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后烧掉宫中留存的谋策信笺并借机敲打前朝旧臣

史海撷英 2024-05-21 16:19:50

在今南京市鼓楼区金川门外街南端,原本有一座高大巍峨的城门。这是一座单孔城门,坐南朝北,门外还设有金川桥一座。当然金川门之所以出名,还是在于六百多年前的那场“金川门之变”。清代著名诗人赵翼写过一首《金川门》,里面有一段内容就描写了当年事变之时的残酷景象:“王师转战力不支,夜半翻成九江李。衮冕熸灰火满天,缙绅赤族血流水。可怜十丈金川门,惨过晋家荡阴里。向使当初改建储,叔正清官侄朱邸。”

文中的“九江李”,指的就是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亲外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之子:嗣封曹国公李景隆。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李景隆的小名就叫做“九江”。而所谓的“荡阴里”,指的就是发生在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七月的“荡阴之战”。当时东海王司马越挟持着堂侄晋惠帝司马衷,率军讨伐皇帝的亲弟弟成都王司马颖。结果在荡阴(今河南汤阴)被打了个落花流水,鲜血都溅到了惠帝本人的衣服上。

而和西晋年间的皇室内战相仿,金川门也见证了明初的这场叔侄血拼。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在曹国公李景隆、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橞以及数百名谷王府护卫军士的配合下,看上去坚不可摧的金川门大门被打开,燕王朱棣率领的“靖难大军”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松杀进了京师南京城。内城的皇宫之中很快冒出黑烟,那边厢皇帝朱允炆驾崩在了奉天殿,燕军精锐正在一脸杀气地“清宫”,这边厢燕王朱棣正在放肆狂笑,终究还是让他笑到了最后。那么面对着无数仍然支持建文帝的大臣,朱棣又该怎么处置他们呢?

永乐皇帝烧信

早在金川门破的当天,燕军便抓住了力主削藩的方孝孺。此后的几天时间里,朱棣本人虽然假惺惺地在“三推三让”,燕军将士却没有闲着,根据手中的奸臣榜正在全力搜捕建文忠臣。

当月二十五日,已经黄袍加身的新皇帝朱棣下旨,将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孺、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左副都御史练子宁、吏部左侍郎毛太、户部左侍郎卓敬等建文朝高官悉数“戮于市”。

朱棣

与此同时,从宫中搜出来的大量谋策信笺摆在了朱棣的面前。里面的内容不言而喻,都是官员们绞尽脑汁想出来对付他朱棣的计策,说不定还有很多的大不敬之语。朱棣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如何处置这些谋策信笺,成了考验他政治智慧的一个难题。

前朝的例子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并非第一次发生,不妨来看看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等不世出的枭雄对此会怎么处理。

西汉末年,被戏称为“千古第一穿越者”的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王莽登基之后所推行的部分“新政”,比如土地国有化、设立“五匀司市使”以监管物价等等因为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谓的王莽新政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反击,最终引发了天下大乱。

而在大大小小的义军头领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自然是刘秀。更始二年(24年)五月,刘秀率军攻打邯郸。邯郸城内此时已经有了一位皇帝,即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的王郎(又称为王昌)。

王郎在去年年底称帝,由于邯郸是当年赵国的国都,因而其政权又被称为“赵汉”。刘秀虽然也是西汉宗室,但他不过是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其父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而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则是王莽的姑母,王郎冒充他的儿子,在当时的号召力远高于刘秀。

刘秀

因此邯郸城破之后,刘秀就看到了许多的书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自己手下和王郎暗通款曲的内容。然而刘秀确实大气,大手一挥下令将它们全都烧掉,可见其格局和气度:“会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各遣其将吴汉、寇恂等将突骑来助击王郎,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光武因大飨士卒,遂东围巨鹿。王郎守将王饶坚守,月余不下。郎遣将倪宏、刘奉率数万人救巨鹿,光武逆战于南栾,斩首数千级。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刘秀的汉朝称为东汉,而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建安五年(200年)的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展开战略决战。

东汉末年有所谓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是强势的一方,但是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他还只是弱势的一方。所以在大战胜利之后,曹操也收到了一份礼物:袁绍大营中有大量己方人员写的投降信。和刘秀相比,曹操的枭雄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也是大手一挥,将这些信件全都烧了:“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朱棣的应对之策

虽然刘秀、曹操的对策都是付之一炬,不予追究,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刘秀还是曹操,他们当时的身份都还不是皇帝,不过是一方诸侯而已。对于人才来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要是撕破脸皮,大不了重新找再找下家,所以刘秀和曹操只有选择把信烧掉。但是靖难篡位之后的朱棣已经是大明王朝的正牌皇帝,他必须搞清楚手底下哪些人可用,哪些人有反骨。所以朱棣根本没有像刘秀和曹操那样做,而是自己先看了一部分。结果发现受不了,因为里面骂他骂得太狠了,再看下去非得气死不可。但是朱棣​何等的老奸巨猾,立刻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以解缙为首的内阁学士:“上于宫中得建文时群臣所上封事千余通。披览一二,有干犯者。命翰林院侍读解缙等遍阅。关系军马钱粮数目则留,余有干犯者悉焚之。”

其实解缙看过了,不就等于朱棣看过了吗?哪些是“干犯者”,解缙还能不向他汇报,自己做主叫烧掉吗?显然不可能。

解缙

如果单单如此也就罢了,朱棣毒就毒在还要来个“引蛇出洞”。“既而从容问缙等曰:‘尔等宜皆有之?’众稽首未对,”解缙这帮人自然个个都是人精,皇帝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所以先把头磕下去再说,即所谓的“稽首未对”。

但是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智商,建文二年(1400年)科举考试的探花、江西庐陵人李贯跳出来回了一句:“臣实无之”。永乐皇帝心中暗笑,果然就是有人没有眼力见。可怜李探花就被朱棣当作反面典型,狠狠地批一通,来看看朱棣都说了什么:“上曰:‘尔以独无为贤耶?食其禄则思任其事。当国家危急之际,在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非恶夫尽心于建文者,但恶导诱建文坏祖法乱政经耳。尔等前日事彼则忠于彼,今日事朕当忠于朕,不必曲自遮蔽也。’”

人嘴两张皮,好话都让朱棣给说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还算是导诱朱允炆坏祖法乱政经之人,练子宁、陈迪、卓敬等人总不是吧?不是照样杀了吗?之所以这样说,不过是该杀的都杀得差不多了,剩下这些必须要保护起来,毕竟都杀光了朝廷还要不要运转呢?开科取士,培养自己的班底,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不敲打一番怎么行?

朱棣

因此情商不太够的李探花很不幸地成为了朱棣震慑群臣的活靶子。事实上永乐皇帝也没把李贯怎么着,日后他还是《文献大成》一书的副总裁,永乐六年(1408年)的时候还出任应天府乡试主考官,在仕途上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刘秀、曹操所烧掉的都是本方阵营之人写给对手的信件。虽说迫于形势,但依然可见二人的心胸与气度。而朱棣处置的那些谋策信件,本就是敌对方大臣的应尽义务,换句话说,他本就不应该追究。可是身为一代枭雄,朱棣却吃完原告吃被告,先是用“余有干犯者悉焚之”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宽仁大度。再用敲打李贯的方式,告诫建文朝大臣要对自己忠心。毕竟方孝孺等人的尸体就摆在那里,要是不信,大可来尝一尝永乐皇帝的手段。

也就是这样的朱棣,才能震慑住在朱元璋驾崩后蠢蠢欲动的江南地主集团。不然要是朱允炆依然在位,大明王朝只怕要早两百年体会日后崇祯帝朱由检死活收不上税的窘境。

0 阅读:2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