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我以_____为知己》范文7篇

名校课堂 2024-01-11 09:17:19

原题回放: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______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

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解题思路:

此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的认知窠臼,不再要求考生写以“人”为知己的套路文章,而是要求学生写以“物”为知己的创新作文——材料中列举了多个“物”以“人”为知己的事例,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以“物”为知己的关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选材要求:不能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好同桌”、“好朋友”,而要写与自己产生交集、发生碰撞、激发意趣、沟通心意的一种“物”。

它们或许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许是书房里的一支笔、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地台上的一把吉他;或许是伴随“我”成长的一条古巷、陪着我挑灯夜读时窗前的一棵梧桐树、始终放在我书包里的一面镜子……这时候,“物”的身上已经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考生在考场上选择什么样的“物”作为自己的情感载体,表现了作者“选材”的智慧和巧妙,也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满分范文7篇:

01

我以扁担为知己

记忆中,那扁担似乎永远属于父亲。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父亲用它担起了整个家。

但父亲病了,于是就轮到我来挑起它,仿佛是挑起责任。

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压弯了它曾经挺直的肩背,曾经青绿的外衣被岁月剥去。我拴住两只宽大的木桶,将扁担置于右肩,微微弓身,“嘿”地一声,挑了起来。“很简单啊,一点都不累。”我笑着告诉父亲。“去吧。”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眼神肃穆而庄重,仿佛是在参加什么仪式。我点点头。

很快地,竹扁坚韧的材质就让我瘦弱的肩膀喘不过气来。肩骨在它的压迫与摩擦下仿佛发出阵阵呻吟。我只好停下,揉揉发红的肩膀。“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到的。”我抱怨道。扁担却发出“吱丫”的声响回应着我。

终于,打到了水。我用手扶住扁担,深吸口气,双腿猛地发力,扁担发出痛苦的呻吟,如同紧拉的弓弦。桶中的水浪不断震颤着,荡出圈圈不绝的涟漪。我脊背的骨仿佛发出声声怒吼。随着“嘿”地一声,我终于挑起了它,但我却怎么也无法像以前那般闲庭信步了。

我一步一步地走着,,每一步都在泥上留下一个扎实的脚印。扁担上下颤抖着。脑中却不断回想起父亲挑着扁担的样子:微弓着背,脚步快而扎实。无论多么沉重的东西,父亲总能义无反顾地背起。他一个人挑起了我们整个家。

我突然就明白了临行时父亲眼神的深意。这是磨练啊,是承担责任重的磨练,挑起这扁担则是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

我不再那么抱怨起扁担来,因为于父亲,或者是我,这都是一种责任。为了这个家,我们要学会承担,要学会磨砺自己的肩膀,让自己有能力去担起责任!

我轻轻拍了拍扁担,它也回应着我。一种奇妙的联系油然而生,仿佛知己。

“我会去担起这个责任的!”我轻轻说着。压力仿佛轻了些。家已遥遥在望,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02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

一笠一翁,一桨一舟。我提笔临纸,泛舟于一川墨色山水之间。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提笔,滚滚浑圆的墨色在笔底直透毫端。集全身之力,似轻犹重地缓缓于纸上划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横带几分苍劲与雄奇,如山之挺括巍峨,仰天直指;撇开几分蜿蜒曲折,如水之回流婉转,刚柔并济;竖下几分迅疾飞速,如风之飞卷疾下,摧枯拉朽。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笔一划间尽享艺术之美感。

每每沉沦于喜怒哀乐中时,独爱与水墨丹青互吐衷肠。欣喜自若时,笔便似轻了不少,墨色轻轻濡湿纸面,一横一竖一钩一折间,夹杂着轻轻的喜悦与灵动。若枝头翻飞的喜悦小雀,笔底像生了一双轻翼,在纸上低翔浅唱。烦闷难以自已时,便极凝重地提笔,一腔悲伤顺着笔尾轻轻流淌,极慢地划开一道墨迹,横则方正浑厚,竖则力穿全字,折画像古木残枝在悲风中“吱呀”一响,钩如浸满寒霜的镰刀“唰”地留下一道寒光。怒气难平时,浑厚笔力在挥洒间直透纸背,墨汁淋漓纸上,不拘古意肆意流淌,字大半为墨隐去,也无妨!泼洒,抒情,扬起,奋飞……一笔一划皆情语,而水墨丹青知我懂我,将我心之所向化作一幅幅作品,为我笑,为我哭,同忧共乐。

闲来翻看往日书写的水墨丹青,或喜笑之意藏于字里行间,或于笔划之间触到少年闲愁……原来,它早已为我收藏了我的一颦一笑,一忧一乐。呜呼!知己如此,我复何求?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它以艺术之美听我倾诉,为我记录。它不能增加我生活的长度,却足以增加我的人生厚度。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携手共度人生风风雨雨,一路必须有你。

03

我以清水为知己

倒水,执杯,静观清水平复,澄澈清明。仰头,入口,一饮而尽——遂有久违知己之愉悦,袭遍全身。清水知我,我知清水。

溪水流淌,澄澈万物。

随长者挑担,提水。临溪,俯察,溪清而鱼现;卸桶,浸入,溪水拂指如柔带;桶满,拎起,清水轻摇晃动,涟漪扩展如圆轮。归家,以溪水涤衣物,清水过之,尘土不再,衣物无染,甚奇。洗毕,污水竟不甚污。

湖水静默,沉淀万物。

提壶,轻灌,湖水注于壶中。掂起,窥望,似有泥沙存于壶中。归家,置于桌面,久候之,不知壶中湖水将以何种神奇的方式滤其污浊?闭目清心,再窥之,泥沙附底,清水明净,堪比玻璃般晶莹剔透。沉淀污秽后的清水怡人,似春风拂面,似桃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遐思翩飞。

泉水灌溉,奉献万物。

山有穴口,自冒清泉。人们以竹笕将其引入田圃,以此灌田。此后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春夏秋冬,泉水日日自竹笕流至田间。之后,所灌树木繁茂如荫,庄稼穗大粒满。观其景,泉水如玉珠连线,其景甚美,而其境更令人沉迷。执杯前往泉穴,满灌一杯品之,味甘美,而心怡然,堪比天赐良物。天下之味,唯水之淡为最美,有此感焉。

见此三水,遂觉水之似我者甚矣。端水近唇,不禁感慨:水乃至清至洁之物,而饮水之人,也乃至清至洁之人。此物于我,非物与人,而是知己也。水之知己,乃是知心,知意,知情。水之于我犹鱼之有水,刘备之有孔明者类似。

由水观之,世人当均为君子。但世事难测,事实难料。有多少人并非真正爱水,有多少人只是抱以生存的心态而饮水呢?

我以清水为知己,是慕其澄澈清明,慕其沉淀自洁,慕其日日奉献。人当如水,似水纯洁。

我以水为知己,水以我为友朋。水如君子,人亦君子,此乃我之愿也。

04

我以菖蒲为知己

五月的故乡,弥漫着菖蒲的清香。那苍绿的菖蒲,便是我的知己,陪我走过年少时光。

记忆中的端阳,清香依旧。奶奶总会采来那尚浸润着露水的菖蒲,系在那粗糙的木制大门上,给满屋带来清香。刚摘下的菖蒲带着浅浅的阳光,露珠染上了绿意,顺着叶脉坠落,氤氲着清香。我总爱伸出手去,细细抚摸那剑形叶上的纹路,沾染那抹绿意。朝夕相对,菖蒲便好似我的知己般,给小小的我,带来蓬勃的活力。

时光似水,转瞬即逝,城里的日子,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奶奶,离开了菖蒲,年年的端午,不复清香,我仿佛失去了朋友般,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从。

寻寻觅觅,终是无处可寻那菖蒲,母亲无奈,只好与我乘上那开往故乡的大巴。一座座山峰随一个个拐弯而变了形,天上云卷云舒,地上花开花落似乎也没有意义,心不知早已去往何处,脑海之中,只剩那清香依然,菖蒲依然。

与母亲拾阶而上,追寻青苔的痕迹,回到了那熟悉的小院。迎而便是随风而来的一阵清香,好似接迎着久违的朋友,奶奶坐在门槛旁,摸起脚边的一株株菖蒲,细心地拣去发黄的叶,布满皱纹的手却是灵动的纷飞着,另一边,是一束束扎好的菖蒲。“年年都是如此呢,你奶奶,总会扎好你喜欢的菖蒲,等你的来到。”母亲的话响起,我终于明白,这些年来,菖蒲始终没有离开,它寄托着奶奶的爱,在故乡静静地陪伴着我,将那一缕清香随着风寄到我的心间,菖蒲知我意,便寄情于风,陪我走过年少时光。菖蒲,便是我的知己。

岁月如风,来去无踪。可我的知己,却依然氤氲着清香,守护着我走过,带着爱与希望我向前走去。

以菖蒲为知己,我走过那段年少时光。没有孤寂,因为,你的陪伴中有奶奶的爱……

05

我以诗词为知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与它,一刹那的相遇,便注定携手同行,缘分大抵如此吧……

记得一个暗沉沉的初秋,下过一阵雨,空气便潮润润地弥漫着草木味儿,窗外是各样的小虫,为挽留夏日而争涌着奏响乐章。我百无聊赖地在书柜角落处抽出一本书,随意翻到一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莫不是神谕?我屏住呼吸,重新打量起这本书来——纸张是昏黄的,字也黯淡不清,但一句句、一篇篇,在朦胧中仍有摄人心魄的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向外看去,江面铺上长龙一样的雾,连着山林与建筑,浸没了一切又直入远方,如梦如幻,抬头仰望,蓝天清朗明净,云层细腻饱满,像古典油画般,隐藏住了笔触,愈发柔软开阔了……

蓦地,恍悟——诗词绝不是生涩难懂的古典音韵,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诗词是真正鲜活的文字,存在永恒的时空里,永不老去。就这样,你的光彩魅力让我情不自禁走进了你……

忘不了,在校园小水洼里窥见树的倒影,叶与枝交错将天空割分,不由想到了你——“疏影横斜水清浅”,不禁窃喜,憧憬着一个月华如水的清亮夜晚,打这里经过,品味酝酿出的芬芳,邂逅“暗香浮动月黄昏”了。自此,月光便是“桂华流瓦”,燕雀是“似曾相识”,晚上要“秉烛夜游”,跑步乃“千里快哉”了……你如此体贴地融进了我的生活!

是的,你这位知己、挚友,给我带来了多少欢悦和信念啊!你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抹平我的失意;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造就我的决心;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提醒我的虚度……

千古流传的你,载了多少真情!它们都将化作我的骨中骨,血中血,与我同生共长!此刻我多想执子之手,同赴杏花村馆,共饮浊酒盟誓,从此相伴终老,永生不渝。即使不能遂愿,又何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06

我以翰墨为知己

一方砚启,半尺卷舒。取来墨块细研砚上,丝缕翰墨清香索绕不散,笔尖润墨且试浅行纸上,闲晴正好,我与这翰墨知己之间的交流,恰好开始。

我与知己始逢于隶。

彼时年少,学不太来分辨优劣好坏。只觉得,镌刻于石碑上的隶书,锋芒皆藏含蓄隽永。自此与知己相逢,它轻声用笔划向我诉言着历史变迁,那浑厚天成的字体镌入我心。

我与知己相伴于楷。

长大了些,厚实的隶书又转而为楷,它复又向我展示了楷书的端庄,笔画有规,整齐划一,说全是方块字也不足为过。它耐心地将汉字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教与我一笔一画的书写端正,将这种文化注入心底,化作一道不散的暖流。

我与知己相成于行。

楷书写罢,行书现于卷端。不同于碑刻的笔画,拓写的字贴甚至能观到笔墨浓淡的交叠变化。那行云流水的笔意也渗出纸面沁人心脾。且看那暮春之初的兰亭会集,王羲之的笔不仅蘸了墨,又更携带了饮尽琼浆之后的恣意张扬。涂抹随心,章法随意,我仿佛读懂了在那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下,兰亭雅集的众人的自由与愉悦,更应看那壬戊之秋,七月既望时与客相游的苏子,展书卷临之,赤壁之下徐来的清风,不兴的水波亦缓缓映在心头。别有情怀暗处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就这样不声不息地将这份情怀驻进了我心中。

更有那,娟然小楷细言古籍佛法经典,方寸之地寥寥勾画亦是自有风骨;匀称小篆回环绕折工整,不成篇章亦可自成一体……自握笔那一刻起,我与翰墨即订为知己,两相不移。

得此,翰墨知己,聆它诉我笔法,教我文化,奏我情怀,此生又复何求?

07

我以竹为知己

且听竹语,共品悲欢。

——题记

年前的一个周五,我被母亲唤出了教室。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拉着我上了车,向乡间驶去。

长久的沉默里,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该是爷爷,出了些事情吧。自从几个月前爷爷在路边被车蹭倒,做了手术后便一直只能躺在床上望着孤灯,半只脚早已踏进了鬼门关。

遥遥地看见老屋被裹上一层素白,连外沿的竹林内都笼着一层白纱。心底明白了猜测的正确性。

那穿梭在竹林中大半辈子的老人,终是要长眠于这土地了。风浅浅地掠过,带起一阵沙沙竹语,零落的叶片翩然而下,铺在居于庭院正中的棺木上。

我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向那竹林里奔去。我躲在重重叠叠的竹影后,终于敢放声地哭泣。

其实,终于摆脱了无望挣扎的苦海,对于爷爷来说,该是一件好事吧!他终于解脱了,终于可以枕着黄土,聆听竹海的涛声了。可是,只要一想到,从今以后,那个会拉着我的手摘葡萄给我吃,雨后提着箩筐给我挖来一篮香笋,坐着门前就着斜阳把温暖编织进竹筐的人,从今以后再也无法对着我笑了,眼泪就不由自主地下坠,砸在刚冒出芽的新笋上。

我哭着哭着,忽然听到一种声音。葬礼迎宾的锣鼓声没有半点泻入我的耳,反倒是那竹叶摩擦的轻声作响慢慢大了起来。

这片竹林陪伴了爷爷的一生和我的童年。那些老少二人牵着手在竹林中漫步的情景,慢慢清晰了起来。

竹语纷纷,一如当年的每一个黄昏。这每一株翠竹,都是爷爷的知己,也是我的知己。

叶翩跹起舞,轻浅的香气氤氲开来,落在斑驳的土壤上,绘成了一幅幅画卷。

“不要哭呀丫头,不要哭啊。”

我似乎听见那沙沙的竹语这样说着,亦或是那故去的爷爷这样说着。叶片偶尔拂过我的脸颊,一如那粗糙却温暖的大手。

我渐渐止住了泪,情不自禁地抚上了一株高耸入云的翠竹。“爷爷不希望我悲伤”,我轻轻地念着,看着眼前这身着青衫身量高挑的知己,终于浅浅地露出了一个笑容。

且听竹语,共品悲欢。我明白,我失去了爷爷,可我的知己,将长久地陪伴着我,分担我的悲伤,给我带来希望。

亲爱的竹,感谢你愿作我的知己。

0 阅读:12

名校课堂

简介:专注同步练习14年,更多名校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