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案施策巧解执行难

北方法制报 2024-05-22 15:02:02

本报记者 广辉

近年来,预付消费模式已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因商家打折、优惠而选择提前交付费用后,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完整服务而产生纠纷。近日,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通过巧妙联系被执行人,成功执结了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件。

2022年5月到6月期间,原告在被告某美容店以折扣价预付了美容调理服务费用,在部分次数的美容服务结束后,因店面转让,原告要求被告继续按此前签订协议进行服务,被告表示若继续按此前签订的协议履行属于超额服务,双方协商无果,原告诉至朝阳法院。经法院审理,判决被告于判决生效后立即返还原告十次调理费用以及保留活动预交的订金费用。判决下达后,被告未如期履行,原告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办案人通过电话联系到被执行人,对方表示自己只是顶名,并不参与美容院的实际经营,故拒绝配合执行。在与被执行人电话沟通无果后,办案人通过申请人提供的地址线索找到被执行人住处进行问询,但在此处居住的只有被执行人的母亲,且极不配合执行,并表示不知道被执行人目前居住地。此后,办案人员曾多次到该地址查找,但并未找到被执行人,也未能与被执行人取得联系。为促进案件顺利执结,办案法官通过被执行人女儿的老师与被执行人取得了联系,并向其释明法理,在办案人的耐心劝解下,被执行人主动到法院履行了给付义务。至此,案件执行完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