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维诚:站在“八百孤军”背后的女人:丈夫的兵,我来管

元柏评历史 2023-03-03 18:21:02

1946年的3月,在广东东北部蕉岭县的乡下,有个农村妇女卖掉了家里的田地,一个人孤零零地带着四个孩子前往汕头,准备坐船去上海。

她的丈夫是一位军人,五年前牺牲在上海,现在抗战胜利了,她想去祭奠一下自己的丈夫,但是她手里的钱根本不够买五张船票的。

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她硬着头皮找到了轮船公司,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报出了她丈夫的名字。

没想到,一听到这个名字,轮船公司的经理震惊的嘴都合不拢,赶紧免除了这一家人所有的船票,还包吃包住的把她们母子五口送到了上海。

她的丈夫到底是谁呢?她又和“800壮士”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位农村妇女叫凌维诚,而她的丈夫就是谢晋元。

八百孤军

看过电影《八佰》的朋友可能对那段历史有一些了解。

电影《八佰》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当时谢晋元是国民党524团的团长,抵抗了两个多月之后,国民党准备撤退。为了掩护十万大军撤退,谢晋元带着一个加强营400多人的兵力守在四行仓库,负责最后一道防线。

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号称部队有800人,因为他们的身后不可能再有援军了,所以他们就被叫做“800孤军”。

在四天的时间里,他们阻挡了日军的十次进攻,击毙了200多个日军,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

眼看着国民党军队撤得差不多了,蒋介石假模假式的协商出了一块公共租界,让谢晋元的部队也撤离。

日军两万多人在这里损失惨重,他们就以为800孤军是个几千人的大部队,于是就同意他们撤离,没想到孤军一出来,只有400来人。日军脸上一下子挂不住了,他们原地反悔,把谢晋元的部队全部软禁了起来。

《八佰》中的谢晋元团长

这一关就是四年。

在日军全面占领上海之后,汪精卫的伪政权好多次都想收买谢晋元和他的部下,但谢晋元大义凛然,压根儿不买账。

王精卫一看,谢晋元这人怎么这么犟呢?那算了,不合作就直接杀吧。于是,汪精卫买通了谢晋元手下的士兵,暗地里把刚刚37岁的谢晋元残忍的杀害。

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来之后,上海的30多万市民都自发地来给他悼念,他的葬礼几乎达到了国葬的水平。

于此同时,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广东蕉岭县的农村,当时谢晋元的妻子凌维诚正在地里干活,听到这个消息,她放下手里的活儿,原本弓着的身子慢慢儿直了起来,她有点儿语无伦次的和别人再三确认,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终于情绪崩溃,痛哭了起来。

谢晋元团长

别看凌维诚下地干活,一副农村妇女的形象,在当时她可算得上一个白富美了。

不一般的团长夫人

凌维诚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商家庭,不仅读过大学,还精通钢琴和小提琴。在人生的前20年里,她完全就是按照大家闺秀来培养的。

1927年的一场婚礼上,谢晋元和凌维诚分别作为伴郎和伴娘出席。这是俩人第一次见面,但他们一见钟情,然后陷入了热恋。

第二年,谢晋元在战场负伤,在汉口治疗休养了快一年,凌维诚知道男友受伤之后,就特意跑去汉口照顾他。谢晋元后来伤好了,就直接向凌维诚求婚。

谢晋元凌维诚婚礼合影

看着谢晋元坚定又温柔的眼神,凌维诚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婚后不久,谢晋元调到上海,凌维诚也跟着回到了家乡,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几年美好而又幸福的时光。

当时,谢晋元是威风凛凛的军官,而凌维诚是气质出众的艺术女青年,郎才女貌就是他们最好的代名词。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1936年,谢晋元预感到日军会有所动作,上海很可能不安稳了。在和妻子商量之后,谢晋元决定把她和孩子们都送回广东蕉岭的老家避难。

谢晋元和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我就来接你们回上海。然而,凌维诚等来的却是爱人的死讯。

凌维诚消沉了几天之后,终于打起精神,她决定要撑起这个家。说起来容易,她这么一个弱女子要怎么撑呢?

凌维诚的转变,早从到广东的时候就开始了。

当时谢晋元的父母岁数都大了,孩子也都还小,家里人多嘴多,又没有经济来源。虽然谢晋元会寄钱回来,但那点儿钱也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这个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只能脱下旗袍和皮鞋,赤脚走到田里去干粗重的农活。

在广东生活的五年里,凌维诚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考验。但每一次她都挺了过来,而支撑她的就是丈夫的那一句:我会接你们回家。

可惜,故事的结尾却是军官埋骨他乡,女青年成了一个满手粗黑老茧的农家妇女。

无论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凌维诚带着孩子辗转五个省,跑到重庆去领丈夫的抚恤金。

因为谢晋元抗日英雄的形象在百姓心中过于深刻,蒋介石夫妇还亲自接见了凌维诚。蒋介石冠冕堂皇地讲:现在抗日期间国家困难,等抗战胜利后,国家定会照顾你们的。

实际上,凌维诚带着孩子去重庆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政府看在丈夫为国捐躯的份上,能够安排孩子们上学读书,但是蒋介石并没打算进这份举手之劳。

凌维诚和她的孩子们

无奈之下凌维诚只能再次回到蕉岭县,靠种田养活着一家老小,亲自教孩子读书识字。但是在凌维诚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丈夫。

在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回广东的时候,凌维诚就想回上海去祭扫丈夫。况且上海还是她的家乡,在那里她可以找点事情做,孩子们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于是,这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回到了阔别十年的上海。

在祭拜完丈夫之后,凌维诚听说当年丈夫的旧部还有很多在上海,她就想见一见故人,多了解一些丈夫生前的事情。

于是凌维诚找到记者,在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昨日抵沪,下榻欣欣旅社。

这条在报纸上刊发的消息更像是一则召集令,散落在上海各个角落的老兵们就像接到了一条军令,纷纷向旅社集结。

短短几天就有好几十个谢晋元的旧部陆陆续续找到了凌维诚,见了这些旧部后凌维诚才知道,原来丈夫的旧部们都过得非常凄惨。

在谢晋元遇难几个月后,日军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

当时日军强行占领了公共租界,孤军营的战士被迫成为日军苦力,一部分被押解到安徽运煤;还有一部分被运到南京和杭州做苦力,其中反抗最激烈的50个人被发配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座海岛,为日军修建机场。

这些老兵九死一生地盼到战争胜利之后,却发现压根儿没人管他们的死活,他们只能流落街头,失去了生活来源。当年英勇无畏的400多名战士,如今只剩下了36人。

看着这些丈夫的旧部,凌维诚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对老兵们说:你们的团长牺牲了,但我是团长夫人,谢团长留下的担子我会责无旁贷地挑起来。

凌维诚和孤军老兵

可能凌维诚当时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决定,会让他余生都跟这些丈夫的旧部们绑在了一起。

丈夫的兵,我来管

谢晋元牺牲之后被追授陆军少将,当时全国人民都在纪念他,特别是上海还专门设立了晋元路和晋元中学。

但谁能想到谢晋元的遗孀和旧部们在解放前的上海,竟然生活无依无靠,只能靠自己。

当时凌维诚和老兵们面临最大且最切身的问题是住哪儿?

在抗战刚胜利的时候,各方势力都在争相抢占地盘,那时候一片混乱,谁先抢到房子就算谁的。

当听说吴淞路有栋日本人留下的三层楼房空着时,在和几个旧部军官商议后,凌维诚就让曾经的排长带着几十号人去把那栋房子强占了下来。就这样,凌维诚一家和孤军老兵在上海总算有了一个落脚之所。

大家把二楼留给凌维诚和孩子们住,又把三楼分成很多个小隔间儿,给没落脚地的老兵住,一楼则当作铺面出租。

虽然住处有了,但吃饭问题还是个大问题。

凌维诚和她的孩子们

这个时候凌维诚想起了蒋介石之前提到的在抗战胜利后的许诺,于是她带着两个儿子和孤军旧部的期望去了南京。

然而她的希望又一次落空,这次她连蒋介石的面都没见到,只得到一句:您先回去吧,会安排上海政府关照你们的。当然,所谓的关照也压根儿不存在。

汤恩伯听说这件事情之后,提出让孤军老兵加入他的部队,全部比原来官升一级,去内战战场打解放军。这个提议被孤军旧部拒绝之后,汤恩伯也不管他们的死活了。

这次凌维诚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只有自救才是唯一出路。

于是凌维诚开始四处托关系求人,把有文化有手艺的老兵一个个安排出去工作。

上海铁路局局长是谢晋元的老同学,一次就安排了八个老兵去做铁路警察;会开车的老兵去给人当司机;会写字的就去航运公司上班。

虽然前前后后安排出了20多个老兵去工作,但还是有很多老兵没有生活来源。这时候凌维诚又回忆起了父亲的生意经。

毕竟她曾经也是个富商的掌上明珠,如今虽然明珠蒙尘,但光芒还是有的。

就这样,几个月前还在广东勤勤恳恳种地的农妇又变成了满眼都是生意的女掌柜。凌维诚试过带着老兵们去修路;也试过让老兵们去跑码头,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种体力活儿不好干,她又想试试脑力的。她带着老兵们成立了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经营孤军牌毛巾、袜子、肥皂等日常用品。

这次他们似乎找对了生意方向。

上海人民对800壮士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四行孤军品牌的日用品很买账。服务社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看上去凌维诚和老兵们的日子正在逐渐好起来。

四行孤军工务社证章

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这个服务社干了还不到一年,管钱的老兵竟然卷钱跑了。怎么会这样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打仗导致上海通货膨胀严重,钱不值钱了,像服务社这种小本生意,根本活不下去。甚至在物价涨得最疯的时候,因为没钱吃饭,还有四个老兵铤而走险去杀人抢劫。

在出事之前,他们曾来找过凌维诚,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愧对团长的栽培......别人介绍了个生意,兴许能发财,到时候会来报答大家。

当时凌维诚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话的意思,等事发后才反应过来,但为时已晚。最终四名孤军战士被判处死刑,凌维诚只能和几个老兵一起含泪把他们四人的尸体掩埋了。

此时内战越打越凶,为了收留逃到上海的难民,凌维诚组织老兵将丈夫墓地和原来孤军营附近的60多亩地圈起来,做成了一个收容所,并且象征性的收取少量租金。

除了拿出一点供几个孩子上学外,凌维诚把那笔钱都分给了生活无依的老兵。这种困境直到解放后才缓解。

当时,陈毅陈老总听说了凌维诚的情况,立即下令把吴淞路的房屋和谢晋元墓地附近的地段都划给了凌维诚和老兵们,并且免除了他们的所有费用。

陈毅市长

在人民政府的关照下,凌维诚和孩子们的生活也终于稳定了下来。凌维诚先是在附近托儿所当了一段时间的副所长,后来又调到服装厂一直到退休。

那些孤军老兵都陆陆续续地返回了原籍。在离开的时候,他们都会来向团长夫人告别,凌维诚总是给他们一笔路费,叮嘱他们一路小心。

后,他依然与很多孤军老兵保持着通信,她依然记得每个老兵的名字。几十年间每当一个老兵离世的消息传来,她都会在笔记本上划掉对应的名字。

老年凌维诚

1991年1月6号,84岁的凌维诚在上海逝世。

在临终之前,他将泛黄的笔记本交给子女,并对他们说:上面的名字都是你们见过的那些叔叔,这些人遭的罪远比你们父亲的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尽力帮他们,你们也要这样,否则你们的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2010年随着800壮士中的最后一位战士杨德余的去世,在经过70多年的接力后,800壮士终于在这儿画上了句号。

从此以后,世间再无800壮士,留下的只是他们的传说。

世人都在悼念团长谢晋元,但我们不该忘记谢晋元的夫人凌维诚也应该是这段传奇当中的主角。

四行仓库楼顶上的800孤军

0 阅读:11

元柏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