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上海214公里海岸线——魔都最南端的海堤、海塘和海风

上海城市更新 2024-04-19 09:09:47

2019年,我曾经徒步过黄浦江和苏州河,当时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情。余勇可贾之际,遂有“行走上海海岸线”的更大计划。那年夏天,若不是同事劝阻和天气突变,我或许就实现了——尽管那时的计划并未涉及全程,甚至有些异想天开。

尽管如此,它如同种草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每每在徒步畅想中不断发酵、萌芽、抽穗……在过去的四年里,我每年依然也有自豪的行程,可是都没有它来得那样“魂牵梦绕”。

2024年3月12日至16日这五天,我冲破了顾虑的藩篱,圆梦成真。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有了更新、更立体的认识:用脚步丈量上海,用践行勾勒上海的轮廓,这是一次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城市徒步。

四年前种的草

卷首开篇,以一组四年前的老照片作为引子。它们既是初尝的败果,也是种草的起因。“沪杭公路”是行走故事最早的诱因。

沪杭公路边金山石化与浙江独山港镇交界处。

2020年5月我来到这里,放眼望去烟囱林立,右手边的江坝提示着杭州湾的存在。

100年过去,沪杭公路这条依着海塘而建的城际公路,已经成为杭州湾钱塘江大潮防汛岸线流动的风景线。如今的沪杭公路已经从一条交通要道慢慢变成了真正绿色景观廊道,也成为车友心目中“上海最美景观公路”的最佳候选。

小贴士:沪杭公路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浙江省北部。自上海国货路起,过奉贤区西渡,经金山区入浙江省,抵达杭州清泰门,全长216公里。其中,上海段长77公里,沿线经过萧塘、南桥、新寺、柘林、金山卫等镇,是上海市第一条跨省际公路。

1922年至1932年,历经十年的浙沪两地分段逐步建设,沪杭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成为沟通沪杭两地的主要干线。

沪杭公路原在上海市区的走向为:国货路、斜土东路、斜土路、零陵路、漕溪北路、漕溪路、沪闵路、宾南路、南宁路、柳州路、石龙路、老沪闵路;在杭州市区的走向为:钱江路、百安路、杭海路、清泰街。现均已经改建为城市道路。

紧靠金山石化的独山港镇,杭州湾边厂区一瞥。

钱塘江下游的喇叭口,石化设备深入江中。

江堤通道的标识。

海林禅寺静立江边,那时安民告示表明已经“迁址它地”。

地堡,禅寺,老堤,记事碑,无不提醒我们1937年秋,这里曾经的历史钩沉。

四年前是他开车80公里,送我到海边的这段经历与友谊,至今深深记得。

那时不停下雨,瑟瑟降温,纸上谈兵的“夜行”杭州湾,看来真有些心高气傲了。同事再三给我“踩刹车”:降温,下雨,夜行很危险!独自一人让人不放心……这一串善意劝阻终于让我放弃四年前初次行走沪杭公路的计划。

今春再次出发

3月12日早上故地重游,我一路摸索到海林禅寺,只为那个“从头越”的念想。

这条细细的红线,勾勒出上海海岸线的大致轮廓(除去崇明岛),也是自己四年前默念践行的挑战之路。因为极少有人能用徒步方式去丈量它,所以把它立为flag是当年的心愿,啥时能真正完成,我一直“信奉有缘”。

前往“起点”的途中所见。

熟悉的寺庙,空败的故址,再度涉足。

石碑,寺庙,石化设施,图片内涵的东西,是时空交错,也是脚步匆匆的印记——今天就要揭开新篇。

这里是“上海五日”计划的开表⌚计时点:2024.3.12早上8点45分,于海林禅寺故址。从金丝娘桥出发,沿着沪杭公路一路东进,跨过浙沪分界碑、进入沪杭公路安检口,迎接太阳畅意行走起来。

金丝娘桥,是沪杭公路靠近上海界的最显著地标。因为靠近海林禅寺,它又成为我“上海五日”计划的起点。

进入沪杭公路上海界安检口不久,78公里的路牌印入眼帘:由上海市内出发至此78公里——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沪杭公路,紧贴杭州湾,老路牌也是钩沉历史的抓手。

老沪杭公路分成不少段落,其中“翁金线”非常有名:金丝娘桥是它的东首,再朝东几百米就是上海地界。

地跨浙沪的界桩。民国时期是以“苏浙”作为分界定义,遂一直沿用至今。上海交通收费口就在边上。

按照传统说法,沪杭公路上海境内77公里,而收费口处有78公里的路标。开表走路到这里卸包小憩,算是对传统说法的打卡回应。

35年前旧地重游

金山石化是金山镇避不开的主题之一,这几十年的城市演化过程,路名是很好的记录载体。特有的“经、纬”路标体系的纵横道路区域,就是金山石化厂区发展的写照。

蒙山路这个路名在金山新区就有点儿特别了。

而今城市景观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的随拍亦可见一斑。

沪杭公路这一段进入金山沿海主街道,通衢大道感觉油然,宽敞而宁静,适合心旷神怡的漫行。

从城市景观而言,沪杭公路的确很符合“最美公路”的称号。这块宣传牌,讲述了衔石填海的故事,在我看来或是“精卫填海”的传说在金山海滩这里有了延续。

围石填海的金山石化,还有金山人的进取开拓精神,让沪杭公路边的城镇景观有了新解。

海塘,海堤,树荫,绿廊,街亭,曾经来过几次,那可不是今天这样匆匆而过。毕竟徒步重任在肩,第一要务是“赶路”。

滨海的浮标,这是捕捞设施吗?

沪杭公路与杭州湾大道的丁字路口,有些抽象风格的雕塑。

沪杭公路沿途各种地标不一而是,颇有印象的一个是烈士纪念碑——为了纪念50年代蒋匪军轰炸中牺牲的34名解放军官兵而设立的非常简朴的路边碑。另一个就是伫立于公路边的金山山阳民兵哨所,张爱萍将军为此题字。

1988年我曾经以老师的身份来这里家访,第一次知道金山石化的 “经、纬”路标,记住了山阳这个地方,当然“枫泾丁蹄”与“米市渡”也是那时的记忆。在后来的几天行程中,“民兵哨所”这个历史称谓也屡屡浮现,但在路人眼中,它更适合作为一个地标辨识。

金山城市沙滩的海堤围建,这里的辅助设施很不错,让人眼馋,但也是徒步中的遗憾:一则没时间细细品味,二则未必适合随意游览。

人文海塘,在金山沿海那是绝对配得上这个称谓的。这种步道走起来实在太爽,可惜太短——沿途这类铺设良好的海堤通道,因为种种原因被“割据封控”。被挡之门外的感觉很不舒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沿海的防风松树,特有的自然造型,其遒劲、板扎、坚韧的品性尽显在躯干上——金山嘴鱼村在望了!

沪杭公路上海段的路边门牌号,10968号应该是最大的一个号码。沿路走进金山新城,路过碧海金沙,抵达金山嘴渔村碉堡之际,行走已经15公里。

金山嘴鱼村的标识之一,找回些许曾经的记忆。在碉堡前的街口第一家小店,吃一碗馄饨算是中途打尖。

曾经这条海塘公路繁华热闹的鱼市街景已经不复存在,路边的餐饮店面依旧,就是人气少了许多。当年与同事朋友数次造访,那种推杯换盏,把酒临风,好像真成了记忆,怎么现在都找不回来了?

鱼嘴村老街,算是这些年金山网红打卡地,河汊交错,巷道纵横,阡陌庄舍,渔村的喧哗与宁静,在日夜之间有着不同韵律。曾经那里的记忆,需要调取硬盘里的图片才能重温。

行走着的风景,无论曾经还是当下,都是真实存在。

鱼嘴村南端的几个铭牌,直接把金山海塘的历史再现。

在修建沪杭公路之际,地基下曾经的海塘石条遗迹重见天日,并以它为躯干再度复原堆建在路旁,是以为记,追念先人。老海塘,新海堤,绵延三百年金山卫的故事,杭州湾阵阵的海潮声让我们有更深的感念:沧海桑田,荏苒光阴。

这雕塑与渔村西端的公交车站遥相呼应,金山嘴鱼村这几百米海堤路道终于画上句号。继续向东!

东进旅途依然美丽

与其说行走在最美公路,不如说重温海塘的历史。“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海边本无路,因为围堤防汛才有了海塘,才有了海塘路。

沪杭公路的路标,从白色石碑换成金属立杆,X016是沪杭公路的别称。这里距离浙沪交界20公里,距离上海国货街斜土东路58公里。

这条公路最大亮点在于风景宜人,在绿色中穿行十分惬意。美中不足是道路比较狭窄,虽然安全行车保障无虞,但对慕名而来的骑行与徒步爱好者来说,逼仄的路边就存在安全隐患了。

当沪杭之间已经有三条高速公路串联后,百年沪杭公路作为历史遗存,是否可以考虑开发“软实力”以提升游览景观价值?例如拓宽路面,分设骑行与步道(类似浦江滨江大道)以吸引更多游客,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让更多人了解金山,游览杭州湾,品读人文海塘,把碧海金沙、城市雕塑、滨海公园那些“点”串联成“线”,未来金山的城市更新改造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实事求是地说,这段沪杭公路南侧有若干段“翻下路基,贴河塘行”的步道,看得出这可能是营建者的补救性尝试。但实际在这里徒步时,总感觉缺了些“神韵”,确实有些遗憾。

沪杭公路就像一处未开垦的“金山”,至少在我徒步的这段路上,有这样的想法。

继续东行,踏上奉柘公路

上海境内78公里长的沪杭公路,在贴行杭州湾25公里后,在这里折向北上。终于分道扬镳——我需要继续东进,而奉柘公路(奉城-柘林)在此开启。

柘林镇,是奉贤很有历史的海边小镇,相比于现在如火如荼的海湾镇,它的历史更多体现在历代海岸地图里,属于很低调有故事的所在。

刚踏上东进的奉柘公路,就看到“小普陀观音禅院”。缘分的天空下,这里居然就是不久前踏春行的所在地。当时的拜谒礼佛忽然以行脚的方式再现,也算践行的初衷。自己的鲸鱼嘴计划,居然能暗合“小普陀”寺院,无论观音大士还是佑护苍生的大神,这种加持都属可遇不可求,甚为殊胜!

记住它:奉柘公路5500号。行囊,念珠,回应,随喜。行脚的体验可能各有不同,而此刻再续佛缘,满心欢喜才是正道。

奉柘公路,是奉贤到柘林镇的沿海公路,华亭海塘遗址就在这条公路边,与前文的金山海塘形成历史时空的对接。杭州湾沿途这类物事都有,只不过各地对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力度不同罢了。

奉柘公路这一段正在砌垒的石条墙,乍一看貌似城堡的城墙,实际上是古代海塘的遗迹,原来的海塘防汛工程就座落在这条基线上。换言之,奉柘公路正是在旧海塘遗址上建造起来的。

纪念曾经的历史,这堵石条海塘墙应该是最新的历史风貌复原处,徒步走过长度不足一公里。虽然这段海塘墙的即视观显然有些违和,但作为纪念物,也算是奉柘公路的一段独特记忆了。

奉柘公路上这段海塘犹如一堵挡风墙,矗立在公路南端,仿佛提醒人们这里曾经的防汛围海故事。修新如旧的海塘,高度厚度都颇具有规模,行走在这里真有“抚今追昔”的感慨。

继续东行,本着“尽可能靠近海边徒步”的总体原则,依照高德地图的导航,来到了奉贤新区的大学新校区。再继续前进,则进入“人民塘路,随塘河路”,它成为第一天,第二天,甚至第四天都能出现的名词。

大学新校区的交通和柏油马路非常现代化,纵行横穿。海湾镇新区的通衢大道上,特殊的地标出现——坐北朝南的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新校正门一箭之遥。旁边还有上海大学奉贤新校等其他院校为伴,这里算是海湾镇大学城的名片了吧。

也曾去过松江大学城,虽然眼下奉贤海湾的校区与规模不如前者,但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假以时日,谁说它未来不会发生变化呢?

这种行走轨迹,算是实时“草图”。这一路使用高德地图,也算得心应手了。

跨河东行,左手边深入腹地的河流。

跨河东行,右手边河流入杭州湾的闸桥。

最后的17公里

在奉贤新区人民塘路匆匆吃了准晚饭。大概是下午三点半,考虑到早上出租司机的提醒“随塘河路没有补给,很长很单调,最好带足饮料食品”,笨鸟先飞先吃饱再赶路。一碗菜饭,一碗肉骨头汤,随后即开始了当天最枯燥单调的笔直徒步路段:17公里的 “随塘河路” 徒步。

这段路17公里,按说并不可怕,但是在已经35公里徒步之后,体力和精力都需要重新掂量。没有扭脚或脚板不适,微微右膝盖有点感觉,其它一切正常。一头扎进这条东西笔直走向的公路,不久后,我发现了随塘河路,原来这条路是沿着随塘河建造的。

这让我想到大治河,也是一条笔直的人工河,估计眼下这条随塘河的开凿疏通,也是同一原理。这里补充一下,大治河的规模与随塘河不能比,前者是“断层式领先”,无论河道宽度还是长度。

随塘河路沿途有新建筑,也有军事单位,一瞥而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XXX部队”占地面积不小,另外还有两个偌大的机动车驾驶学校,再往前走,就是光明集团下属的农场畜牧厂之类。从斜阳到落日的这两个小时,呼啸疾驰而过的小车,马路南侧的零散建筑,默行无语的我,目光所及甚至有些固化的视觉,构成那段时间的行路印象。

这段漫长的里程竟然没拍几张照片,我事后都啧啧称奇。是累了,还是审美疲劳,又或是屏气凝神专注于行走?可能后者居多吧。

傍晚时分经过随塘河路的五四农场分部之一,从地图上看,这里还有畜牧场。

路有型,心路唯有自知。

随塘河路这段孤独单调的行走,计有17公里。从夕阳余晖,到日落黄昏,再到暗行夜路,这几个小时的徒步,应该是第一天最刻骨铭心的一段。

“随塘河路沿线有看不到尽头的路灯电杆,每个电杆40米,看看能数出多少个杆子抵达目的地?”这是我当时真实的内心独白。

在这段路上展开的无声竞逐,就是独行者自己。偶然疾驰而过的小车之外,荒凉感被沿路两边茂密的树木冲淡舒缓了许多。

远处的路灯杆隐藏在路边林木中,能见的标识从白色路灯杆变成闪烁灯光——夜路终于来了,尽管设计路线时极力避免夜行,不过第一天遭遇战难免不可预测的因素,既来之则安之。

沿途数不尽的电灯杆,一路向东排序,它们就像是路标参考:每一步75公分,每130步折抵100米,数1300步是一公里,这算是单调乏味中的自我调剂——走就是了。

2024.3.12晚上7点30分,第一天的行程在78000步之后画上句号。黑漆漆夜色中,敲开滨海公园入驻知青部落酒店的那份成就感,至今还保留在心,毕竟53公里遭遇战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从一早起床,乘地铁、火车,再打车,徒步,到收工,一天下来14个小时。纯粹开表记录徒步近10小时——53公里,知青部落酒店是终点,是以为记。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编辑:魏玺玲

审核:夏    雨

·END·

*本文为原创文章,开白请后台联系

1 阅读:322
评论列表

上海城市更新

简介: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