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弓哪有回头箭

淮河雨 2023-10-05 10:07:27

王辅臣,人称“西路马鹞子”是山西大同人,明朝末年烽烟四起,一心想出人头地的王辅臣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不想农民军发生了内讧,王辅臣见势不妙转身跑到了明军麾下。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驻扎在大同的明军部队宣布效忠李自成。

没想到李自成实在是不争气,天生没有皇帝命,和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闹起了矛盾。

大怒之下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

眼看着李自成就要凉凉了,王辅臣的上司大同总兵姜瓖又转投清朝。

姜瓖此人也是“多姓家奴”领域里的佼佼者,投降清朝后觉得没有被重用,而彼时关内的反清战斗十分活跃,不少明朝降将反正抗清,姜瓖估摸着明朝要回来了,于是又宣布反清。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王辅臣打出了名声,刚刚入关的清军战力极为强悍,但王辅臣是个狠人,他多次击败和硕英亲王阿济格麾下的清朝八旗兵。

据传王辅臣因为作战勇猛,在投降阿济格之后被惜才的清军送往北京给顺治皇帝处理。

王辅臣抵达北京之后,城里的满洲八旗子弟纷纷前来围观,那架势颇有现在的明星爱豆在机场、车站被狂热粉丝簇拥的样子。

王辅臣之后的为官之路非常顺畅,顺治皇帝很看重这位猛将,洪承畴出征西南,顺治皇帝命令王辅臣做洪承畴的贴身侍卫,其实就是让王辅臣监视这位地位极高的明朝降将。

在洪承畴进攻西南的过程中,王辅臣表现出色同时结识了吴三桂。

吴三桂也非常欣赏王辅臣,为此特地找了顺治皇帝请求将王辅臣划拨到自己帐下。

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朱由榔被吴三桂所杀,自此明朝有组织的抵抗运动结束。

西南平定后王辅臣和吴三桂生出了矛盾,大体上就是吴三桂的儿子和王辅臣之间发生了冲突,吴三桂过于偏袒自己的儿子。

不想寄人篱下的王辅臣暗通清廷中央把自己调到了陕西做提督,1673年吴三桂反清,本来也想拉王辅臣一起搞风搞雨。

王辅臣这个老六先是拒绝和吴三桂一同起事,然后看到吴三桂势大,于是做起了裂土封王的美梦。

他先是杀掉了三藩之乱初期被康熙皇帝派来节制陕西和山西军政大权的莫洛,随后出兵攻击占领了宁夏、甘肃南部等地。

吴三桂一看王辅臣反了立即册封其为平远大将军,由于清廷全力对付吴三桂,在西北方向兵力投入有限,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算劝服王辅臣。

1676年稍稍喘口气的康熙皇帝命令图海出征陕西,清军攻势猛烈,王辅臣不敌又选择了投降清朝。

最开始康熙皇帝确实没有太多精力来管王辅臣,为了安抚西北稳定,王辅臣投降后依然被任命为平凉提督还加封太子太保,但陕西平凉的实权已经被图海控制。

1681年清军攻占昆明,同一年王辅臣被事实上软禁了起来,意识到康熙不会放过自己,王辅臣开始安排后事。

他先是“无故”将自己的夫人们暴打一通,然后给了不少钱财让夫人们带着孩子“滚回”娘家。

随后将大部分财产分散给部下,要求部下回乡过安稳日子,以后永远不要对外人说自己是王辅臣的部下。

在做完这些后王辅臣服毒自尽,得知王辅臣死后,康熙皇帝没有为难王辅臣的家眷和部属。

巅峰时期的王辅臣力量不弱,其麾下的平凉部队兵力在8万人左右,如果横下心来和吴三桂联手,由吴三桂在南方牵制清军主力,王辅臣率军直扑北京,兴许他可以和吴三桂平分天下。

但是王辅臣的政治眼光低下的可怜,在吴三桂造反初期他谢绝吴三桂,这样做给自己在政治上捞了不少分,原本在清廷那里是赢得了一片称赞。

可是看到吴三桂席卷长江以南后,他又心里痒痒想割据西北做土皇帝,这反复无常谁能忍?

在清军向他进攻后,自己打了几场败仗就惊慌失措的投降清朝,殊不知图海带来陕西的八旗军+绿营部队也就在8-10万人,和王辅臣兵力相当,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王辅臣在三藩之乱中的表现只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在三藩之乱初期谢绝了吴三桂起兵的邀请,二是三藩之乱结束时自尽而亡。

如果没有当初的谢绝,康熙皇帝是不会给王辅臣自杀的机会,极有可能是满门抄斩。

而如若不是王辅臣在大局已定时果断选择自我了结,那他的家族和部属的性命说不定也要和他一起被历史吞没。

图片引用自网络

▲ 影视剧中的王辅臣。

王辅臣天生没有做雄主的魄力,想反又有所保留,举棋不定,马踏不前,以至于在失败后被康熙皇帝逼死。唯一幸运的是王辅臣反叛失败后遇到的是图海,此人是清初名将,康熙皇帝之所以没有在王辅臣自杀后为难他的部署和家眷,和图海的劝说有很大关系。

和王辅臣一样造反造一半的憨憨还有尚之信,吴三桂起兵之后邀请老伙计尚可喜一起向北打。

尚可喜已经年过70,掂量了一下觉得自己差不多就这样了,不仅没有接受吴三桂的邀请反而打算和吴三桂的叛军火拼一下以表忠诚。

没想到儿子尚之信倒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公元1676年2月尚之信派兵包围了父亲的府邸,逼得尚可喜自尽。

如果说尚之信先是炮轰父亲的军队,又逼死老爸只是尚氏家族的内讧,那么尚之信在夺取广东最高军政大权后接受吴三桂的册封,那就是彻底的造反了。

不过尚之信和王辅臣绝对有得一拼,在举起叛乱大旗之后,面对吴三桂出兵的要求居然视而不见,只想着自立。

1676年12月在见到陕西的王辅臣投降清朝之后,尚之信决定抛弃吴三桂,让平西王自己个玩去吧!

对于尚之信的“浪子回头”,康熙皇帝是非常开心的,因为和王辅臣不同,尚之信在接受吴三桂的招讨大将军封号后并没有和清军爆发大的战斗,双方其实没有结下解不开的梁子。

康熙皇帝只当尚之信是一时糊涂,也许在清廷看来,如果使用得当,尚之信可以发挥大作用。

尚之信当时拥有的兵力在10万人左右,如果这支部队能够在吴三桂的侧翼来一击重拳,那么清军主力在正面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但谁曾想尚之信这个老六坐山观虎斗,1677年7月吴军在湖南南部连续击败清军,康熙下诏命尚之信出兵打击吴军。

尚之信一面称军饷不足,另一方面和台湾的郑氏勾连,双方在广东东部搞假对峙。

到了8月的时候尚之信干脆要求康熙把尚之孝调走,尚之孝是尚之信的弟弟,据传尚可喜活着的时候本打算将尚之孝列为继承人,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差。

其后的时间里康熙给尚之信下达的命令不下十次,无论是要求尚之信进攻湖南还是进攻广西,尚之信总是表示自己有困难打不了。

直到1678年8月吴三桂去世,吴军士气大减呈现出了败象,尚之信慌了,这才主动申请进攻广西。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尚之信还是变着花样跟康熙玩心眼。

1679年尚之信的军队打入广西,到了横州地区后遭遇顽强抵抗,为了保存实力尚之信称病不再前进。

1679年下半年吴军发动反攻,尚之信给自己找了个好借口,为了防止海寇袭扰要求康熙允许自己的部队退回广东。

康熙有多恨尚之信,1680年8月清军尚未完全平定三藩之乱,但康熙已经忍不住要弄死尚之信。

1680年8月28日尚之信被逮捕,10月9日被杀。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尚之信被抓的地方是武宣,也就是今天的广西来宾。

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从广西到北京怎么样都得走上十几二十多天。

等于说尚之信被押回北京之后没怎么审理就被康熙杀掉了,尚之信作为地位最高的满清地方军政大佬之一,死的相当草率,从这草率的高效率可以看出康熙对尚之信的恨意之大。

尚之信某种程度上比王辅臣还要不如,王辅臣在北方是独木难支,投降还说得过去。

但在长江以南吴三桂首当其冲,尚之信和吴三桂联手北上不一定就一事无成,可是尚之信是既要、也要、还要,就想着在吴三桂、康熙之间玩平衡。

可想而知,无论是康熙获胜还是吴三桂夺位成功,尚之信这种人都很难得到善终。

想要造反就一条路走到底,不想造反就竭力配合清廷击败吴三桂洗刷污点。

可惜尚之信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最终越走越窄,等他想要偏向一方的时候,无论哪一方都已经是万丈深渊。

图片引用自网络

▲ 影视剧中的尚之信。

尚之信最大的问题是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贸然反清,又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情况下背叛吴三桂投降清朝,投降清朝之后又举棋不定,这样的人物不被最高上位者弄死都对不起历史赋予的人设。

韩信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可以用“名将之上,皇帝未满”来形容,和韩信有关的历史典故可能比大部分皇帝还多。

想当年韩信在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到项羽的部队当兵,结果不受重用,后来归附了刘邦,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刘邦心腹萧何的举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也确实相当有能力。

他先是击败了三秦旧部,包括秦末第一名将章邯,后又击败了魏国、赵国、代国、齐国,压降燕国,其功极为显赫。

韩信在灭掉齐国后上书刘邦要求老板封自己为齐王,那时刘邦正与项羽进行血战,看韩信不来帮忙反而趁机要更大的官做,气得刘邦大骂韩信。

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被迫封韩信为齐王,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刘邦以为韩信在拿到齐王封号后会出兵助战,结果韩信的想法太多了。

那一时期项羽也派人劝说韩信与自己联合,以战后项、刘、韩三分天下为筹码拉拢韩信。

看韩信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在项羽的特使走后,韩信的头号谋臣蒯彻劝韩信坐山观虎斗。

按照蒯彻的想法,待项刘互争气衰时再出手和项刘三分天下,韩信嘴上说不行,却对刘邦的求援视而不见,历史上将韩信的做法视为“不反不援”。

公元前202年,刘邦出击楚国,初战不利被项羽击败,刘邦于是命令韩信、彭越一起出兵收拾项羽。

韩信、彭越则表示自己坚决支持大哥刘邦,当然是精神上的支持。

刘邦无奈只好派张良去跟韩信和彭越说自己同意扩大齐国(韩信)、梁国(彭越)的封地面积。

公元前202年12月韩信统领30万大军将10万楚军围困在垓下,著名的“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就此发生。

项羽死后刘邦开始打压韩信,先是将韩信的封地从其经营良久的齐国转到楚国,随后又在陈县(今河南淮阳)逮捕了韩信。

韩信大骂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则反过来让韩信闭嘴,并指责韩信谋反的态度很明显。

不过刘邦没有杀韩信,只是将韩信贬回老家淮阴县做了淮阴侯,回到老家的韩信越想越郁闷,最终决定造反。

唯独可惜的是,韩信下定决心起兵的时候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只能怂恿曾经的部署代丞相陈豨造反。

韩信的计划是等陈豨起兵后刘邦率大军前往平叛,自己则纠集兵马直捣长安。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豨反后,韩信居然托病不参加,事实上韩信确实已经准备带领一些人去袭击长安,只是他在等陈豨那边的消息。

而陈豨则在等韩信这边得手的消息,于是这两个互相等待的老六最后都被刘邦摆平了。

韩信死前狂呼当初就应该听谋臣蒯彻的话,只可惜没有当初,韩信最终被吕后夷灭三族。

至于在垓下决战前和韩信一样拥兵自重的彭越则被吕后剁成了肉泥,吕后太狠了,她的狠毒直接逼反了最为听话的淮南王英布。

英布相比于老大哥韩信和同事彭越就坚决多了,本着与其被吕后这个狠毒女人杀死不如搏一把的想法,英布起兵,虽然兵败被杀,但相比于窝囊而死的韩信和彭越,英布也算一条硬汉。

以马后炮的角度来说,就算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夹起尾巴做人,刘邦也不会放过他。

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典故,韩信向来瞧不起舞阳侯樊哙,认为樊哙就是个草莽。

在韩信降职成为淮阴侯之后就和樊哙同级了,原本两人见面不分尊卑的,但是樊哙依旧会下跪称韩信为大王。

樊哙这个人算是刘邦最重要的直属武将之一,是除了韩信之外第二位做过大汉帝国武装力量总司令的人物。

都说韩信没有多少知心的朋友,但不代表韩信没有威望,樊哙这样的高级别军事领袖对韩信都保持了尊重,可见韩信在当时的威信还是存在的。

说白了,这就是功高震主,要不是考虑到韩信的旧部仍在,威望也足够高,刘邦也不至于让自己的老婆出手,他是恨不得亲手宰了韩信的。

图片引用自网络

▲ 影视剧中的韩信。

韩信确实是一代兵王,他的作战思想领先于同时代,除了领兵打仗,他还整理了先秦时代至汉初的兵书,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成编制的整理兵书,意义重大。虽然韩信在军事上有独到之处,但政治眼光实在不咋地,有能力反的时候不反,非要在没有资源的时候强反,最后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

我国历史上类似的造反到一半“回心转意”的人物还有不少,比如三藩之乱中的耿精忠。

老耿是最早响应吴三桂的三藩老同志,1673年11月老吴宣布创业,次年3月耿精忠就表示要入股。

创业初期的耿精忠可谓不遗余力,拿出了棺材本,耿精忠的军队从福建出发一路攻入江西、浙江,最远打到了安徽南部。

巅峰时刻耿精忠拥兵15万人,但好日子没有过几天,1675年清军主力南下,战斗力偏弱的耿精忠遭遇沉重打击。

1676年8月清军攻入耿精忠大本营福建省,看到大势不妙的耿精忠于1676年10月再次投降清朝。

造反不是儿戏,耿精忠这种看到老伙计吴三桂反了就眼热入伙,创业艰难就撒丫子提桶跑路,真当造反是创业呢?

耿精忠的下场很惨,他在三藩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就被康熙凌迟处死,有意思的是康熙虽然活剐了耿精忠,但是并没有怎么处理耿精忠的家眷亲属。

明朝的朱高煦也是一位造反界的奇葩,明明没有那个能力,却天天拿着大喇叭对外高呼要造反。

朱棣没有杀他,朱高炽没有杀他,朱瞻基鉴于朱高煦是长辈也很敬重他,可是这位王爷偏偏要造反。

当初朱高炽驾崩,朱瞻基连夜回京继承皇位,朱高煦打算在半路弄死朱瞻基,结果真要动手却犹豫了。

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联系了曾经的部署纠集了五万多人打算干一票,但是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可是掌控了明帝国全部兵力近50万人,这怎么打?

果不其然朱高煦造反失败,都这样了朱瞻基还是没有杀他,皇帝决定饶他不死,耐不住自己作死,最后朱高煦还是因为疯狂践踏朱瞻基底线被杀。

朱高煦最大的问题是,你根本弄不清楚这家伙到底是真的想要反还是只想过个嘴瘾。

要是真造反吧,他也没有做什么准备,要是没有造反吧,他还真的打算弄死朱瞻基。

这种把造反当成过家家的“造反者”拖那么久才被杀,真心是自朱元璋之后的老朱家皇帝们对同宗同族太仁慈。

造反失败的概率是很高的,别看历史上的大部分造反者都是权倾朝野,朋党遍地,势力极大。

但是一旦起兵,那这些朋党和依附的势力就必须在掌权者和造反者之间做选择而没有办法再玩平衡。

所以造反者面临的往往是整个国家机器的动员能力,任何一个还能运转的国家机器都会全力扑压造反者。

因此对于造反者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造反可以失败,但是没有办法中途放弃,这种行为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可原谅的,选择造反就意味着失去了放弃的权力。

皇帝等上位者是乐见造反者投降的,投降就意味着自己可以用最小的损失保住权位,至于造反者本人,秋后算账为时不晚。

另外历史证明一旦决定造反就必须要做好准备,不能瞻前顾后,三心二意,更没有退路,最重要的是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和意志。

造反失败能留个全尸,家眷亲属不被波及已经是上天开恩,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即便全身而退也只是在一个牢笼中度过残生,还面临随时被杀的可能,命运已经完全被别人掌握。

1 阅读:127

淮河雨

简介:喜欢和大家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