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最全能的天才

李少闲茶馆 2024-03-15 09:34:18

他,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是谁?他就是宋朝名气最大的美食博主——苏东坡。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苏洵是个文学家,母亲程氏也是大家闺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苏东坡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苏东坡在十岁时,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当时他在书房玩耍,看到父亲在看《后汉书》,便好奇地问:“父亲,这本书里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吗?”苏洵微笑着回答:“当然有啊,孩子,你想听听关于范滂的故事吗?”苏东坡点了点头,苏洵便给他讲了范滂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官员,他因为反对宦官专权,被人诬告处死。他在临刑前,对母亲说:“母亲,我不怕死,只是遗憾不能再孝顺您了。”他的母亲说:“孩子,你是为了正义而死,我为你感到骄傲。”苏东坡听完这个故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对父亲说:“父亲,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像范滂那样的人。”苏洵惊讶地看着他,说:“孩子,你还小,不懂这些。”苏东坡却说:“父亲,我已经不小了,我要做一个有气节的人。”

苏洵听了,心中暗自欢喜。他觉得苏东坡是个可造之材,便开始悉心教导他。在父亲的指导下,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他在 21 岁时,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在那场考试中,主考官欧阳修看到了苏东坡的文章,惊叹不已。他觉得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文采斐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他本想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名,但又怕别人说他偏袒自己的学生,就这样苏轼因为一场乌龙而错失状元,屈居榜样。

就这样,苏东坡以优异的成绩,踏上了仕途。在官场上,苏东坡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他历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为皇帝出谋划策,为百姓谋福利。他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如减免赋税、整顿军队、改善科举等,但都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陷害。他曾被诬陷作诗讽刺新法,被贬至黄州。他也曾因与司马光等旧党发生争执,被贬至惠州、儋州等地。

在被贬期间,苏东坡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散文,如《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豁达、开朗、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气质。

在生活中,苏东坡是一个热爱生活、风趣幽默、乐观旷达的人。他喜欢美食、美景、美酒、美女,也喜欢交友、聊天、开玩笑、写笑话。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一笑而过,从不抱怨、从不气馁、从不放弃。

他对弟弟苏辙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们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考试、一起做官、一起被贬。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互安慰,相互帮助。他们之间有许多感人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苏轼被贬至海南时,已经 62 岁了。他在那里生活艰苦,没有肉吃,没有药吃,没有朋友,没有书看。他每天只能吃些蔬菜和米饭,还要忍受瘴气和蚊虫的叮咬。他觉得自己可能活不下去了,便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信,说:“吾与汝垂老矣,当以时自娱,共度余生。”苏辙收到信后,大哭一场。他立即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请求自己去海南陪伴哥哥。皇帝被他的兄弟情深所感动,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苏辙带着一家老小和一些书籍和药品,踏上了去海南的路。他在路上遇到了台风和洪水,差点丧命。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他终于到达了海南,见到了哥哥苏轼。两人相拥而泣,不能自已。

苏轼为何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极高,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深沉,无不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无不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或五言,或七言,或律诗,或绝句,或古体,或近体,无不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艺术魅力。

后世人对苏轼的评价极高。他被誉为“文学巨匠”“文化名人”等。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的思想和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也是辉煌的。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

总而言之,苏轼的一生是充满坎坷与传奇的一生。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兄弟情谊,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与爱戴。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0 阅读:20

李少闲茶馆

简介:探索历史魅力,关注时事热点 闲聊人生百态,畅谈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