叶通过商品倾销的方式为主,到19世纪末的金融掠夺和直接开工建厂,一条条铁路和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租借地,都如同国中之国一样,把清朝蛀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大厦,离轰然崩塌的那一刻已经不远了,需要的,只是轻轻的一推,便可推倒重来。

对此,大家认为呢?你怎么看待清朝的不平等条件下的借款?

0 阅读:126

史上风云

简介:有趣的历史,就要有趣的表达,简单明了,观点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