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励志故事,奋斗的人运气不会差

大道知行 2024-05-19 16:29:44

日前,一张写于23年前的励志纸条火了。某大学博士生发现了贴在自己宿舍上铺床底板的旧纸条,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当年留下励志口号的学姐,如今已经成为一名颇为成功的企业家。

穿越古代,一些奋斗者也会写下自己的励志口号,激励自己一路前行。

01

奋斗的人运气不会差

在唐代璀璨的诗人群体中,有一位独特的诗人,他就是元稹。他是一位奋斗不止的青年才俊。为了鼓励自己一路前行,他写下了自己的励志口号:“我有恳愤志,三十无人知。”元稹这是铁了心去奋斗的,哪怕是三十岁还不能成功,也要继续奋斗。

元稹出生于长安城,八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然而幸运的是,在他幼年最艰苦的岁月里,有一位杰出的母亲。元稹母亲郑氏出身书香门第,有贤德、通文义,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十分重视他的早期启蒙教育,那时家中“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元稹根本无钱上学,郑氏就亲自教授元稹读书识字,“亲授书传”,使得元稹勤学苦读、学业日进。

天资聪颖的他不负母亲厚望,15岁便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以明二经一举高中。23岁时,元稹再次抓住机遇,参加了吏部拔萃科选试,考中第四等。白居易也参加了此次考试,名列甲等,他和白居易一同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在元稹27岁时,为了广揽人才,朝廷要举行制举考试,此时元稹和白居易因校书郎任期届满而赋闲,正好有时间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元稹夺得第一名,留京任左拾遗,而白居易也考中了,被授予周至县尉职务。

从此,元稹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直至后来当上了宰相。他的诗歌成就也是日益凸显,与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被并称为“元白”。他俩还与李白、杜甫一起并称“唐诗四大家”。

02

大器晚成的曾巩

北宋有一位诗人叫曾巩,如果说唐代元稹在艰苦的奋斗中前行,那么曾巩则因为家庭的变故,其奋斗正青春之时,却把青春献给了弟弟妹妹。他的励志口号是:“此求苦未晚,此志在坚刚。”曾巩决心先成就弟妹,再成就自己。

本来,曾巩的出身还不错,出身儒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北宋名臣,可以说曾巩是妥妥的官二代。年幼时期的曾巩顺风顺水,本来照此发展下去,一定会有个好前程。

然而28岁那年,曾巩的父亲突然病故了。安葬了父亲,曾巩毅然担起长兄如父的角色——无微不至地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从此以后,他便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为了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曾巩和家人商量后,在南源庄买了一块地,计划依靠躬耕维持生计。他还在田地附近建了临时住所,便于干农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日子,曾巩坚持了10年,农忙时,他和弟弟们就住在南源庄;农闲时,他不仅自己拿起书本苦读诗书,还带着弟弟们到临川游学,坚持读书学习,不曾荒废学业。

为了照顾家人,曾巩错过了3次科考,但他并没有后悔。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弟弟妹妹顺利长大成人。9个妹妹中,曾巩陪送出嫁的有5个,她们的结婚对象都颇为优秀。至于弟弟们,曾巩亦父亦师,耐心教导,严格督学,“励其志、坚其守、广其学”。

成就了弟弟妹妹的曾巩,到36岁依然没有考中进士。但他没有放弃学习,他搭了一间草屋,抽时间用功读书。终于在嘉祐元年(1056年),曾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带着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共6人,进京参加科考。这次,包括曾巩本人,全部高中进士。

此后,曾巩就步入了仕途。特别是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到元丰三年(1080年)的十二年间,曾巩在仕途上出现了十分罕见的连续“转徙七州”任职,分别是通判越州,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知州。不论走到哪里,曾巩都能够克己奉公、勤政爱民、清正廉明。曾巩不仅留下了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从政也是政绩斐然,建树多多。

03

家贫却能苦读成才

徐祯卿(1479-1511)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天性聪颖,少长文理。徐祯卿是吴中四才子之一,被称为“吴中诗冠”,他写有名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他的奋斗却是从“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开始的。

徐祯卿出生于姑苏城(今苏州)的一个家境清寒的家庭。少年时代,生活较为清贫,他12岁时,母亲亡故,家中更是苦不堪言,自幼聪慧好学的他,好学上进,读书不已。

但是,家中却没有一本书,“家甚贫,蓬而行,故未尝有书也,……无所不通,皆从他所观。”就是说,家中没有书,他就到别人家去看书,由于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文采很好,16岁就写出了《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一带。

尽管徐祯卿学识渊博,可是却屡试不第。直到明弘治十六年,才终于考中进士,却因为长得丑没有被选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正德五年(1510年),任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长于七言近体,其诗格调高雅,尽显吴中风流之情,名作不少,其中《偶见》:“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又斜。可奈王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还有《在武昌作》:“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都是耐人咀嚼的佳作,流传甚广。

徐祯卿除了写诗,他还对诗歌理论研习得十分精到,他所撰写的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是中国古代诗话史中屈指可数的精品。当时著名的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倍加推崇,就连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清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吴中四才子诗,只收文征明和徐祯卿的诗,其中文征明才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可见徐祯卿的诗歌成就之大。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作者刘永加),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