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让陕西人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赫薰看事 2024-05-20 06:56:02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T

编辑|T

说起我国水电站的开山鼻祖,那就不得不提位于我国黄河上游的三门峡大坝了,三门峡大坝自其诞生起就一直饱受争议。

三门峡大坝修建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河南、山东地区的水旱灾问题,甚至大坝的修建还令两省的农作物产量直接增加了两千万吨。

但为何这么好的水利工程却引来了陕西人民的强烈不满呢?

更是有人们扬言要把大坝炸毁,这个大坝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呢?

三门峡的建设过程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背景深远且复杂,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三峡大坝是世界上质量最高的大坝之一

三门峡大坝位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信息来源:央广网 - 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丨记录三峡三十年

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频繁的水患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为了治理黄河、化害为利,我国政府决定在三门峡地区兴建这座大型水利工程。

对于三门峡大坝的历史痕迹,那要追溯到1918年,因为当时长江水势凶猛,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中下游地区受损严重。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孙中山看到中下游地区的灾害严重,便提出了当时颇为大胆的想法。

他希望通过西方的科技发展及工程设备,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实业,在他模拟的计划中就包含了如今落差极大的三门峡大坝。

在全国局面都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这一个超前的建设计划自然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一方面这个工程的耗资非常庞大。

并且当时中国刚经历过战争,政府的财政也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先不说资金的问题,就三门峡地势崎岖坎坷,光是工程队怎么过去都不知道。

当时在中国建造技术几乎是白纸的情况下,想要建设长江水电站这一想法,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技术上面的挑战,由于大坝位于黄河上游,水流湍急,当时的地质条件也非常复杂。

因此建设大坝的时候需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来确保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高边坡稳定、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同时,由于大坝规模巨大,对工程的精确度和质量要求极高,这也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决定在黄河干流上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中三门峡大坝成为了第一个5年计划中的唯一水利枢纽工程计划。

据说当时中国与美国关系非常好,并且美国也十分支持这个建设计划,愿意出钱出技术,他们派专家亲自前去考察当地的情况,并设计完整的建设方案。

美国也不是无条件帮助的,他们的前提就是美国得入股,工程建成之后要进行分红,他们不打亏本买卖。

在当时的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我们还是答应了美国的条件,双方达成了合作,两边也都派出了一些水利专家前去调研。

然而就在准备开始建造大坝工程之际,日本侵华战争却开始打响。

从1931年到1945年,一场持续了14年的的抗日战争,几乎把政府的财政都给打空了,因此当时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顾及水利工程。

然而等到战争结束,国家又要开始进行平稳运转,奈何国民党内部贪污严重,再加上内战的消耗,导致中美合作的三门峡工程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梦幻的想法。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重大的工程才重新被提起,并重新规划了大坝的建设问题。

在1950初,由“长江王”林一山担任起治理长江水患和建设水利工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而等到长江地区爆发了1954年特大洪灾之后,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在长江上修建水利工程是刻不容缓的,不过碍于技术的限制,三峡工程一直未能开工。

直到1970年,在经过了多年的堪测设计以及研究后,武汉方面才向中央请示,在三峡工程缓建期间,先在宜昌建洲坝水利工程“葛洲坝”作为中国首次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在建设期间的确遇上了不少麻烦,不过,通过18年的艰苦奋斗,凭借着中国自己的技术最终这个工程于1988年兴建完毕,它的建成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后面的三峡大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就在葛洲坝实现抗洪和发电的背景下,经过国家的慎重考虑,最后在1993年也正式开启了三峡工程的建设任务。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一个三门峡大坝建设者的自述

三峡大坝位于葛洲坝上游40千米的位置,在建设的第一阶段,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在第一阶段我们就耗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中工程队将江中大量泥沙和石料掘出,并且将三峡前后的水流截停。

到了第二个阶段,工程队用事先计划好的方案将石材准确切割好并码放,之后再用特制的防水混凝土进行浇筑。

在初定的计划中,这个阶段预计耗时7年左右,但是在中国水利专家和工程队夜以继日的奋斗下,我们只用了5年就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任务。

这个时候三峡大坝的主体已经建成,上下游的水流也得到了有效的调控,不过此时三峡大坝还只具备有抗洪的功效。

到2006年时,当发电机组建设完成后,三峡大坝才算正式完工,此时的工程也发挥出了防洪、通航和发电这三大效益。

为何会痛恨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当地及下游地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解决了黄河洪水的控制问题,有效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从而保护了周边地区的人民和农田。

随着大坝的建成和运营,当地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交通更加便利,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坝的建成也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游客,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大坝的建设有利那必有弊,同时也给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灌溉和水利发电带来的土地搬迁和水位上涨问题,给一些居民和农民造成了困扰和损失。

除此之外,大坝的建设和运营也可能与当地的水资源利用、灌溉和发电等利益产生冲突,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和矛盾。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大坝的拦截作用导致黄河上游的泥沙无法正常下泄,造成水库淤积加剧,水位不断上升,这可能对大坝的寿命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信息来源:大河报 - 开闸泄水!每秒3700立方米下泄!三门峡大坝开启汛前黄河调水调沙

并且大坝的建设还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态和水位条件,有可能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水生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大坝的蓄水还可能对下游河段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影响河流湿地的生态功能、降低河流水质等。

为了减轻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我们可以增设溢洪道增加大坝的泄流能力,在洪水来临时,通过开启溢洪道,可以有效地将多余的洪水排泄出去,降低水库的水位,从而减轻大坝的压力,确保大坝的安全。确保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当然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许多好处,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防洪的保障。

在大坝建成之前,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给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大坝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黄河的洪水,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信息来源:三门峡大坝下游多人被冲走,已有10人获救 亲历者:河水6分钟涨约1.8米

在大坝的建设上,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

大坝的建设和运营,很大的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居民得以参与到大坝的建设和运营中,从而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当然,大坝的成功建成,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渔业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信息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三门峡大坝精神代代传

大坝的建设当然也对当地居民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才会产生一些“早就该炸毁”的言论。

在大坝的建设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可能导致一些居民的房屋和土地被征收或占用,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计和生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通常会对受影响的居民进行补偿和安置,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他们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并且大坝的蓄水可能会导致水位上升,影响到下游地区的农田灌溉和用水。

这可能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采取措施确保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大坝的建设还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坝的蓄水可能改变河流的水文条件,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可能对当地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为了减轻这种影响,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在享受大坝带来的水利灌溉、洪水控制、水力发电等利益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其带来的生态破坏、地质灾害、水质变化等负面影响。

为了充分发挥大坝的积极作用并减轻其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大坝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 阅读:1

赫薰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