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女作家爆料,郭沫若曾使老婆的姐姐堕胎,造谣还是确有其事?

文学小新 2023-06-22 23:30:57

在鲁迅去世之后,郭沫若被认定为新的文坛的领袖,成为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地位非常高。但是近些年来,郭沫若却在网络上引起极大争议,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

郭沫若身上,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毕竟人无完人。比如作为一名作家、学者,他本应以有分量的作品获得影响力,但事实上他的地位并不是靠高质量的作品维持的。而他对鲁迅、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人的一些做法,也确实让人不敢恭维。

除了一些文坛方面的争议外,网络上也流传着不少关于郭沫若人品的流言。其中最为不堪的,当属这个流言流言——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对妻子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始乱终弃。这个流言越传越不堪,几经演变后成为了这样的版本:1979年,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遗物时发现他和姐姐于立忱的混乱关系,不堪羞辱而自杀。

这个流言确实有出处,而且还是著名的女作家谢冰莹爆料的。1984年6月15日,谢冰莹发表了《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一文。谢冰莹在这篇文章中回忆,1937年的一天,闺蜜于立忱生病住院,谢冰莹以为是在普通病房,去了后才发现是在产房做人流手术。于立忱流着眼泪告诉谢冰莹,这都是郭沫若那个大骗子害的,还委托谢冰莹把真相告诉自己的妹妹于立群。

谢冰莹在这篇文章中讲述的故事广泛流传,成为郭沫若乱搞男女关系的滥觞。在分析谢冰莹所讲故事真实性之前,有必要对于立忱有所了解。于立忱确实跟郭沫若关系匪浅,她是郭沫若妻子于立群的姐姐,并且比于立群更早结识郭沫若,于立忱和郭沫若之间还曾相互写诗。

于立忱出生于广西贺县桂岭乡,她的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间科举考试的第二名,曾当过广东学台(相当于教育厅长),后来担任驻德大使,吏部侍郎。于立群的外祖父亲岑春煊来自广西西林县的壮族,举人出身,曾担任两广总督、四川总督等官职,在辛亥革命后转而支持共和,曾任军政府七人总裁主席,于1920年退居上海。

不过,于立忱的父亲于孝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既没有功名官职,也没有正当的职业,喜欢吃喝赌博,依靠出售先父的遗产和岳父的资助来生活。于孝侯娶岑春煊的闺女为妻后,共生育了6个子女,最后一个是男孩,前面5个都是女儿。

这五个姐妹都很漂亮,具有壮族姑娘的相貌特征,其中最美丽、最聪慧的是于立忱、于立群姐妹。于立忱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时,就以出色的书法而闻名。在家庭经济困难之后,为了保证姐妹们不失学,她每年春节前都在外面摆摊写春联和横批。由于她的书法和对联都很好,再加上是一位美丽的大学生,代写春联的收入能超过1000元,够她自己和3个妹妹上学所需的费用。

在女师大读书时,于立忱就秘密入了党。在大学三年级时,于立忱的身份被反动派特务发现,于是躲到了天津。在成为《大公报》的东京特派记者后,于立忱便东渡日本来到东京,但不久后便不幸患上了肺结核。

当时,郭沫若也在日本。于立忱读过郭沫若的一些作品,对他比较崇敬。打探到郭沫若的住址后,于立忱便买了些水果前去拜访郭沫若。听了于立忱的自我介绍,郭沫若略为感慨,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油然而生。郭沫若的日本妻子以及孩子,好奇地看着他们用中国话交谈,一句也听不懂。这次会晤之后,郭沫若与于立忱之间开始频繁交往。

1936年12月16日,郭沫若和郁达夫专程去看望于立忱。在交谈的过程中,于立忱给郭沫若看了她自己写的一首诗《咏风筝》: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

这首诗展现了于立忱渴望自由的孤独心理,有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风采。郭沫若对这首诗赞不绝口,认为于立忱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很出色。郭沫若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于立忱,题为《断线风筝》:横空欲纵又遭禽,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姮娥宫里去,碧海青天话素心。

这首诗表达了郭沫若对于立忱的理解,同时鼓励她摆脱束缚,追求自由。于立忱连连称赞,认为郭沫若的诗格调高雅。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步伐越来越紧。于立忱目睹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各种罪行,用笔揭露并展开抗争。不幸的是,她遭到日本报纸方面的警告,要求她立即回国,否则就中断她在报馆的津贴。

1937年的春天,于立忱无奈拖着病体回到了饱受灾难的祖国。五月的某一天,于立忱在上海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几句悲痛和无奈的遗言:在这样的家国、社会和个人情况下,我对此无能为力!

郭沫若得知于立忱去世的消息后,写了一篇题为《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的文章,认为于立忱的死像一只断线的风筝,摆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月宫,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7月27日,郭沫若也从日本回到祖国。郭沫若回国后的第四天,和朋友一同前往墓吊唁于立忱。这一天,正在上海一个难民收容所工作的于立群,正在大姐于立忱的墓前痛哭。

郭沫若看到她与于立忱长得非常像,便猜想她是于立忱的亲属,打算向朋友打听她的身份。于立群腼腆地说:郭先生,谢谢您写了那么美好的文章纪念我的大姐,还亲自来墓前吊唁她!我是她的三妹于立群。之后,于立群还将一些姐姐生前写的诗交给了郭沫若,其中大都是写给郭沫若的。

自从那次偶然的墓前相遇后,于立群和郭沫若开始交往。1938年1月间,郭沫若与日本的妻儿已经有半年时间完全失去联系,便与于立群结为夫妻。

于立忱去世后,谢冰莹写了悼念文章《痛心的回忆——吊立忱》。根据谢冰莹文章中的叙述,于立忱是1937年3月回国的,而此时的谢冰莹根本不在日本,她早在两年前就从日本回国了,也没有再次返日。谢冰莹在问张总说得很清楚,1935年5月在东京车站“永诀”,此后再没有见到于立忱。那么,她又怎么可能在1937年去日本医院听于立忱的“哭诉”?

谢冰莹确实去医院看望过于立忱,不过不是在1937年,而是在1935年。根据《痛心的回忆——吊立忱》的叙述,于立忱在1935年接受盲肠炎手术,谢冰莹去医院看望过于立忱。但到了1984年,谢冰莹为了诬陷郭沫若,把盲肠炎手术改说成“坠胎”,去医院看望于立忱的时间由1935年改到1937年。

谢冰莹自己的说法前后矛盾,本就不足为信。况且,当年的郭沫若地位并不高,在文坛上有不少论敌,如果真的确有其事,就算谢冰莹不说,也有别的人会说出来。

但事实上,不仅当年没人说起这件事,几十年过去了,也只有谢冰莹一个人在说,而且不顾自己之前写的文章,歪曲事实胡编乱造。很多人不注意谢冰莹这篇文章的真伪,对它大肆宣扬,最终成了郭沫若玩弄姐妹花的来源。

郭沫若身上并不是没有槽点,当年他抛弃日本的妻儿回国,半年后就娶了于立群,你可以通过这件事情说他不负责任,但不能为了黑他而捏造他玩弄于立忱的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有过几次婚姻经历是正常的,很多名人都是这样。郭沫若的发妻是张琼华,两人的婚姻是郭沫若20岁的时候由母亲包办的。和于立群成亲后,两人一起度过了40年,并无波澜。1938年起,郭沫若一直是文化战线的领导人,所有的歌舞影星都是他的部下,但他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绯闻。

总之,我们可以说郭沫若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是一个曾写过批判文章给沈从文、萧乾等人带来不幸的人,是一个对鲁迅态度前倨后恭的人,是一个在后期写过太多赞歌而无高质量文学作品的人,是一个急于发掘文物而造成破坏文物的人,但实在不能说他玩弄女性、玩弄姐妹花。

不知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感谢阅读,欢迎交流!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