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日本钞票上的男人:140年前就在研究中国,死前设计侵华战争

樊景说历史 2024-01-02 12:44:44

如今我国大部分都使用手机支付,很多孩子甚至都没见过现金。

但对于以前的人来说,纸币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而纸币上印的图案、数字也是人们偶尔会讨论起来的话题。

在一场场讨论中大家对我国纸币上印的人物图案、风景图案想必都非常了解了,但是对于国外的呢?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了解这个国家纸币上的图案,是因为这个国家纸币上所印的人与我国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的大仇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国家纸币上所印的人究竟都做了什么?他究竟对我国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同时也要铭记这段历史。

日本纸币上的人

说起我们最不能原谅的国家,肯定就是日本了。

日本在近代对我国所做的恶事,罄竹难书,我们绝不原谅。

从1984年开始,日本的纸币上就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福泽谕吉。

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这个人,因为他既不是日本的大人物,也不是什么领导人,而只是一个书生。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要把他印在纸币上呢?我们又为什么说是他设计了侵华战争呢?

一切都要从很久以前开始说起,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大唐盛世,从那个时候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开始了解。

那个时候的日本跟我国的关系来往非常的频繁,当时的日本人纷纷来到我国,学习我国优秀的文化,再把这些优秀文化带回他们的国家。

像是日本现在的茶道,就是从我国学习的。

而且当时爆发了中国和日本一次激烈的战争——白江口海战,这次战争也是当时唐朝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

日本战败之后再也不敢挑衅我国,而是遣唐使来到中国,向中国学习优秀的知识。

一直到现在,日本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中国对他们的影响。

可笑的是,日本从我国学走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却不承认。

回归正题,这位名叫福泽谕吉的书生,他和我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从小福泽谕吉所学的专业就是中国汉字。

福泽谕吉从小就学习着中国的文化,中国古代所有经典的文化作品,福泽谕吉都学过了。

对于我国的历史,福泽谕吉也是相当了解。

以前的日本因为我国儒家的影响,所以也是一个阶级制度非常分明的国家,福泽谕吉因为出生在了地位不算高的武士家庭,所以注定了他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但是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切又都另有可能。

福泽谕吉十九岁那年,日本政府和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无疑是日本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当时美国的军舰已经开到了日本海岸,所以日本别无选择。

中国也是一样,满清政府摇摇欲坠,封闭的国门被列强的大炮彻底打开,清朝政府也不得已在十二年前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一直学习、推崇儒家传统文化的福泽谕吉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信仰的一切。

福泽谕吉虽然不愿意相信,但是他明白,儒家思想已经不足以支撑飞速发展的社会了。

于是福泽谕吉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学习西方文化。

之后福泽谕吉为了更进一步的学习西方文化,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崎,又来又辗转来到了江户。

在这段时期,福泽谕吉学习了荷兰语和英语,又到了和日本的派遣团一起到了美国访问。

来到美国的福泽谕吉是第一次见到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见到蒸汽机。

当时的美国和日本就像是两个世界,同时福泽谕吉也发现,美国人对于他们的领导人本身并没有那么关注,反而更关注领导人能为他们带来什么。

从此,“人权”渐渐的在福泽谕吉新中萌芽。

后来福泽谕吉又辗转到了多个西方欧美国家,走的越多他越了解外面先进的社会,也越来越了解自己国家的不足。

于是福泽谕吉发誓,自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国家,要想改变,那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国家的思想。

因为福泽谕吉路过香港时,曾看到中国人是怎么被英国人欺凌的,他绝对不予许自己的国家也面临这样的厄运。

所以一回到日本,福泽谕吉就开始想方设法的把西方的先进思想、著作翻译,开始全国传播。

当时福泽谕吉传播的思想不仅是文化、历史,还有军事、科学。

对于自己以前一直信仰的儒家文化,福泽谕吉反而开始批判。

他知道,墨守成规才是造成落后的原因,他呼吁着日本全国,希望大家彻底的转变思想。

这就是一切的开始,而这也是侵华战争的起源。

福泽谕吉在西方学习以后,他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他后来又为什么要设计侵华战争呢?我们接着看下去。

福泽谕吉的思想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福泽谕吉不仅要宣传先进的思想,还要批判中国儒家思想呢?

那是因为自古以来,要是宣扬一件东西有多好,就得找一个对立面,拥有了对立面才更有说服力。

福泽谕吉认为西方的先进都是因为他们首先拥有了先进的思想,而中国和日本因为信奉儒家思想、信奉君主专制,所以是一个落后、未开化的国家。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福泽谕吉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和我国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是一样的。

当时的福泽谕吉作为旁观者,也发现了我国正在进行的洋务运动有一些缺陷。

福泽谕吉认为我国当时的洋务运动只一味的学习西方国家的军事,但是却没有学习西方的文化,这样的学习只是表面上的,不会有什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福泽谕吉或许是同情被西方欺凌的国家的,他还在自己的《劝学篇》中提出,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应该是平等的,大国不应该恃强凌弱,这样是不对的。

此时的福泽谕吉还不是一个带头欺凌别的国家的人,只是后来一切都改变了。

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福泽谕吉原本“各国平等”的观念被他自己推翻了,此时的福泽谕吉彻底的和西方“同化”。

福泽谕吉接受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进化论”。

这是一种卑鄙无耻的理念,表面上说是互相帮助,实际上则是赤裸裸的侵略。

弱肉强食的观念就这样被福泽谕吉开始运用的淋漓尽致,福泽谕吉也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

福泽谕吉也认为全世界的国家之间不存在什么友谊,只有侵略,那些落后的国家就该被强大先进的国家而侵略、改变。

1881年,福泽谕吉发布了自己的《时事小言》。

在这部作品中,福泽谕吉提出日本想要强大,就必须学习西方国家去向外扩张,侵略别的国家。

此时福泽谕吉的观点已经彻底的把我国等国家视为了他们侵略的对象,竟然无耻的提出,作为“强大”的日本,他们应该去保护在西方侵略之下的中国、朝鲜,还可以使用武力,让我国和朝鲜“进步”。

这个观点就是后来日本侵华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为什么说侵华战争是福泽谕吉设计的了吧。

后来日本开始充分的发挥福泽谕吉的思想侵略我国,都是起源于福泽谕吉的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要把福泽谕吉印在他们的纸币上,把福泽谕吉认为是他们思想上的领袖。

起初的福泽谕吉在明治维新时还在坚持“人权”、“民权”,但是到了现在,他开始站到了“国权”这一方。

日本对天皇的推崇同样少不了福泽谕吉的助力,福泽谕吉认为皇室的思想才是最高尚的,而普通民众只要听从皇室的思想传播就好。

朝鲜在后来爆发了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福泽谕吉看到之后,非常的不满,甚至发布文章批判朝鲜,说朝鲜是整个“文明的敌人”,于是福泽谕吉还开始呼吁日本侵略朝鲜。

至于对我国的侵华战争,也是这样产生的,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福泽谕吉是一个多么疯狂、道貌岸然的小人。

那么,后来的日本是怎么听从福泽谕吉的呼吁,对我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呢?我们接着看下去。

侵华战争的始作俑者

为什么最终日本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呢?还是要从当时日本的国情开始说起。

首先就是当时的日本正在飞速的工业化,但是因为日本的资源有限,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

中国作为邻国,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所以日本才把罪恶之手伸向了我国。

其次就是战略方面的利益,当时的日本日渐强大,他们也希望通过控制中国这个大国,确保其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意识到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塞,控制中国可以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扩张的基地。

其实就是福泽谕吉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了,在福泽谕吉的大力宣传下,当时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思想极为盛行。

许多日本军人和政治家认为,通过侵略中国,可以展示日本实力,并建立一个由日本领导的东亚帝国。

还有就是1931年的满洲事变,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占领了整个满洲地区地区之后做起了白日梦,认为他们有希望打败整个中国。

这导致了日本对中国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并在事实上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称为伪满洲国。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政治因素。

日本在20世纪初的政治体系相当不稳定,军方掌握了实际的政治权力,侵华战争被部分看做是军方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和提升某些军人的地位而发动的。

而这一切,都要从日本“思想教父”福泽谕吉一直关注日本说起。

曾经福泽谕吉也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不彻底,但是也有可能改变中国。

但是福泽谕吉没想到,清政府已经没有办法挽救了,发觉到这一点的福泽谕吉敏锐察觉到,与其让中国彻底的落入西方列强的手中,不如日本出手。

于是福泽谕吉在生前立刻向日本政府建议:中国没有办法自立,我们作为邻国,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去帮助他们,作为邻国我们是最占优势的。

当时日本已经非常强大的,取得了不少的国际战争的胜利,所以日本也觉得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他们必须争取过来。

于是后来日本开始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我国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但是日本人却对当年犯下的罪行拒不承认,更不会忘记福泽谕吉这个“思想教父”。

我们从日本人福泽谕吉印在纸币上的行为就能看出来,日本人一直到现在还是纪念着他们的“思想教父”,更不会忘记福泽谕吉的思想。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铭记这段历史,记得这个恶人的名字是什么。

同时我们也要自强不息,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自己真正的强大起来才能保护好自己,永远不要重复当年的悲剧!

1 阅读:28

樊景说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