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然依了秦可卿的话,贾府或许可东山再起,不至于一败涂地

如玉公子 2024-05-04 22:37:06

书中第十三回写到秦可卿死后曾托梦王熙凤,给她分析了贾府的现状,并为保贾府永全作了一番规划。

秦氏对凤姐道:“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凤姐听了,连忙询问可有永保无虞的办法。秦可卿虽说世上无永保无虞之法,但她还是给出了两个可保永全的计划。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秦可卿提出的这两项兴家的建议,其实是非常符合贾府的情况的,这比后来探春提出的兴利除弊更有远见,也更能解决长远的问题。在这由盛转衰的关头,若贾府真能依了秦可卿的提议,早早做好储备,贾府日后被抄家了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秦可卿提出的第一点是基础建设,田庄房舍地亩,这是赖于生存的根本。只要有田地,有住房,便可自耕自足,吃住不成问题。而第二点则是在生存的基础上,接受教育,有私塾有教育,后代便会有希望,一代不成功还有下一代,只要坚持和努力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秦可卿的安排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是让贾府重新兴盛的长远目标。比如宝玉这一代,他不爱科举也不想为官做宰,可是他的儿子孙子未必是他这样的性子。若他和黛玉成亲了,黛玉的书香气性也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又何愁贾府没有振作之日,怎会从此就永远不振了呢。

此时的凤姐还没有弄权铁门槛,还没有做出那些伤人性命的事情,若她能在如此悬崖勒马,按秦可卿的计划,为贾府的未来去落实这些事,她又何至于日后落得罪不可恕的结果?

凤姐弄权铁门槛,收了三千银子却害死张金哥和她的未婚夫;她包揽诉讼安排张华告状,迫死尤二姐;放高利贷吃利银,这些都是她日后的罪状,若然听了秦可卿的话,一切都还有回头的余地。

秦可卿提到“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如今贾府的子孙,如贾赦、贾珍、贾蓉等人可不正是如此,整日只顾醉生梦死,完全不思未来。贾府已然没有多少收入了,靠着一点爵位的补贴和贾政在朝领的薪饷,能勉强维持贾府那几百号人的基本生活就不错了。他们却不管不顾的挥霍享受,日日吃祖宗留下的老本,岂不坐吃山空?

后来贾府被抄家固然是政治立场的原因,不可避免,但抄家后贾府的男丁并非全部没了,有些被流放,有些无罪的还是放了回来的。比如宝玉贾环贾兰等人都还留在贾府,贾府旁支的子弟也还有不少。虽然贾府的财产被没收了,大家再不能过上往日那种荣华富贵的日子了,但若是剩下的人能齐心协力,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

若是贾府当初在祖茔附近置购了田庄房舍,又有私塾可供族中弟子读书,那他们的生活比起普通的百姓还是略好一点的,又何至于最后宝玉都沦落为乞丐,沿街乞食?

贾府最后的一败涂地,有外面的原因,但更大原因其实是贾府子孙自己造成的。若非他们贪权夺利,内部勾心斗角,不思前程,贾府不至于树倒猢狲散。

这一切也正如探春说的,“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都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借此警告世人,也是曹公写此书的目的之一吧。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