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有个“拾光影像博物馆”,收藏50余万张珍贵老照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2 13:25:41

在顺义区高丽营镇一村,有一位村民眼中的“新乡贤”——今年60岁的摄影师康学松。7年前,他带着收藏的50余万张珍贵老照片,在村里办起一家博物馆,吸引游人纷至沓来。7年间,他免费为全村村民拍了300多张全家福,记录下一个个家庭的笑脸;还用镜头捕捉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展现村庄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迁。

收藏老旧照片

进村办起博物馆

“康老师,您又拍照去?”看到康学松拿着相机走过,村民们都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

在高丽营一村,康学松算是个“外来户”,但却和村民十分熟络。“康老师每天会拿着相机在村里‘溜达’,拍村里的风景,也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大家拉拉家常,村里人没有不认识他的。”村民张淑英说。

康学松与小村的缘分始于7年前。作为一名摄影师和影像收藏家,从20多年前起,他就开始收藏各类老照片,数量多达50余万张。多年来,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开办一家老照片博物馆。

为了完成这个心愿,康学松四处寻址,几乎跑遍了北京城,都没能找到一个心仪的场地。机缘巧合下,他走进了高丽营一村。“当时,村里有一条纵贯南北的臭水沟,路也破破烂烂的,没什么吸引人来的产业。”起初,一村给康学松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接下来,村民们的态度让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与村民们接触后,我发现他们非常热情、善良、淳朴,虽然此前都未曾谋面,但看到我们到来时,会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一下就拉近了距离感。” 当时,村里刚好有一间上千平方米的厂房出租,康学松当即决定就把老照片博物馆落在这儿。于是,他把家里的房子卖了,租下厂房,投入300多万元,开始打造博物馆。

2017年,康学松的“拾光影像博物馆”建成,迎来的首批参观者就是一村村民。

村民们走进博物馆,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满墙的老照片和数百件老物件,构筑出了一个带有时光味道的空间。一层陈列的是从晚清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姓生活、家具服饰、各式建筑、不同家庭合影的照片,展现着百姓的生活画卷。二层展出的有晚清民俗、伟人肖像、中外明星等包罗万象的老照片,用影像再现历史。

“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老照片。在这些照片中能看到过去和现在的变化,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了解以前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非常有意义。”“这张照片看着太亲切了,和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场景是一样的。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么多年变化可太大了。”参观的村民感慨道。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些凝固的历史瞬间,读懂照片里的故事,感受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这也是我办博物馆的初衷。”康学松办博物馆,不收村民和游客一分钱,他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康学松常说,他收藏的很多照片都十分“精彩”,因为这些照片背后有许多故事。在馆内陈列的家庭照中,有一张手工上色的夫妻合影,那个年代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这张手工上色的照片尤为难得。有人来博物馆参观时,录了一段视频发到网上,正巧被一位男士看到,认出了照片中的人就是他的外公。于是,这名男士专程从福建赶到了博物馆,向康学松讲述了他的家庭往事:“我的外公是民国时期的大画家,我知道外公长什么样,但家里都没能留下一张他的照片,这张照片很珍贵……”得知这段故事后,康学松扫描洗印了一张复印件送给了这位男士。

“拾光影像博物馆”火出了村,一传十、十传百,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高峰时期每天接待数百人,还有学校、单位组团来参观。纷至沓来的游客,也让一村热闹了起来,民宿、采摘园、馒头坊在村里相继开了起来……

捕捉幸福时刻

为村民拍全家福

在博物馆的一隅,康学松专门搭建了一个摄影棚。他邀请全村村民来,免费拍摄全家福,已拍摄了300多个家庭的幸福合影。他不光用镜头记录下那些最美的笑脸,更记录下每张照片背后的温情故事。

给康学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为一家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拍全家福。这个家庭共有15人,最年长的老人已近百岁,许多子孙分居各地,平时很难全部团聚一次。“一家人总是凑不齐,我等了半年时间,才迎来了这次最全的‘大团圆’。”康学松说。 由于老人年岁已高,出不了门,在接到这家人打来的电话后,康学松背起相机就往老人家跑。一家人都换上了干净的新衣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重孙子的手,眼中满是慈爱。家庭成员们相互依偎,亲密无间。年幼的孩子一直对着镜头调皮地做鬼脸,让整个场面充满了欢乐。“来,看镜头,1、2、3,笑……”康学松精心调整光线和角度,巧妙地捕捉那些最自然、最温馨的瞬间。伴随着相机的“咔嚓”声,也定格下了这个五世同堂大家庭的幸福瞬间。

每一个家庭的全家福拍完之后,康学松都会选出最好的一张,洗印并装框,送给村民。

拿到这张五世同堂的全家福,家中一名长辈感慨地说:“这张全家福是我们五代人血脉相连、传承和团结的象征,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亲情,也让下一辈增强对家的概念。”

“赶上了好时代,子女们也都孝顺,我这辈子过得很幸福。”老人将这张全家福挂在屋子中央,每当想念子孙时,就把全家福看了又看。

每一次给村民拍全家福,康学松并非简单地按下快门,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家庭的独特故事。康学松说,在拍摄过程中,有的家庭特意换上了精美华丽的传统服饰,以彰显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的村民告诉他,这是他们家人生中第一次拥有如此正式的全家福照片。在他所拍过的这些家庭中,有的老人已经离世了。幸运的是,留下的那张合影,记录下了让人难忘的幸福瞬间,也给老人的子女们留下了一个念想。这些全家福照片将成为村民们珍贵的回忆,如实记录着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在我看来,这些全家福照片不仅仅是图像,它们是家的象征,是村民们家庭情感的见证,是他们美好回忆的载体。一个个家庭故事的记录拼凑起来,也是村庄发展、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展现出的是这里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生活。”康学松说。

记录日常点滴

展现村庄新变迁

走进一村,主街北侧一面长达百米的文化墙上,展示着“麦田风光”“四季美景”“露天电影院”“京剧勾脸”“评剧团演出”等一张张展现一村美景与民风人文的照片。再往前走不远,村文化活动中心外的宣传栏上,还有展现一村环境建设、文化生活变化的一组组对比照,这些都出自康学松之手。

“从来到一村,我就用相机记录身边的故事,村里的犄角旮旯、大事小情我都拍。”在7年多的拍摄中,康学松镜头下的一村,村容村貌一直在变:原先尘土飞扬的道路修葺一新,变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公里长的臭水沟经回填整治,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荷花塘;各家圈的边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花和树,让村庄满眼皆是绿景;村民做饭不再烧火冒烟,房前屋后不见私搭乱建和堆煤堆物,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如意公园、高下剧场、篮球场、停车场等设施相继建成……“在村支书庞强的带领下,一村从环境脏乱差‘逆袭’成为最美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康学松边介绍着这些照片边感慨道。 康学松的镜头不仅记录村庄景色,也记录乡风文明,他跟拍村里的京剧团、评剧团、模特队、泥人传承人、手工刺绣达人、篮球队等。“每个人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但他们的生活交织,构成了一个村庄的乡土社会。我通过摄影更了解他们,也更了解村庄。”康学松说。拍摄老乡的时候,有老乡会问,拍这些干吗?他也没办法解释,讲它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他就说“拍着玩”。他在拍摄时,尽量不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做一个观察者。 拍摄一村的7年多时间,村民们早已把他当成了“村里人”。康学松还帮村里建起了爱心书屋,并筹捐了全部书籍,供村民免费借阅;他搬出自己的大型放映机,在小树林旁办起露天影院,播放老电影,十里八村的百姓都骑着车来看;他还在村里举办摄影课、儿童读书朗诵会等,全是免费的。

“当时正赶上村里要做一个文化墙,我就拿出了我拍的这一万多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精挑细选,希望通过照片来呈现出一个普通村庄发展变迁的故事,和乡土社会中村民们的生活、命运和他们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康学松说。

当这些照片在村里展出的时候,大家通过照片看到自己、看到一村的变化,都觉得挺好。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照片只是寻常的旧日影像,其实每一片都是记忆的拼图。照片的作用是定格某一个瞬间,而这些瞬间往往反映着所处时代的情况。照片不仅能记录人的故事,也能记录某一地方的发展。”在康学松看来,乡村就像是一个毛线团,每个人就是一个线头。中国就是由这千千万万个毛线团组成起来的,每个毛线团都与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发生着紧密联系。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与时代的变迁,都能从小小的一村找到痕迹。在这一张张照片中,康学松既是时光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故事的呈现者。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