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我看“百日誓师”:教育不是军事,校园不是战场!

才干王营评 2024-05-16 03:39:19

【李镇西】我看“百日誓师”:教育不是军事,校园不是战场!

李镇西1 镇西茶馆 2024-05-14 19:55 四川

新中国的红色政权是靠人民战争建立的,因此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一切行动(或部署)赋予军事化的色彩,比如“石油大会战”“青年突击队”“向科学进军”……包括一些称谓也有着浓浓的“野战”味儿,比如“白衣战士”“教育战线”……

当然,这些军事化语言只是修辞上的比喻,强调的是一种豪迈的精神,一种顽强的意志,一种必胜的信念,而并非要上战场拼刺刀。我们有时候也对学生说过“要把学习上的困难当作敌人”“攻克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之类的激励性语言,这样说无可厚非。

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类似的比喻最好少用,尤其是在学校。怕就怕我们教育者这样的军事化语言说多了,头脑中渐渐形成了“军事化思维”,教育便很可能变味。

比如我今天要说的“百日誓师”。

寒假刚结束,新学期刚开学,不少学校都举行了高考或中考的“百日誓师”。许多朋友都希望我评论评论这个现象,但我没写。一来我有点逆反,向来对网友给我的“命题作文”很抵触,你要我写什么我偏不写什么;二来我不想蹭热点,我不想凑热闹;三是许多评论文章已经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何必多嘴?

现在“百日誓师”的喧嚣声渐静,但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今天就说几句吧!

实事求是(而非圆滑中庸)地说,“百日誓师”的组织者对教育对学生都有着良好初衷。他们无非就是想通过这种颇有仪式感的“百日誓师”激励一下学生们的学习斗志,让他们在冲刺高考或中考的最后一百天里,能够保持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后赢得高考或中考的辉煌。而且这种举措并非一点效果都没有,在同等情况下,意志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如此,我依然旗帜鲜明地认为,“百日誓师”不可取,应该取消。

“百日誓师”的要害,是把教育当成了军事,把校园当成了战场,把学习当成了拼杀,把孩子当成了炮灰。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教育的本质,而且众说纷纭。我没那么高的理论水平,我只想朴素地说,教育,无非就是人的成长。对教师来说,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对孩子来说教育就是自我成长。这个“成长”就是一个人从“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精神生命的形成过程。

简言之,教育即成长。

所谓“成长”,它就包含了一个健全的人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取的全部素养:品格、情感、态度、意志、胸襟、学识、才华以及始终相伴的快乐与成就感。

知识也好,分数也好,当然是教育或者说成长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与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全部素养相比,只是一小部分。尽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孩子的某一年龄阶段,它非常重要,但与完整的教育和漫长的人生相比,可以说,并不那么重要,至少远不如“百日誓师”中所宣示的那么重要。

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以理想而完整的教育,还是给他们以功利而狭隘的教育?

说到理想而完整的教育,人们喜欢用“素质教育”作为标签式的关键词。当然,现在更时兴用其升级版“核心素养”的说法。但在我看来,无论把“素质教育”的内涵说得多么“博大精深”,其实就是教育本身。或者说,“素质教育”本来就是多此一举的说法,因为真正完整的教育无一不是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绝不仅仅是分数——孔夫子时代的教育讲究“六艺”,那不就是“素质教育”吗?

因此,让教育回到教育本来的样子,就是“素质教育”。

既然要让教育回到其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不能把教育当作军事,不能把校园当成战场,把学习当成拼杀,把孩子当成炮灰。

教育,意味着人性的解放;校园,意味着青春的活力;学习,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孩子,意味着生命的绽放。

当教育被军事化的思维导向“你死我活”的竞争,校园便不再有伙伴之间的共同成长,而成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人吃人”。这里被“干掉”的“千人”,也可能就是同班同学,也可能是并非一个学校但同在应试教育战车上的同龄人。

我不但看见过“百日誓师”的许多“励志”图片,还曾亲眼目堵过这样的场面。看着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头上绑着写着“中考必胜”的布条,俨然是即将奔赴战场的敢死队队员;还有那些女孩,因为高呼“我是龙,不是虫!要成功,先发疯!”的“励志口号”,本来清秀的脸蛋被激昂的斗志扭曲了。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中考或高考当然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节点,但如此“先发疯”已经不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节点”,而是人生的全部了。相应的,教育丰富的内涵,最后必然只剩下唯一的“硬道理”——分数。

当我们的教育将学生的人生挤压成一次高考(中考)的冲刺,将其人生的全部成功简化为一个“辉煌”的分数,这还是教育吗?

可能有校长会感到委屈:“对成长中的学生,励志难道不也是一种教育吗?何错之有?何罪之有?”励志当然没有错。但是对学生的励志,应该是励超越自己、全面发展之志,励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之志,励为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之志。

仅仅指向应试的“打鸡血”式的“励志”绝对有错,因为它曲解了教育也割裂了教育,它误导了孩子也扭曲了孩子。无论如何,杀气腾腾、硝烟弥漫、傲视群雄、舍我其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不是教育!

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把同学当敌人的“勇士”。

无可否认,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心肠越来越冷漠,性格越来越坚硬,语言越来越粗粝,行为越来越乖张……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包括“百日誓师”之类的“教育”难辞其咎。

说到底,“百日誓师”还是应试教育竞争的反映,更是某些领导“政绩”的需要。

当然,我承认,当今中国教育公平远没有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依然不均衡,在某些主管教育领导畸形“政绩观”的引导(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引导成了一种“逼迫”)下,学校之间的竞争——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竞争——难以避免。但且不说学校之间的竞争不应该仅仅是升学率的竞争,即使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竞争,也不应该直接转化为一个个学生之间“你死我活”的搏斗。

事实上,我视野中的不少堪称代表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学校,并没有搞所谓的“百日誓师”,他们包括高考中考在内的教学质量乃至综合的教育成果,令人发自内心地赞叹。关键是,在这些学校,学生之间并没有“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的“相煎太急”,而是和谐友好,互相促进,美美与共。为避免打广告之嫌,我就不说出具体学校了,但这样的学校绝对是有的,不只是大都市有,农村也有。

因为学习早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了,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与别人的互相关系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

因此,德高望重的顾明远先生说:“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后,市场讲竞争,有人就以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把竞争引入到学习中,这是极大的误解。竞争是有的,中考高考就是一种竞争,但这是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成绩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看着一些学校“百日誓师”中挥拳咆哮的孩子,我不禁想到,对这些孩子来说,“教育”本来应该意味着什么呢?

以我四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我有理由认为,教育意味着孩子们现在就感到快乐,而不是“现在吃苦将来快乐”,更不是在学习上战胜同学的“快乐”。

这个“快乐”,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以吃苦精神攻克学习难题也是一种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互相帮助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的快乐,来自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如此丰富多彩的快乐,哪是一个“百日誓师”所能赋予的?

马斯克都在考虑如何才能把人类送上火星了,而我们还在以所谓“百日誓师”的“励志仪式”让一个个孩子成为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炮灰”!

如此教育,怎么可能让我们可爱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雄踞于世界强盛国家之列?

2024年4月30日

1 阅读:2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