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两个太监差点颠覆大明王朝,坏得很!

小凡读史 2024-05-22 08:51:11
《大明风华》大结局了,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于谦被害死,孙若微和徐滨遨游海上……今天且不评论大结局,还是聊聊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大明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而有两个太监在土木堡之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别是王振和喜宁。首先说王振,王振可以说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第一,是王振蛊惑、煽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的。王振是陪着朱祁镇长大的,长于深宫的朱祁镇9岁登基,最信任的人就是这个太监。剧中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一心想的就是御驾亲征,和自己的父亲朱瞻基,先祖朱棣一样,驰骋漠北,树立自己崇高的威望,甚至不惜和自己的母亲决裂也要出兵。第二,出兵后王振随意改变行军路线,把明军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朱祁镇行军在外,正梦想着这次干掉了瓦剌,把关外的地封给王振,王振却提议让朱祁镇去他的家乡一趟,朱祁镇立即传旨改道。结果路遇大雨,王振装着金银财宝的马车卡在了泥泞的道路上,几个太监费了不少力气才将车给推了出来。朱祁镇带队的将军樊忠叫来参谋,问他前军怎么行进得这么慢,参谋告诉他,王振为了顾及名声,不让军队踩踏青苗,所以行进缓慢,樊忠大怒,准备亲自去找朱祁镇劝说。樊忠来找朱祁镇劝说,却被王振阻拦,樊忠连朱祁镇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王振气走了。

明军行进的路上,瓦剌骑兵突袭,明军被打了个猝不及防,樊忠得知消息后,赶紧率领军队去保护朱祁镇。陈文荣带了两千骑兵赶去护卫朱祁镇,没过多久瓦剌兵就杀到了。樊忠身负重伤见到了朱祁镇,见王振还在一旁多嘴,便奋起杀了王振,在场没有人阻拦,王振被活活打死,朱祁镇终于明白打仗不是儿戏,绝望地坐在了地上。结果50万明军士兵被瓦剌击溃,很多大臣遇难,堂堂大明天子朱祁镇被瓦剌俘虏。

另一个坏得很的太监就是喜宁了。喜宁随朱祁镇被俘后,叛变投靠也先,为其出谋划策,意图推翻明朝政府,沦为一个叛徒。北京城下,是喜宁出主意让瓦剌人羞辱朱祁镇,打击守城明军的士气。其木格得知后,气得要拿弓箭勒死喜宁,也先制止了其木格,说只有汉人才能对付汉人。也先非常清楚,喜宁作为朱祁镇身边的太监,对于大明朝内部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了解了。这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实在没什么两样。

当徐滨来到瓦剌大营中,代表明朝和瓦剌谈判时,喜宁却拦住徐滨,说徐滨只是舶前司的道士。徐滨不慌不忙地说起京城官员的变动,斥责了喜宁,也先也没再多问。也先攻城失利后,喜宁建议把朱祁镇杀了,这样孙若微就会和朱祁钰拼命,到时候朝廷大乱,瓦剌就可以借机打回去。不得不说,喜宁这一招确实切中要害,如果不是徐滨和其木格,或许朱祁镇已经被也先干掉了,这个喜宁真是够狠,够坏的。

和王振一样,喜宁也没什么好下场。当也先正准备攻打宣化城时,喜宁建议直接从宣化城大门进,到时候自己假意念朱祁镇的圣旨,把淬了毒药的匕首藏在匕首里,到时候先杀主将,直接夺下宣化城的大门,也先决定按照喜宁的方式试一试。喜宁和徐滨来到宣化城叫开了城门,罗通对喜宁十分谄媚,让喜宁就在城门口宣旨,等说完旨意,就带着喜宁去衙门接风洗尘。喜宁不疑有他,开始宣旨,刚念了开头,罗通就控制住喜宁,把城门关上,围住了瓦剌士兵,徐滨手起刀落,杀了喜宁这个叛徒。

历史上,王振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后来的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晚辈了。结果这个王振一下就把明朝50万军队玩完了,皇帝还被人俘虏了,实在是奇耻大辱,严重威胁了明王朝的存续。如果不是北京保卫战,或许明朝也和南宋一样只能偏安一隅了。而喜宁则更下作,居然帮助也先出谋划策,试图颠覆大明,不知道他骨子里流的是什么狗血。不过,天道好还,王振、喜宁这两个货都没有好下场!参考:《明史》、《明朝那些事儿》
1 阅读:2

小凡读史

简介:人文历史,谈天说地,一起探寻历史真相、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