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全方位分析,想成功谁难度更大

聊聊历史 2024-02-22 08:35:30

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居多,朱元璋是个例外。陈胜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金田起义,一度横扫对手,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足迹,但结果都失败了。

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是农民起义的开创者,司马迁对他们的评价非常高。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吴广攻城略地,建立“张楚”政权,多次击败秦军的精锐部队,一度杀到关中。不久,吴广被部下所杀,陈胜死于马夫之手,起义失败。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此时,黄巢振臂一呼,在山东发动起义,纵横中原,击杀各路唐军。

接着,黄巢转战江南、岭南,攻克广州。休整一年后,黄巢北上,纵横江淮富庶之地,击败了高骈的主力军团,然后火速进军,攻克长安,建立“大齐”王朝。

拿下长安,黄巢的实力达到巅峰,但最终失败。884年,黄巢兵败狼虎谷,被外甥林言所杀,数十位妻妾被俘虏,唐僖宗都斩首示众,起义宣告失败。

明朝末年,适逢“小冰期”,天下大旱,中原赤地千里。崇祯为了增加辽东军饷开支,将负担转嫁到民众身上,激化了矛盾,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发动起义。

李自成屡战屡败,但明朝苦于两线作战,且财税系统早已崩溃,故而李自成得以多次东山再起。1644年初,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自缢而亡,明朝灭亡。

高兴没多久,李自成因处理不好内部关系,又无法争取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一败涂地。一年后,清军拿下潼关,李自成退出西安,在湖北被民夫打死。

清朝末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此时,太平军包括家属在内才2万多人,但进展很顺利,2年后就攻克南京,与清朝隔江对峙。

14年时间里,太平军纵横大江南北,攻克五百多座城池,一度将清朝推向灭亡的边缘。但是,太平天国终究失败,被清朝与列强联合绞杀。

陈胜、黄巢、李自成、洪秀全都是农民起义的佼佼者,也一度风光无限,并接近胜利,但都以失败告终。那么,综合各方面分析,他们想要取得胜利,谁的难度更高呢?

个人能力角度,洪秀全水平不如前三位。起义能否取得成功,与主帅个人的能力关系很大,一位优秀的主帅,是胜利的前提条件之一,不可或缺。

与陈胜、黄巢、李自成相比,洪秀全差很多。拜上帝教创建,以及金田起义的发动,主要是冯云山的贡献。没有冯云山,就不会有金田起义。冯云山死后,洪秀全依靠杨秀清,自己躲在深宫里面。

策划作战方案,以及组织发动起义,洪秀全不给力。冲锋陷阵,或者亲临一线指挥战斗,是许多帝王创业初期的必经之路,洪秀全也做不到。如此,单纯从个人角度看,洪秀全显然无法取得胜利,他本人能力太一般。

大泽乡起义,主要是陈胜在策划方案,“篝火狐鸣”以及“鱼腹藏书”这种操作,说明陈胜对人性的把握很到位,他知道如何利用人的“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陈胜的弱点也明显,就是“苟富贵,真的可以忘记”。创业还没成功,陈胜就开始摆架子,不给老朋友面子,不知道如何争取民心,结果被马夫所杀。

黄巢的个人能力,应该是比较强悍,能够横扫唐军,在“大唐旅游一圈”,将各地砸的稀巴烂,让唐朝名存实亡,确实不错。要知道,黄巢作战,许多方案都是自己策划,且能亲自上阵厮杀,个人魅力值很高。

不过,黄巢依然有不足,就是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分析局势,一旦取得暂时的胜利,就容易失去自我。攻克长安后,黄巢第一时间是享乐,登基称帝,而不是追击唐僖宗,让唐军有了翻盘的机会。

李自成的情况,与黄巢类似,小富即贵,不思进取,但更差一点。李自成能攻克京师,运气成分比较大。拿下燕京后,李自成就走黄巢的老路,错过成功的机会。

阵营内部关系,及其实力角度,黄巢、李自成相对好一点。拧成一股绳,才能集中兵力消灭对手,走向最后的胜利,这是农民起义成功的关键。

朱元璋为何成功了?阵营内部团结,主帅拥有绝对的权力、威望,才能压制各种反抗力量,让部下听命,不敢有二心。胡大海在征战,儿子胡三舍触犯军法。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砍了胡三舍。

儿子被杀,胡大海如何应对呢?答案是,拼命杀敌,该怎样就怎样,一点脾气都没有。如果李自成、洪秀全有朱元璋这种能力、威望,估计唐朝、清朝就提前终结了。

“张楚”政权,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自己实力也不足。大泽乡起义,是一帮“戍卒”在陈胜、吴广的组织下,临时发动,而不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其凝聚力可想而知。

临时决定的起义,想要取得成功,难于上青天。陈胜、吴广都被自己人所杀,且是在胜利进军之际,而不是兵败如山倒之时,足以说明“张楚”政权之糟糕。

太平天国,内部关系更糟糕,各派相互博弈。军师负责制下,洪秀全是虚位元首,临朝不理政,军国大事由军师负责,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享大权。

“首义五王”,不但世袭罔替,还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行政机构,类似一个小型的“王国”。定都南京后,杨秀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断以“天父下凡”来削弱韦昌辉、石达开的实力,激化了内部矛盾,酿成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杨秀清,干脆进行“滥封”,太平天国诸侯满地走。“封地制”下,诸侯王互不统属,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

黄巢、李自成阵营,相对陈胜、洪秀全而言,确实好一点。黄巢、李自成长期作战,在军队中的威望比较高,不会出现臣子凌驾于君王之上的现象,但也不是独掌大权。

例如,朱温叛变黄巢,与李克用联手,最终扑灭了起义。黄巢兵败时,被部下所杀。反观李自成,在孙传庭打得只剩下18人时,狼狈逃到商洛山,但部下并未抛弃他。

但是,李自成也不是朱元璋,没能真正让部将俯首听命。攻入燕京后,刘宗敏霸占陈圆圆,李自成无法阻止,激怒了吴三桂。李自成让刘宗敏出征,刘宗敏则说:“大家都是贼,凭什么你享受,我们要去厮杀。”

换成朱元璋,刘宗敏要是敢这么说话,估计下场比蓝玉“剥皮实草”还要惨一百倍。李自成不能约束刘宗敏,即便有数十万大军,也是无济于事,无缘统一中原。

外部环境与对手实力,黄巢最好。陈胜的外部环境,应该说是比较差的,即便他能杀入咸阳,也不会统一天下。

秦末汉初,贵族的影响力依然很强,陈胜只是出身底层,难以得到六国贵族的支持。也许有人说,刘邦也出身寒微,为何建立汉朝,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赢家呢?

刘邦成功,也是因为六国贵族联手灭了秦军主力,以及在楚汉之战中,六国贵族大多战败被杀,刘邦方才有机会。如果不是项梁、项羽为主导的六国贵族起兵反抗秦朝,刘邦只能当自己的山大王。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洪秀全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较好。八旗、绿营腐朽没落,对太平军毫无招架之力,且列强采取“中立”,没有明确支持清朝,太平军胜利的可能性很高,可惜由于派系斗争,出现天京事变,错过机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列强妥协,换取他们的支持。此时,太平天国的外部环境就非常糟糕,列强为了获取权益,公开支持清朝,与清军联手绞杀太平军。

李自成的外部条件,也是比较糟糕。首先,李自成与张献忠不好,两人多次走向战争边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李自成的下一场战斗,也许对手就是张献忠。

南明弘光朝廷,占据江南广大地区。但是,南明派系众多,连皇帝都是一大堆,彼此为了争夺“正统”,闹得不可开交。如此,南明虽说“体量很大”,但对李自成的威胁并不大。

关外清军,此时是虎狼之师,八旗子弟名将如云。李自成想要胜利,就必须要接受清军的挑战,因为多尔衮同样有进入中原的想法。那么,李自成可否正面击败清军呢?估计概率也不大,即便吴三桂不投降。

黄巢的外部环境,应该是最好。此时,唐朝藩镇林立,朝廷都管不了他们,否则黄巢岂能轻易在大唐“旅游”一圈,而各地藩镇选择当吃瓜群众,纷纷保存实力。

攻克长安后,如果黄巢立刻追击,捉拿唐僖宗及其皇室成员,则胜利在望。至于各地藩镇,可以传檄而定,让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当然,黄巢的胜利,只能是表面的,他无法真正控制各地藩镇,黄巢只能当藩镇的盟主,类似项羽的角色。

综上所述,从个人能力、阵营内部关系,以及外部环境角度分析,陈胜、黄巢、李自成、洪秀全想要取得成功,难度都很大。其中,陈胜难度最大,然后是洪秀全、李自成、黄巢。

7 阅读:1854
评论列表
  • 2024-03-18 18:43

    太平天国的杨秀清真是个优秀的将领啊!可惜跟错人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