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灭太平天国,“江南大营”出力最多,但湘军摘取果实

聊聊历史 2024-03-05 10:49:03

扑灭太平天国,“江南大营”出力最多,湘军只是摘取果实而已。没有江南大营存在,湘军早已被太平军消灭,曾国藩也没出头之日。

一直以为,太平天国灭亡,是因为湘军骁勇善战,最终攻克南京。其实,江南大营的作用更大,只是胜者为王,江南大营被忽略了。

1853年,向荣、张国梁、和春、虎嵩林、傅振邦、冯子材、福兴等将领来到南京城东孝陵卫,组建“江南大营”,麾下兵马17000余人,围困天京。

与“江北大营”相对,江南大营战斗力更强,任务也更重,压力也最大。围困天京的同时,还要确保江浙安全,保住清朝的“饭碗”,江南大营的地位可见一斑。

江南大营,就在太平天国首都的眼皮底下,最近距离不足才三公里。洪秀全平日在天王府设宴,喧闹的声音都能传到江南大营,两者“毗邻而居”。

有江南大营存在,太平天国如芒刺在背,许多事情都不好做,许多战略决策都受到影响。

向荣是行伍出身,从军打仗数十年,远征西域,还镇守山海关,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向荣主持下,江南大营又得到“红单船”协助,牢牢掌握长江控制权。

李秀成自述中,天京有6次被合围,其中5次是“江南大营”的杰作,最后一次才是湘军,曾国藩摘取胜利果实了。

至于许多人说江南大营战斗力很差,都是兵油子,见到太平军就跑,只能是笑话而已。就拿后来冯子材守卫镇江来说,陈玉成能野外决战击败冯子材,却攻不下镇江。

李秀成也承认,江南大营中的向荣、张国梁都非常强悍,麾下士兵悍不畏死,只是人数太少,又受到朝廷掣肘,否则大有可为。

自述书中,李秀成尤其强调1860年的情况:雨花台、江浦、浦口、九洑洲都以丢失,京师成为孤城,灭亡就在旦夕之间。再则,由于清军封锁,太平军没有粮食吃,不得已不释放民众出城,自谋出路,将士则喝粥。

试想,如果江南大营真的很弱,岂能与太平军死磕10年。前3年,向荣在追击太平军,后7年向荣、和春相继主持大营军务,继续围困南京。

当然,江南大营两次摧毁,这不能怪向荣、和春、张国梁不行,而是咸丰皇帝瞎指挥,他们无法抗命。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江南大营的作用,因为向荣这些人帮助清朝渡过最艰难的时光,也是湘军得以成长的关键。

湘军为何能崛起,与江南大营分不开。没有向荣的江南大营,太平军全力投入西征战场,曾国藩岂能活下来?

1856年樟树之战,曾国藩的主力覆没,本人被围困南昌孤城。此时,石达开军团基本控制江西,天地会也大量参加太平天国,湖南湘军被堵在萍乡,曾国藩绝望了,多次想过要殉难。

曾国藩为何能活下来呢?很简单,向荣的江南大营强攻南京,杨秀清把石达开调回京师战场,与秦日纲一起合作,太平军在江西采取守势,曾国藩绝处逢生。

可以说,没有江南大营,曾国藩就是翼王石达开功劳薄上的一笔了。此前,湖口大捷、九江大捷,曾国藩两次表演投水,而石达开不能扩大战果,也是因为被调回京师,抵挡张国梁。

都知道,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两广“老兄弟”众多,战斗力强悍,战斗意志坚定,湘军不是他们对手。此时,如果没有江南大营存在,他们全部西征,湘军岂能招架得住,岂能有成长的机会。

1858年,三河大捷,湘军阵亡数千人,太平军再次夺取皖北。此时,为何陈玉成与李秀成难以合作,不能全力消灭鲍超、多隆阿?答案是,李秀成需要顾及京师,防备张国梁,与陈玉成意见相左。

1860年,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之前,陈玉成发起太湖会战,已经把鲍超、多隆阿锁在阵中,湘军无法突围。此时,胡林翼建议让曾国荃救援,但曾国藩不敢冒险。

陈玉成最终输掉太湖会战,除了胡林翼可利用资源多,关键是自己没有盟友,李秀成受困江浦,太平军两线作战,无法集中力量与湘军决战。

如果不是江南大营,太平天国不用顾及京师战场,李秀成也全力以赴,在鲍超与多隆阿绝望之际投入战斗,胡林翼也来不及从各地调兵增援。

江南大营被摧毁后,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省军政,湘军才承担围攻南京的重任。此时,淮军、楚军、洋枪队、英法联军在江浙进攻,李秀成两线作战,力不从心。

可以说,最终扑灭太平天国,江南大营已经打下了基础,只是湘军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而已。当然,湘军也确实能打,但离不开江南大营的铺路。

6 阅读:2628
评论列表
  • 2024-03-07 16:18

    江南营为何会钉在哪十年?太平军倾力也灭不掉江南大营?其中各种值得深究。

    聊聊历史 回复:
    江南大营也有人才
  • 2024-03-11 12:36

    太平军大急于北伐了,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先平定江南有个稳定根基断了清廷的钱袋子、粮袋子,不用打就可以慢慢耗死对手。

    盖伦大宝剑 回复:
    拔不掉钉子学不了朱元璋,两座大营的温水战略;清是失了钱袋子,太平也赚不到一个子![得瑟]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