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上的为人民服务

老六的意识世界 2024-01-28 15:21:40

这个词听得很多,且多出现于政治语境,致使大家可能无感了。想当初,它被提及的时候,是本着哲学正确与现实可行的立场。以人为本,这是事务发展的第一原则。

在竞争的态势下,就得是以人民为本,人民是广泛的存在。不能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组织,大多数人不会真心支持你,是结盟还是算计,在源头上就注定了。

政治环境里的生存与斗争,已经反复证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今天,商业环境里也开始涌现此类的企业,价值表述可能有差异,而价值内核却是一致的。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就是切实的改变,让生活朝着美好且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政治上的为人民服务是从政治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机制调整,来让更多人公平得获得社会参与的机会,以及享有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安排。

商业上的为人民服务是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产能创新,让更多人享受优质低价的产品,以及参与到最后成果的分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微观进化。

从具体行为上看,商业上的为人民服务有两个方面,其一,产品再低价;其二,收益再分配。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商业协作的不断提升,都会带来整体的产品成本持续的走低。并且,商业已经走向了全网竞争与全产业竞争,大家一边在稳固自己的根据地,另一方面又进入别人的根据地。

商业的进攻属性,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炮舰与肉搏并重。产品再低价是进攻者的基本原则。可见,产品再低价是一种理性的必然的发展方向。

硬守着较高的利润,维系着所谓的商业规矩,以及企业尊严,终不过是跟不上大势发展的遗老遗少。

另外一些企业,很热忱的履行产品再低价,其内在动机是之后可能形成产业垄断地位,获取超稳定的利润区。

关于垄断,我要做两点批判。第一,垄断是一种不道义的存在,一定会被现在还没出现未来一定会出现的事务打败,并且会输得一个字都不剩。

第二,垄断会主张一种外强中干的气质,努力造乌龟壳,不敢到广阔天地去竞争,原本飞翔的物种退化成爬行的物种。

江河湖海都是串通在一起的,要广泛的改革开放,不能搞山大王那套,未知的风险才是大风险,未知的机会才是大机会,一定会到来,不请也回来。垄断,看似是暴利,其实是自绝发展。

很多人觉得,“产品再低价”没什么,价格战嘛,很多企业都会做。价格战只是表象,内在是成本的结构化降低。甚至是,价格越低,利润越大。这才能称之为结构化降低。

促使发生这样情况的,最少有这么三个原因,超大规模生产,新技术应用,生产流程创新。这三点中某一点到位,当然,最后是三点都到位,才有实现成本的结构化降低,产品再低价良性发展起来。

以上是客观支持,还需要有主观支持。很多企业,成本降低了,价格并没有降低,还在得意的展示利润增长的图表。价格不上涨,已经是商业范畴内最大的良知了。

一个企业,可以在商业范畴站稳脚跟,就得去向更高的维度,大部分企业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关于更高的维度,有不同概念表达,社会责任,企业自我实现,企业社会化,等等。

大致思路,企业从社会而来,最终要溶解到社会里。产品再低价,是一种溶解的方式。

很多企业家不敢谈低价这件事,低价会刺激到两种情绪,一种是同行,你要发起价格战嘛,不认真做产品,老是用这些花招,害群之马;另一种是用户,低价,质量有保障嘛,能不能多搞些黑科技,少搞一些便宜货。

需要再给低价提升一种表达语境,200年的工业革命,普通老百姓享受到的成果到底是什么。以前贵族用的东西,现在平民可以用。以前富人用,现在穷人可以用。

所有的生活物品,都在全面升级,全面降价,以及全面普及。再低价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道德。你工业化那么牛,价格居然降不下来,牛什么牛。

大量不具备结构性成本优势的,以及看不到再低价蕴含的巨大未来效应的企业,反再低价而行,推崇品牌与IP。硬是把一个工业品幻化成工艺品,甚至是人格品,还想方设法给你产生情感连接,让它特别起来,以此掩护高利润的突围。

《人类简史》提出了一个社会学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想象共同体”,大量的社会创造物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群体主观认同的结果。

依靠着“想象共同体”,我们可以投入真实的规模化的人类劳动,推动技术的进步,生存的改善,以及群体的融合。同样的概念,有人把它变成了后真相,一切虚幻利益唯真。有人把它发展成众志成城解决真实问题。

人反动了,知识与资本只会助长他的气焰。说了很多“再低价”的理性趋向,也要说几句意识形态趋向。某个产品对某个人就是很重要,他的钱包就是少那多出来的一块钱,最终,留下不见的伤害。如果说商业是必定是欲望驱动的,再低价就是力所能及的降低了欲望所承受的代价。

企业是由两个关系构成的,用户关系与利益联盟关系。产品再低价说的是用户关系,接下来所说利益联盟关系,收益再分配。

经济关系两个关键动作,收与支。再低价照顾的是支,尽量少。再分配照顾‍的是收,尽量多。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大量财富的“收”,都去向极少的股权持有人。通过资本,以及通过创业家身份获得这些股权。在分配清单,还要加入一个角色,普通劳动。

收益再分配就是给普通劳动设施的相关整体利益的分配方式,要尽量广泛,尽量公平,以及尽量可持续。

几千年前,中国有“耕者有其田”,西方有“理想国”,就是对广泛收益的自觉诉求。简单的将发展成果分给资本与创业家,操作起来固然方便,却造成了发展动力的不可持续性。

资本与创业家都是一次性投入,而股权是永久利益,之后的发展动力何在?

从践行方式上,收益再分配属于组织再造范畴内。组织再造,一是提升组织效能,另一是调整分配机制。就组织再造的成果看,分配机制属于战略面,组织效能属于战术面。

分配机制的调整,就是给更多普通劳动之于整体价值的参与机会。

关键词是,普通劳动与整体价值。普通劳动的面从窄渐渐变宽,终极状态是广泛劳动。同时,整体价值的锚定物也在不断深入,从一般福利,到部分分红权,到全部分红权,到部分股权,以及全部股权。

从经济的角度,可以让所有劳动参与所有价值的分配,如果这个过程是算法到位,是建立在个体劳动差异化之上的,就创造了最大的最持久的融资机制,其竞争力是裹挟风雨灭灯火。

从收益再分配中获得部分,可消费在产品再低价的过程中,继而带来再生产的继续。劳动没有被辜负,收益没被浪费,生产没有被停止,岂不是实现了美好生活的可持续性,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商业形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