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构建非计划性拔管预警模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3 11:15:49

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PICC团队,利用科学建模方法,耗时5年构建了PICC非计划性拔管预警模型,将该院PICC二次置管率从7.4%下降到1%,减少患者痛苦、降低经济损失,保证了整个治疗周期的顺利进行。

PICC非计划性拔管一直是临床一大难题,由于输注液体及导管位置的特殊性,如对并发症识别、处理不及时,易造成患者皮肤坏死,甚至延误治疗。此外,导管的二次甚至多次置入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19年,临床营养科护士长孙文彦带领团队用科研方法解决临床问题,成功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基于集成学习构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人工智能预警模型”,并于近期顺利结题,实现了对PICC非计划拔管的早期、精准预测。

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1997年率先将PICC引入我国,多年来不断创新,改进了14项操作技术,并率先开展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基于医院前期积累的50108例病例,团队深入挖掘了与PICC非计划性拔管相关的风险因素。在北京、河北、四川、山西、陕西、内蒙古、重庆等7省(区、市)的60所医院开展多中心队列研究,成功入组患者10007例,构建了基于集成学习的PICC非计划性拔管预警模型,并不断优化与完善。

为方便临床应用,团队还研制了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量表,并初步构建了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计算机平台,以实现早期风险识别、提前干预、关口前移,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因置管时患者体位原因,是否有足够的无菌操作台面是PICC穿刺成功的保障。团队从临床出发,借助国自然项目成功转化出一种能够提供足够无菌区域、方便操作的新型PICC置管手术辅助台。新型辅助台设有放置槽,保证患者手臂支撑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无菌物品的滑落;辅助台还设有包括升降立柱和升降驱动装置的升降机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节辅助台高度。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