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半途逝世导致国共合作很快失败

史海撷英 2024-03-11 09:07:41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直系军事首领吴佩孚自任总司令,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刀兵相见,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正当吴佩孚在山海关前线督师之际,麾下第二路军司令冯玉祥秘密回师,与第三路军司令胡景翼和京师警备副司令兼混成第15旅旅长孙岳联手,突然发动政变囚禁了大总统曹锟,史称“北京事变”。冯玉祥的手以后干了三件大事,而其中最后一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件是以曹锟的名义(反正都控制起来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解除了吴佩孚的本兼各职,而后方着火的吴佩孚在南北夹击下肯定全线崩溃,解不解职都得跑路;第二件是把末代皇帝溥仪撵出了紫禁城,其实这个是不怎么地道,只是泄一时之愤而已,既然民国政府已经通过了对清室优待案,出尔反尔是不合适的,这也间接促成了后来溥仪逃到东北成为了伪满皇帝。

第三件才是大事,即冯玉祥在成立国民军之后,随即电邀广州方面的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冯玉祥其实跟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府一直有联系,孙中山早在“曹锟贿选”当上大总统的民国十二年(1923年),就派密使往见冯玉祥,暗示他以武力倒直,但当时冯玉祥掌握的兵力有限,并且条件也不成熟,所以未敢实施,后来拖了一年多才逮着机会。

曹锟虽然是通过贿选上台的,可毕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第五任大总统),现在被冯玉祥给关了起来,国家怎么治理?政府怎么组成?军人出身的冯玉祥也没有好主意。在发动事变之前,他曾经与张作霖和蛰居天津的段祺瑞相约:如果事成,奉军不能入关,共同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也就是说,未来的新政府应以孙中山为首,所以才有了冯玉祥10月24日的那封邀请电。

孙中山接电后又喜又忧,喜的是冯玉祥终于倒直得手,有希望组建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权;忧的是张作霖几十万大军在侧,冯玉祥等人未必能够掌控北京局面,其实还有一层,就是时年58岁的他,那段时间感觉身体状况不佳。但孙中山仍然在10月27日复电:“义旗聿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亟应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先此电达,诸维鉴及”。

孙文

其实孙中山患的是肝癌早期,但是当时并没有检查出来,如果在广州静养或者有时间认真诊疗,5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应该可以继续领导广州政府。但是冯玉祥、张作霖和段祺瑞的接连邀请,又使他不得不离穗北上,可那会一没有航班二没有高铁,几千里路程谈何容易?并且陆路还不通畅,因为湖北、湖南和河南都有直系北洋军的势力,只能绕道而行。

绕了多大的弯呢?孙中山从广州先到香港,从香港换乘日本轮船再到上海,期间为了摸清日方态度,又从上海前往日本,再从日本坐船赶往天津。结果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13日从广州出发,直到12月4日才到达天津,舟车劳顿整整21天之久。更要命的是,等到孙中山万里迢迢到达华北之时,京津地区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张作霖违反承诺,大批奉军已经开进山海关占领了天津和冀东一线,对冯玉祥的国民军虎视眈眈;其次是张作霖和段祺瑞秘密结成联盟,决定排挤冯玉祥掌控北京政府,段祺瑞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并且得到了奉军的武力支持,冯玉祥计划中的政治改革基本失去了条件;最后则是西方列强对孙中山一路上宣传的政治主张严重不满。

孙中山当时希望,未来组建的民国政府必须撤销治外法权和关税独立,实际上等于要废除晚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那么西方各国和日本的态度可想而知。而这个时候的张作霖对孙中山联俄也很是忌惮,因此在天津会见孙中山之时态度非常不好,他不仅列重兵于辕门外示威,并且仅以张学良出门相迎,摆足了军阀大帅的架势。

两个人的谈话也是不欢而散,张作霖劝孙中山对于废除不平等条约之事要暂缓施行,孙中山表示不能同意,眼见张作霖已经背弃了之前的承诺,孙中山深知此行不会有什么结果了,加之过于劳累,当晚就开始发病。经过十多天的休息,病情刚有好转,又听闻了段祺瑞单方面组织“善后委员会”的消息,这就是准备另起炉灶的意思,孙中山更加伤神。

段启瑞

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最后一天,孙中山抱病抵达北京,虽然得到了各界组织的热烈欢迎,但是随后又与段祺瑞的代表发生争论,段祺瑞和张作霖的态度一样,那就是为了保住个人的权力和地位,不愿意与西方列强撕破脸皮,鼓吹“外崇国信,尊重条约”。这与孙中山的愿景有本质的不同,双方虽然表面上客气,其实已是暗流涌动,而孙中山也因劳神而病情加剧。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在协和医院被确诊为肝癌,随即住院治疗,在孙中山病重期间,段祺瑞竟然没有一次亲往探视,可见双方的貌合神离。至2月24日孙中山自知不起,遂预立了三份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3月12日上午9:30,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猝然病逝,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句。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时,国民党内部是有一批人强烈反对的,只是凭借孙中山巨大的个人权威,才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是其党内的右派势力始终存在,无非是被孙中山压制住了而已。而孙中山的意外离世,使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权力斗争,最终,蒋介石利用手腕攫取了大权,赶走了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等政治对手,而这是一个戴着左派面具的“真右派”。

孙中山逝世仅仅两年之后,就发生了“四・一二事变”,成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拐点,而如果孙中山健在,国共合作不可能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就破裂。

3 阅读:7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