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不英(十三)朱瞻墡为何谢绝孙太后邀请,拒绝入宫继承皇帝位?

惊心鸟 2024-02-28 13:31:00

由于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的大军俘虏,明朝皇位悬空,朝廷动荡不安,国家到了最为危难的关头。为了稳定动荡的朝局,应对瓦剌大军对北京的进攻,朝廷中以于谦为首的重臣提出了拥立新皇帝的建议。于是朝廷中分成了数派,对于皇帝的人选,朝廷是否南迁等问题,发生了很大的争论。在这次争论中,曾经两次陷入皇位风波的襄王朱瞻墡再次成为备选人之一。当时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派人给朱瞻墡去信,欲召他入宫为帝。然而朱瞻墡对此上书表示拒绝,放弃了成为皇帝的机会。

后世的学者对朱瞻墡的这个选择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大多数都是向着道德崇高方向的说法。可是从史料文献上看,朱瞻墡三次与皇位插肩而过,其中原因非常复杂,要说都是道德因素,那完全是自欺欺人的。从朱瞻墡对皇位的态度来看,他在年轻时候也是野心勃勃的。而在朱祁镇被俘,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朝廷中为防卫作战和南下迁都争论不休的时候,朱瞻墡主动放弃皇位的选择,实在让人觉得意外。这次对他来说是与皇位最为接近的时刻,也是朝廷力量最薄弱的时候,他真的就甘心如此放弃唾手可得的明朝江山么?

对比前两次成为皇帝候选人的机会,这次朱瞻墡可谓是占尽了先机。朱瞻墡第一次成为候选人是他的父亲朱高炽去世时,当时他被母亲张太后列为监国。当时明宣宗朱高炽突然去世,当皇太子的朱瞻基还在南京,而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又对皇位虎视眈眈,朝廷之中陷入了政治危机中。张太后为了稳定朝局,一方面派人通知朱瞻基回北京,另一方面则把朱瞻墡列为了监国王爷。这是两手打算的安排,如果朱瞻基不能安全返回北京即位,那朱瞻墡将成为朱高炽的继承者,登上明朝皇帝的宝座。

可是对于朱瞻墡来说,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一方面是因为年纪较小,在藩王中声望很低,也没有私人的势力。张太后让他当监国实际上是赶鸭子上架,为了应对朱高煦和朱高燧对皇位的窥探。另一方面朱瞻基还活着,不论是从皇太子身份,朱棣对他的培养,他都是朝廷众望所归的皇帝人选。所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朱瞻墡看似距离皇位极近,其实就是起到政治阻吓作用的样子货。这样的藩王要成为皇帝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朱瞻墡并没有做更多的努力,只是尽力把朝廷稳定住,等朱瞻基回京即位。

朱瞻墡第二次接近皇位,实在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朱祁镇还只有九岁的大背景下。当时朝廷对九岁的朱瞻基继承王位存在疑虑,宫中又传出了张太后要捧朱瞻墡的流言。最后张太后亲自出马澄清了这个流言,并坚持立朱祁镇为皇帝,于是朱瞻墡再次与皇位失之交臂。

之前的问章分析过,这个流言很可能是朱瞻墡为了试探朝廷态度而搞出来的。这种对皇位的窥探在古代并不少见,如果当时张太后或五位托孤大臣有意捧他,他便可以趁机登上皇位。在这次政治风波中,朱瞻墡比上一次更有能力,但却也无法控制局面。

相比于上次,朱瞻墡在声望和能力上强了很多,也有了自己的私人势力。他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的弟弟,在藩王中的声望和帝位都很高。而当时老一辈的藩王相继去世,他成为了藩王势力的领头人。而他的母亲又是张太后,所以在皇族内部得到的支持比较多。在朱祁镇只有九岁的情况下,朱瞻墡的确是避免“主少国疑”的最佳人选。可此时的明朝政治平稳,朝廷大权掌握在以三杨内阁为首的五大托孤大臣手中。如果朝廷方面得不到充足的支持,仅靠朱瞻墡个人的势力是无法登上皇位的。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陷入危机,对于朱瞻墡来说确实抢夺皇位的良机。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发生崩溃性惨败,绝大部分精锐覆灭,正是朝廷实力最弱的时候。朱瞻墡远在襄阳,个人的势力并不受影响,再加上藩王中威望最高,地方上也有不少支持,所以势力上并不欠缺。在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的大背景下,这里更需要生力军的加入来抵抗也先的入侵。因此从各方面看,北京朝廷都希望这种强势的藩王来挽救国难。在孙太后已经取出他的藩王金符的情况下,这说明朝廷中已经又相当大部分的朝臣希望他入京救国的。

与他相比,朱祁钰和朱见深根本没有竞争力。朱见深还只是各孩子,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朝廷不可能选择他作为朱祁镇的继承人。朱祁钰虽然已经成年,但也就是各普通的年轻人,既没有政治经验,更没有军事经历。要让他面对也先的数十万大军,还收筹集军队固守北京城,他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因此只要朱瞻墡愿意入京即位,朝廷方面的阻力不会很大。可是他仍旧放弃了这个机会,这就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了。学者们说他是道德品质很高,不愿意与侄子抢皇位。笔者认为这是胡说八道,道德品质高的人才会选择入京即位。

实际上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北京城就是个火坑,只要是正常人都会远离的是非之地。土木堡明军崩溃,也先数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的程度。当时朝廷已经在讨论固守北京,还是迁都南京的操作了,而且支持南京的人占了不少数。在民间很多北京人纷纷逃离,大量权贵找理由把家眷和产业向南京转移。而北京本身又缺少兵源,这使得防卫工作推进很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瞻墡不会主动往火坑里跳。没有把握守住北京城时,进城就成了巨大的风险,当这种皇帝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在朱瞻墡看来,即便是北京朝廷打赢了,那也是个烂摊子。到时候他再找机会入京称帝,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北京朝廷打输了,那就是第二个靖康之变,他自然可以顺长江而下到南京称帝,当第二个赵构。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谁不乐意去做呢?实际上他对北京朝廷的战力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也不想到北京去消耗自己的力量。一旦北京战败,明朝皇帝的位置唾手可得,这是对他最有利的选择。可他怎么也没想到,于谦能在这么严峻的逆风局中翻盘。于谦不但击退了瓦剌大军的进攻,还抽调走了南方大量军队,完全断了他的念想。

说朱瞻墡伪善,其最大的原因便是他拒绝当皇帝,却没有组织资源北上救国。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很多人的本性会完全暴露出来。拒绝当皇帝可以,但漠视国家危难就是私心作祟。孙太后派人用金符召他,他完全可以亲自进京拒绝,而不是派个人上书糊弄。只要真正把国家危亡放在心中的人,这种情况都是不计个人安危冲锋在第一线的。朱瞻墡的个人表现,表明他对北京的存亡和明朝的未来根本不在意,而是打着渔翁得利的想法。假如明朝没有出现于谦,说不定他的机会就出现了,阴谋也就得逞了。

综上所述,朱瞻墡拒绝继承皇帝位并不是道德高尚,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划。他对明朝皇位有着野心,却有担心卷入也先南下的大军之中,于是打着渔翁得利的主意应对局势的变化。孙太后的金符虽然贵重,但风险更大,他自然不愿进京即位。后世有人把他炒作位道德高尚的藩王,这人要么是傻,要么是坏。不论那个方面,这种炒作对历史都没有任何好处。世人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但在背后更重要的是“论其心”。朱瞻墡这件事情做得太明显了,过犹不及,暴露了自己的那点小心思。

1 阅读:45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