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与新东方,传奇背后的经历

麦禾纪录 2024-04-18 11:40:57

在中国,有一个名字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的故事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可能是中国最节俭的有钱人,他吃5块钱一碗的拉面,穿100块钱的地摊货,身家却高达200亿。他与员工抢厕所,甚至在马云还在为500,000发愁的时候,他已经赚了5000万。他的年收入超过100亿,但为什么他如此节俭?他的成功是运气还是努力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位名叫俞敏洪的发迹史。

俞敏洪,1962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的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诚实的木匠,母亲则是生产队的队长。虽然家中条件并不富裕,但俞敏洪的母亲一直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她希望儿子能够摆脱农民的命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然而,俞敏洪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参加了两次高考,但都未能成功。面对失败,俞敏洪并没有放弃。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决定再试一次。这一次,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直到晚上12点才休息。甚至在过年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学习。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第三次参加高考时,他以387分的总分被北京大学录取。这一消息让母亲激动得近乎疯狂,她杀光了家里所有的猪、羊、鸡、鸭,为全村的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席。

进入北京大学后,俞敏洪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他来自农村,普通话水平较差,这让他在与同学交流时感到困难。为了融入集体,他主动承担起了宿舍里的各种杂务,如打水、扫地等。同时,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吸引异性的注意,他开始尝试写诗。在大一到大三之间,他创作了700多首诗,但遗憾的是,这些诗并没有为他赢得任何女生的青睐。学业和感情的双重压力让俞敏洪陷入了低谷。

他曾因患上肺结核而住院休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悟出了一个道理:与任何人比较都没有意义,关键是要与自己比较。于是,他开始与自己竞争,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一年里,他阅读了300多本书籍,创作了200多首诗。他的才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他也因此获得了“三洞诗人”的绰号。他的诗歌才华深藏不露,但在他的事业征途上,他的文学情怀却被坚定的决心和执着的追求所掩盖。

1985年,他从民宏大学毕业,那个50人的班级里,49个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只有他,俞敏洪,选择留校任教。这个决定,源自他对教育的热爱,也源自他内心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然而,生活的压力和妻子的责难让他倍感压抑。他愤怒地烧毁了过去的所有,发誓要赚够钱,实现自己的出国梦。于是,他在北大任教之余,开始从事英语培训,却因为违反规定被北大开除。但这并没有打败他,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斗志。他和妻子一起,在中关村的一栋违章建筑里,创办了新东方培训部。俞敏洪骑着自行车,拎着河桶,在海淀区的大街小巷张贴小广告,尽管最初只有几个人报名,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于是,他决定举办一场免费讲座,吸引了300名学生。从此,他找到了最佳的营销策略——免费讲座加收费培训。这个模式在新东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让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上世纪80年代,出国热风靡一时。在中上层小资产阶级的眼里,国外的空气都是自由而甜美的。俞敏洪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他的英语培训事业蓬勃发展,股东们生意兴隆,赚得盆满钵满。

1993年,他正式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1995年,新东方的学生数量已经发展到1万名,俞敏洪也成为了第一个千万富翁。到2002年,新东方的学生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万人,教师队伍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百万富翁。俞敏洪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楷模。然而,真正的挑战在2006年到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了第一家来自中国大陆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这一刻,俞敏洪站在了事业的巅峰,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然而,他也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还有很多。在一次企业家年会上,俞敏洪放言:“只要教育行业不崩溃,新东方就一直在。”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看似玩笑的话竟然成了预言。教育培训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野蛮生长后,开始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资本的介入让教育行业变得越来越浮躁,各种乱象频发。同时,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21年7月,双降政策出台,一场教育培训机构整顿风暴席卷全国。TAL、高徒教育等上市公司纷纷倒下,新东方也未能幸免。股价一夜之间下跌了90%,市值蒸发了2000亿,俞敏洪的个人财富也从以前的260亿缩水到75亿。面对这样的困境,俞敏洪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

他在朋友圈中写道:“新东方为农村学校捐赠了全新的课桌椅,目前已经捐赠了近8万套。”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也展现了他的担当和责任感。尽管教育培训的时代已经结束,但俞敏洪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选择与自己和解,放下过去的辉煌和荣耀,重新开始新的征程。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路。俞敏洪曾言,执着于旧时代的船票,企图登上新时代的客船,此举并不可行。他转身拥抱变化,脚踏实地,随时准备再创辉煌。正如他在60岁生日时所写,他顺应命运,但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压迫。关于成功,运气与能力的权重争议不休,但对俞敏洪来说,这已不再重要。年过六十的他,在直播间销售农产品,同时邀请各界名人共话大山。与莫言探讨文学之美,与易中天解读历史之谜,与张朝阳畅谈明星趣事,与刘永好为青年企业家指点迷津。尽管商人的身份可能是他谋生的手段,但内心深处,他仍是那位热爱读书、擅长写诗的文人墨客。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内心的热爱与追求才是决定人生方向的关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