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炮击金门,毛主席“一石三鸟”震慑美苏,美急调动5艘航母

文史达观 2024-05-18 17:47:47

每一场战役或历史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棋局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这些看似仅仅是军事行动的表面现象,实则是一幕幕精心策划的政治博弈的具象展现。

其中,1958年的“炮击金门”便是如此。

1958年8月23日,那是一个充满紧张与期待的日子。

下午5时30分,随着命令的下达,我军福建前线的炮火如雷霆般响起,向占据了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和驶往金门的运输舰船进行了警告性的炮击。

对于这一炮击行动,我军其实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年毛主席和军事领导曾对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权衡了各种利弊,最终做出了最优的决策。

他们深知,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国民党军队的警告,更是对国际形势的一次重大考量。

而之所以选择下午5时30分作为行动时间,也是经过精心计算的结果。

从炮兵射击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点正好处于夕阳的余晖中,阳光斜照在大、小金门岛上,为我军炮兵提供了极佳的瞄准条件。

而岛上的国民党守军则是逆光面对大陆,光线条件较差,不利于他们完成射击动作。

此外,这个时间点也是国民党金门士兵们的晚餐时间。在这个时刻,士兵们的注意力往往会有所分散,戒备也相对松懈。

我军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炮击,可以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抵抗能力。

“炮击金门”势在必行

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退居台湾。1949年新中国虽然宣告成立,但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1、作为战败方的蒋介石,虽然失去了大陆的控制权,但他并不甘心。

他多次勾结美国,企图借助外部力量来反攻大陆。这种野心勃勃的行动,不仅严重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也破坏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2、苏联当时对我国也是虎视眈眈。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国,他也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它一直试图占据我国的中东铁路、旅顺港等对其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

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时期,为了拉拢社会主义最大的盟友国中国,苏联提出了支援我国的计划。尽管这些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蕴含的利益交换或企图。

3、美国为了全球霸权,在亚洲设立军事基地抗衡苏联,千方百计的拉拢台湾。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领导人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高纬度视野。

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各种势力的本质和意图,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化解了各方面的压力,为人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正式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开始明目张胆地插手我国的内部事务,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签约当年的9月份,我军已经对着金门进行了两次炮轰以示警示,但台湾方面并没有收敛。

相反,他们误以为终于傍上了“大哥”美国,行动更是肆无忌惮。这种错误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也加剧了地区局势的紧张。

1957年,蒋介石在金门设立了严密的防卫部,任命胡琏为司令,统领6个步兵师和特种部队,总人数达到了8.5万人。

同时,他还布局了31个营和2个连的炮兵,共计拥有380门火炮,使得金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当时我军对此密切关注,虽然其部署在当时并不能给我方造成大的直接威胁,但我军依然对其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到了1958年7月,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强行干涉中东事务,出兵占领了黎巴嫩,这一举动无疑给蒋介石提供了一次“机会”。他眼见有机可乘,开始在金门大规模地调整军事部署,叫嚣着反攻大陆。为了挑衅和试探我军的反应,他还多次派出侦察机进行骚扰。

面对蒋方的嚣张气焰,我军决定采取果断行动。

7月18日,正式下发了炮击金门的指令。福州军区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军区司令兼第一政委、福建省委书记叶飞亲临厦门,成立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作战行动。

在7月底的一次战斗中,我方空军与蒋方空军发生了激烈的对决。

我方四次出战,便取得了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的辉煌战果,从而基本夺取了台海的制空权。这场胜利不仅展示了我军的战斗力,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8月17日,主席在北戴河召开了紧急作战会议。

在那次会议上,他亲自部署了“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八字方针。

这一方针明确了我军的打击目标和策略方向:坚持只打金门而不扩大打击范围至台湾;只攻击蒋方而不涉及美方。

这样的决策既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智慧,也展现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

当时,中、美、蒋三者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而微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军成功地保密了自己的部署意图。金门守军以及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都对我军的行动毫不知情。

8月23日下午5时30分,这一切突然发生了变化。随着主席的一声令下,无数炮弹从各个方位射向金门。

一时间,“炮火连天,弹如雨下”,整个金门岛陷入了战火之中。这次大规模的炮击行动打得金门守军措手不及,他们根本没想到我军会如此果断地采取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方选择23日进行炮击并非偶然之举。

在此之前的一天,也就是8月22日,联合国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美军退出中东的提案。国际舆论因此对我国有利,这也为我军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持。

“炮轰金门”意义重大

炮轰金门事件一经发生,立即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美方对此深感意外和恐慌,他们试图揣测我方的真实意图,然而面对我方坚定而果断的行动,他们却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原本以为这是苏联与我方协商后的结果,因为在我方采取行动之前,赫鲁晓夫刚刚于7月31日专程飞抵北京会见了主席。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苏联方面,在得知我方私自实施了“炮轰金门”后,赫鲁晓夫勃然大怒。

他自诩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认为所有重大事务都应经过他的批准。“炮轰金门”时间,当时我方是独立行动的,没有通知苏联,这让他深感震惊和愤怒。

赫鲁晓夫因此吃了个哑巴亏,从此再也不敢小觑我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炮轰金门当天,台方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金门防卫部中将副司令赵家骧、张述及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吉星文等高级将领被击毙,金门防卫部参谋长张明奎及空军系的幕僚长等50余名将领被击伤。

同时,我方还毙伤了敌官兵600余人,击伤了敌大型坦克登陆舰改装的“台生”号,并破坏了金门的有线通讯系统。

这些沉重的打击使得台方在短时间内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

事后,台方紧急向美国求助。美方迅速调集了5艘航母停泊在台湾海峡,试图通过展示武力来震慑我方。

然而,这一举动并没有起到任何实际效果。我方依然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对金门等岛屿进行了持续的炮击。

此后我方的炮击仍未停止,或打打停停,或单日打、双日不打,或有美方护航时不打等等,一直持续到1978年12月31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我方也停止了对大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此后,台湾再也没有了“反攻大陆”的想法。在我方主导的“一个中国”的宣传下,海峡两岸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认知。

如今来看,当年的炮轰金门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格局,也展现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坚定立场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读者们,关于“1978年炮击金门事件”,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1 阅读:75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