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智慧引领下的心育探索!南京市中华中学这堂“融合心理课”出圈了

扬眼 2024-05-09 21:36:30

5月9日,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美术、音乐学科融合课程在中华中学雨花校区成功举行。该课程以“欣赏美韵,美润心灵”为主题,由中华中学心育、美术、音乐学科的三位优秀青年教师携手合作,围绕“情绪的表达与调适”,为同学们带来了独特且深刻的学习体验。

探索考试后的“情绪画卷”,同学们直呼“很治愈”

课堂上,三位教师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将心育、美术、音乐三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充满创造和启发的课堂。老师们以电影《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和江流儿的成长经历为例,引导学生通过画面、音乐、文字等探究电影角色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和表达方式。

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都可以用来表达情绪的起伏和变化,各种颜色也可以反应不同的情绪。美术教师黄砚清利用色彩和线条等艺术元素,指导学生们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最近一次考试后的情绪。这一新颖的方式立马吸引了学生,大家纷纷拿起画笔,创作自己的“情绪画卷”。

一位同学分享道:“我用深浅两种颜色来表达自己在一次考试后的情绪。前面几道选择题比较简单,此刻我的内心是放松的,因此用比较跳跃的线条来表达;随着题目难度加深,我开始感觉比较烦躁,线条变得密集且凌乱;最后完成大题时比较顺畅,用相对平行的线条来进行表达。”另外一位同学表示,绘画的过程充满了疗愈的力量,她在绘画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内心情绪的释放,随着绘画的完成,自己的情绪也慢慢归于平静,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在考试中的不足。

音乐与心灵共舞,师生共赴情绪探索之旅

听音联画、即兴创作……音乐教师吴可蒙则通过一段段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引导学生们感受音乐在情绪表达与调适中的独特作用。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沙锤、铃鼓等小乐器即兴创作,表达一个特定的情绪主题。每个小组都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品,有的表达了欢快的情绪,有的则传达了深沉的思索。

吴可蒙老师表示,通过即兴创作,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情感力量,并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与音乐的共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也促进了他们情感的发展和成长。

与此同时,心理老师王婳细心地观察了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情、姿态和互动情况。她注意到,学生们在音乐和绘画创作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王婳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情绪ABC理论,她告诉同学们,情绪ABC理论的核心在于,我们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因此,通过改变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情绪反应。她鼓励同学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认知,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面对生活。

哲学智慧引领下的心育探索,引导学生适应未来发展

据了解,本次课程展示是“哲学智慧引领下的学校心育展示与研讨活动”的重要内容。当天的活动也吸引了一批来自其他的学校的心理教师前来观摩和交流。这些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参与此次活动,他们对如何在学校中有效融合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为他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江苏省哲学课程基地主持人、中华中学心育中心主任陶德华介绍,学校基于省哲学课程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实践,尝试将哲学和心理学理念融入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之中。这一创新的学科融合教学方式,不仅使得课堂丰富灵动,还提升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审美能力、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做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陶老师进一步指出,当下,一部分学生面临着“现实无兴趣,学习无动力,交际无能力,生生命无意义”的困境,引导学生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殷飞教授全程观摩了融合课程。他认为,这次融合授课聚焦青少年的“课程心育”,面对时间、空间、师资等挑战,通过多学科融合,挖掘学科中心理要素,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该课程形式创新,并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有效调节情绪,对未来学习和学校课程建设有深远影响,值得深入研讨和思考。

通讯员 刘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摄影 朱思琪

校对 盛媛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