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文书而酷法,以暴虐治天下!秦始皇真有史书上写的那般不堪吗?

阿智通鉴 2024-05-18 09:14:53

秦始皇嬴政,早在13岁时便已登基称帝,21岁时亲政,39岁实现一统六国。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

与此同时,也因为秦始皇的暴政,百姓们纷纷苦不堪言,也就造就了后世对秦始皇评价褒贬不一的情况。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秦始皇到底是什么样的?

建立皇权专制

在废除封国实行郡县、焚书坑儒消灭异见的同时,秦始皇还采取了不少配套措施,强化皇帝集权专制。第一,更改皇帝名号,去除谥号。上古及夏商周三代称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史记·五帝本纪》:“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尚书·虞夏书》:“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孟子·离娄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夏商周三代,天子封国的国君称“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国君为“帝”,但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通行。秦王统一天下后,认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贵伟大,于是下令大臣讨论出一个新的名号。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与博士等讨论后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对其他提议都同意,唯独对“泰皇”的名号不满意,提出:

于是秦朝天子称“皇帝”。这是个全新的名号。为了突出皇帝的尊严,秦王又提出取消谥号。理由是:谥号以德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取消谥号后,后世的皇帝称什么呢?秦王提出:“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如“秦二世”“秦三世”等。“秦始皇”的名号由此诞生。它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秦朝之后,历代皇帝称“始皇”的没有。秦始皇的梦想是“家天下”,“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事实上,秦朝不仅没有传之无穷,反而是最短命的朝代。不过,历代最高统治者沿袭了秦朝设定的“皇帝”名号,保留了皇帝集权的帝制,所以说秦始皇开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帝制”。所谓“历代皆行秦制”,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建立皇帝集权的官僚制度。在夏、商、周封建制之下,天子对各诸侯国实行分级自治管理,中央朝廷虽然有三公九卿制度,但官僚队伍规模有限。秦朝取消了封建诸侯国,将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一千多个县,形成了从上而下五级管理的庞大官吏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其中,设丞相掌管天下政务,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掌管奏章,并监察百官,太尉统辖天下军事。三公之下是九卿,分管天下各类具体事务,如:

这是第一级中央官僚。第二级是郡守及其副职郡尉,以及负责监察郡守、郡尉,直属御史大夫的郡监。第三级是县官。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下辖县丞、县尉。第四级是乡官。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赋税诉讼,设游徼掌乡村治安。第五级是最基层官员。乡下设亭、里,亭设亭长,里设里正。第二级至第五级都属于地方官僚。

从亭、里到乡、到县、到郡、再到中央,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五级官僚机构。夏、商、周三朝中央虽然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由于治理天下的模式是天子、诸侯分级管理,所以中央的行政事务相对有限,天子按照“王道使人,臣道处事”的原则放权给三公九卿处理政务,所以可以“无为而无不为”“垂拱而天下治”。

秦朝废除了封国及其地方自治,郡县重大事务须报送中央决断。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到三公九卿之手,秦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从此开辟了皇帝专制独裁制度。第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建朝之初,为了适应皇帝集权的大一统,统一“衡石丈尺”“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符、法冠皆六寸”;“器械一量”“书同文字”;“堑山堙谷”“治驰道”“车同轨”“舆六尺”“乘六马”。

又统一货币。“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饰器宝藏,不为币。”同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杜绝兵器散落民间滋事生乱。另外,“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便监督,并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贵族割据的潜在不安宁因素。

第四,加大国防开支、组建庞大军队,用于扩张疆土的大规模战争;伐南越、征匈奴、戍五岭、筑长城,彰显大国声威。第一场征伐南越的战争发生于统一后第一年,是秦始皇为了更多地占有南越宝物主动发起的。“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今湖南靖县),一军守九疑之塞(湖南江华),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属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康),一军结余干之水(今江西余干)。三年不解甲驰弩。”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最终大获全胜,增设新郡,屯兵戍边。

另一场在西北讨伐匈奴的战争发生于统一后第六年。

加强严刑峻法

第七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阴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将囚徒迁徙到西北讨伐匈奴后新建的县邑中。第八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将那些犯罪的狱吏贬谪去修筑长城。为了巩固战争胜利成果,防止匈奴再次进犯新拓展的国土,秦始皇另外实行了两大举措。

一是南越戍边。“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留军屯守空地,旷日持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秦兵大破,乃发適戍以备之。”二是西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今甘肃定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至此,秦朝确立了东至大海、西至青海甘肃高原、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的辽阔疆域。

第五,大兴土木,营造奢华宫苑和陵寝。秦始皇对豪华的宫殿有着痴迷的嗜好。早在征伐六国的进程中,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派人描模该国宫殿的模样,在秦都咸阳的北坡上仿造。从雍门以东,到泾水、渭水交界地区,画梁雕栋、廊阁栈道连绵不绝。

统一天下后,为了追求始皇帝至高无上的声势,在关内外建造几百所行宫的同时(史载关中三百多座,关外四百多座),于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大兴土木,重建朝宫。宫殿建在花木葱茏的园林中。阿房宫就坐落在“上林苑”中。渭水南岸象征天极的极庙,新造朝宫的前殿阿房宫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宫殿。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越过银河)抵营室也。”

秦始皇迷信风水,追求死后不朽,初即王位便着手“穿治郦山”修建陵寝,“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用铜封锢地下水)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第六,修订法度,推行严刑峻法。为了维护皇上的绝对权威,秦始皇采用法家学说。法家学说强调君主“定于一尊”、不容挑战的“势”,主张以阴术驭臣,以酷法钳民。这深得秦始皇喜好。

《史记》描写秦始皇生来“刚毅戾深”,“刻削毋仁恩和义”。借尉缭之口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另借侯生、卢生之口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秦始皇对恪守古礼、崇尚儒学、敢于建言献策、表达不同意见的博士生员尤其反感,“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焚书坑儒”的对象主要就是他们。

长子扶苏因为秦始皇严刑处罚“诵法孔子”的“诸生”,委婉提出劝谏,便被废除太子之位。秦始皇这样做的时候,事“皆决于法”,总是给自己披上法理的外衣。所谓“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于是,秦朝“以吏为师”“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迷信铁腕手段,彻底废除了仁政德治。

“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等等酷法都是这时候推出的。“于是急法,久者不赦。”班固《汉书》记载:“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奸邪并生,赭衣(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本是最小的儿子,少时奉命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随父王出游南方,秦始皇病死途中后,与赵高、李斯合谋,假传圣旨,逼死长兄扶苏,当上皇帝。

其即位后为消除隐患,用残忍的手段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对忠良大臣也大开杀戒,听任心腹赵高为所欲为,对人民实行残暴的高压统治,最终激起陈胜、吴广起义和六国旧贵族的复国运动,即位三年后(前207)便一命呜呼。

0 阅读:12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