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

布衣粗食 2024-05-19 11:52:52

为了生活,有多少中年人,都在过背井离乡的生活。

不是不爱家乡,而是家乡找不到财富,更没有诗和远方。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45亿人。并且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据近1800万。

时至今日,外出奔波的人,就更多了。你去一次村里,就会发现,没有几个年轻人在村里长住。一部分老人,以进城带娃、城里打工等名义,不再留守。

在奔波的路上,你也会想,如何才能安顿好父母的余生呢?

劝你一句,漂泊的中年人,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

01

把父母接到身边,不一定是孝顺。

秦朝末年,有个叫刘煓的人,在丰县种地为生。

他的儿子刘邦,招摇过市,也没有正经职业。

刘煓很是着急,花了大半积蓄,为刘邦换来一个沛县泗水亭长的职位。

本以为,刘邦有了职位,会安分守己,但很意外刘邦还是老样子,对工作没有什么积极性。

在一次押送犯人的过程中,刘邦因为工作不严谨,导致几个犯人跑了。他索性把犯人都放了,去投靠起义军。

听说儿子去了起义军,刘煓是夜不能寐。

还好,刘邦很快混成了首领,又变成了可以和项羽比肩的大人物。

就在刘煓松一口气的时候,项羽派人,把刘煓关起来,还扬言要蒸煮刘煓,以此要挟刘邦投降。

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反正刘邦是不会服软的,因此刘煓被关押了好几年。

接下来,刘邦一口气灭了项羽,做了皇帝。作为老父亲的刘煓,被安排到宫殿里住。

考虑到老父亲一辈子种地,刘邦就在宫里画出几块地,作为菜土。

生活条件好了,日子也不战战兢兢了。但是刘煓仍旧很烦躁。因为刘邦是皇帝,刘煓是平民,这相见的时候,就得用君臣的礼仪,老父亲在儿子面前,都要下跪。

父子每天都见面,父亲每天都下跪,这苦日子,怎么会到头啊。

经过一番思考,刘邦有了办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从农民变成了太上皇,这位置够高了,可是高处不胜寒,日子越发不好过。

《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以古喻今,我们可以发现,连皇帝把父母接到身边,都不是好事。

其一,父母和子女的人生经历大不一样,强求父母服从儿女的安排,会让父母很为难。

其二,父母和子女的格局不一样,父母在低处,儿女在高处,互相拉扯。

其三,父母被安排得妥妥帖帖,父母不一定会领情,到底是儿女一厢情愿的。

其四,父母离开故土,如从乡下移栽到城里的树木,好几年都是病恹恹的样子,甚至活不下去。

其五,父母到了儿女家,不得不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变成累赘,给儿女添加麻烦。

父母得到供养,但是父母活得如黄莲一样,这显然是不孝顺的。

02

父母和儿女,并不是一家人。

人到中年,我们有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意味着从父母的大家庭里剥离出来了。

父母的家,你的家,是不同的两个家庭。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当父母和儿女长期住在一起,麻烦就来了:一日三餐的开销,谁来处理;教育孙辈,谁说了算;父母和儿媳女婿纠缠不清,你要帮助谁?家庭的决定权,在谁手里?你不担心父母干涉你的婚姻吗?

若是你有几个兄弟姐妹,你还要坚持把父母接到身边,这麻烦就更大了。

首先,兄弟姐妹不一定认为你的孝顺父母,会认为你贪图父母的钱财,要把父母放在身边,慢慢把钱财都独吞。尤其是有很多存款、退休金的父母。

然后,父母还很健康,能够帮助你做一些事情,比方说料理家务,带娃,甚至帮你看守店铺。其他的人看到了,认为你在压榨父母的劳动力,不是尽孝。

再后,父母真的走不动了,你还要带着父母,同时希望其他兄弟姐妹来照顾,为自己减轻压力。但是兄弟姐妹不想来,认为你既然领走了父母,就要一管到底。非得让兄弟姐妹来,那就要算清楚,曾经得到父母多少钱,是否吐出来。

最后,你接父母到身边,父母也不乐意,父母希望陪伴在身边的人,不一定是你。就算你是儿子,父母不一定喜欢,也许喜欢女儿。

很多大家庭里,父母和儿女会明算账。父母健康的时候,需要花钱,是向儿女借钱,而不是拿钱。

儿女困难的时候,也在向父母借。经济交往的时候,还得其他兄弟姐妹都知道,否则就会引发大麻烦。这就足够说明,我们是几家人。

03

古人把尽孝,分成四个等级: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你把父母的日常生活管好了,是尽孝的最低一级。

没有“你情我愿”的基础,你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

从孝道来说,你可以让父母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与此同时,你做到三点:每天联系父母,知道他们好好的;过节回家,和父母团聚;和兄弟姐妹制定规矩,保障父母衣食无忧。

我们活成了一片浮萍,就别苛求父母也变成浮萍了。

我们在外头过得好好的,父母就放心了,也是孝道。

我们陪伴父母,不一定时时刻刻,最好是不远不近。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2 阅读:1741
评论列表
  • 2024-05-19 20:55

    人到中年的时候,老人正需要子女的陪伴,陪伴老人安度晚年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 2024-05-22 07:42

    住一起肯定难过啊,可以给租个房子呀!如果舍在老家也是很不放心,随时有死的可能

  • 2024-05-22 08:47

    生肖不和,不能承上启下的结果。

  • 2024-06-01 19:05

    胡说八道,

  • 2024-06-01 19:05

    白养

  • 2024-05-20 07:55

    美女你说的真好,我也跟你爸妈一样,我二个女儿都很优秀可我就是不想住她们家,我只想呆农村我自家[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5-20 10:40

    父母亲把最好的给我们,而他们在家里平时很朴实。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亲,他们的爱是无私的爱,愿所有父母亲健康长寿!平安快乐!

  • 2024-05-19 18:42

    我们陪伴父母,不一定要时时刻刻,最好是不远不近

  • 2024-05-19 18:33

    孩子,你说的太对了,说到我心里去了,我现在就是这个思想,而你们要把我接去广州,我不愿意去,我在老家,有人说说话,孩子,你说到我心里去了,你太好了

  • 2024-05-20 06:04

    不一定要住一起,可以分开住,平时多关心多看看,父母在邻居间也会好面子的,儿女争气有出息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 2024-05-21 05:58

    这文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2024-05-20 04:58

    我们可以称之为“意义之书”,它或许无法教会我们如何达到某些目标,却能赋予的我们人生,前所未有的意义。

  • 2024-05-19 20:13

    父母的留守与孤独,是流动人口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如何安顿好他们的余生,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 2024-05-20 05:03

    看来在老家把房子翻新了,让父母住是正确的

  • 2024-05-19 17:33

    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人都要变老。

  • 2024-05-19 14:07

    美女说这个是大部分老人的心声

  • 2024-05-19 17:03

    中年人的选择,是为了生活,但也牵挂着家乡的亲人。流动人口的数量之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变迁

  • 2024-05-19 23:47

    西乡又不是什么大市区

  • 2024-05-20 11:09

    我出生安徽,来武汉三十多年了,到武汉几年,把安徽的爸妈都接到武汉来,他们在这边过的很好。去年八十六岁的爸妈到走了

  • 2024-05-20 08:41

    可以租房呀!深圳60岁以上的老人地铁公交是勉费吧!

  • 2024-05-20 05:12

    本来老人就不该跟儿女在一起相互都不自由

  • 2024-05-19 23:13

    美女说的是真实,不然父母在城里住着一定会少活五年

  • 2024-05-20 02:28

    知道心疼父母,是跟着儿子带孩子的,奶奶们过的日子,不用说不用形容,把婆婆当拉磨驴用。

  • 2024-05-20 03:21

    这是真实的,宁做林中鸟,不作金丝雀。

  • 2024-05-20 06:11

    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去东莞几年和孩子们在一起,心里很不是滋味,今年没有去,在家照顾母亲,心里特别自由!

  • 2024-05-20 06:56

    观点绝对化了,各家有各家的不同情况。

布衣粗食

简介: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