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

华舆 2023-12-20 09:10:21

汉字,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汉字,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精髓,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12月19日至20日,第五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推动中文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和途径。会议也成为一个交流平台,让全球各地的中文学习者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共同促进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6000多万华侨华人的“共同语言”

▲图为多伦多当地书法家现场泼墨书写挥春,吸引民众驻足。(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拥有丰富的侨务资源,全球分布着6000多万华侨华人,遍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人社会中被视为“希望工程”、“留根工程”和“民心工程”,对于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华文学校持续展现了强大的“造血”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教材本土化,并将办学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

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校长李复新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澳大利亚的华文教育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今,华文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学校老师主要由新移民和中国留学生组成,使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此外,学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开始自主编写贴近本地生活的校本教材。

而在意大利,学校则采用中西融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融入本土特色内容,互动性实操性强。据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校长蒋忠华介绍,学校也教授意大利语和英语,为刚来意大利不久的孩子进行语言接轨。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华文学校也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近两年,我们开始用实景课堂和网络课堂辅助教学,还开设了机器人兴趣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校长李复新说。而在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与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教材,利用人工智能打造能听会说的中文教师,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提升了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这些创新举措有助于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使华文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华文教育搭建起弘扬中华文化的桥梁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热切喜爱,其中华文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沈敏曾表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华文教育是一个天然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培育、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华文教育也是一个天然平台。

▲当地时间11月10日,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夜市上的舞龙舞狮表演吸引游客。(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张岩松看来,学习中文和传承中华文化是华文学校的两条生命线。“我们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学校还设有中华文化教室,供学生学习书法、刺绣、泥塑等。舞狮也是我们的特色,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接触和学习舞狮,每年还会参加横滨中华街龙狮游行等活动。”他说。

“我们用沉浸式中华文化体验课堂替代纯语言教学,希望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音乐课的丝竹管弦、美术课的笔墨纸砚、地理课的锦绣河山。”蒋忠华也表示,中华文化是华侨华人的心之所向、梦之所系,华文学校也会接续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不仅为全球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思想启示,也使中华文化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华文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

▲图为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现场。(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华文教育的推动下,“中文热”也迅速席卷全球。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平均每31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学习和使用中文。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中文的机会。不少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爱尔兰、白俄罗斯等,甚至将汉语列为高考科目,加强了对中文的重视。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更使得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弘扬。

从欧洲到拉美,从中亚到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通过学习中文,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对于汉字的“奥秘”表现出浓厚兴趣,例如西班牙姑娘露西娅·加西亚,她迷上中文后热切期待着“假期快快结束,早日回到中文课堂”。贺志明表示,“从我自身的经历可见,一旦我的中文能力更强,我就能够接触和理解中国,并敞开心扉。”许多人在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积累知识,更在心中萌生了“做世界沟通桥梁”的梦想。

多年来,通过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艺术,一个个中文学习者打开了解中国的大门,成为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文明对话的友好使者。在中外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已经不仅仅是一句歌词,而是成为一种世界级的现象,彰显着中文的全球影响力。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新闻、光明网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