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清末进士面见毛主席,事后坦露:只有毛主席中国才有希望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5-22 09:14:36
前言:

要说历经中国近代变迁的人物有哪些,被誉为“三朝元老”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必须榜上有名。他生于清王朝,成长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是一位82岁的高龄老人了。

张元济像

青年时期的张元济心系国家兴亡,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抱负投身官场,他深知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拯救国家,便将希望寄托于当时的统治者身上。因此,他面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和蒋介石,但无论其中的哪一个都没能实现他的抱负。

张元济在灰心和丧气中一日日度过,直到见到了毛主席,他才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仕途碰壁后,张元济投入教育事业

张元济出生于1867年,正值清朝同治皇帝的统治时期。张家祖上也是诗书传家的名门望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张元济从小就被赋予重望,因而加倍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秀才、举人考到了贡士、进士。

张元济在戊戌维新时期的照片

那时的清朝虽然已经走向没落,但仕途依旧是文人出头最好的选择。1892年,光绪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张元济被授命为翰林院庶吉士,此时张元济25岁,可谓少年得志。

张元济之所以考科举,不仅仅是因为家族对他光宗耀祖的寄托,还有他想要以身报国的宏图大志。

1898年,侍读学士徐致靖向光绪上书,举荐了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五人。在被召见时,张元济向光绪皇帝谈论了许多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光绪皇帝十分赞同。

光绪

张元济将维新变法的实施都寄托在了光绪皇帝身上,但不久,他便意识到光绪皇帝有心无力,因为他背后还有一个操控一切的慈禧太后。

在慈禧的阻拦下,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谭嗣同等六志士惨死在北京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张元济也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

维新变法的失败,让张元济感到深深的无奈,但他也从中深切意识到中国变革缺乏社会基础,如果广大民众没有形成对变革的认识,光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的。

张元济在上海南洋公学

因此,张元济接受李鸿章的推荐,进入上海南洋公学担任译书院院长。

在南洋公学三年后,张元济应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夏瑞芳的邀请,共同筹建编译所。在答应邀请时,张元济便与其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所以,在此之后的许多年,张元济始终把商务印书馆当作重要的教育机构。

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张元济可谓是呕心沥血。中国的教育和出版事业比较落后,他便在30岁的年纪学习英文,并出国考察;他发现中国人不了解事业、官员昏庸,他便借助出版阵地,大量组织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学术和文艺著作,来开拓国人的视野,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张元济

在张元济等同仁的努力下,商务印书馆发展成集出版、印刷、发行三位一体的大型出版企业,为我国普及教育、造就新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商务印书馆的影响非常深远,就连毛主席等伟大领袖,年轻时候也读过这里出版的书,从中获得了不少新知识。

在商务印书馆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朝廷打算重新启用张元济,但被他拒绝了。

1916年,孙中山主动找到张元济,希望商务印书馆能够出版他的《孙文学说》。但张元济考虑到商务印书馆的民间性质,拒绝了孙中山的请求。

张元济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曾多次要张元济到台湾去,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此时的张元济,心中早已对政治、官场没有了兴趣,他的心中装满了人民。但归根结底,无论是清政府、袁世凯、孙中山还是蒋介石,都没能实现张元济内心拯救中国的愿望。

张元济原本已经心灰意冷,直到毛主席的出现。

见到毛主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紧张筹备中,中共中央决定邀请张元济参加,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便亲自登门拜访。

陈毅

张元济历尽几十年沧桑,见惯了清政府、国民党官员的作威作福,还从未见过像陈毅这样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的儒将作风,心里瞬间升起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好感。最终,他答应了陈毅的请求。

同年9月,张元济在儿子张数年的陪同下从上海抵达北京,住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一路上,张元济看到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的场景,不由得想起了30多年前自己刚到北京时的情景。

那一年,他参加全国会议也曾在此休息,可当时国家动荡,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大街上空荡荡的,就算有人也是行色匆匆不敢久留。

想到此处,张元济不禁对儿子感叹道:“距上次来此已过了38年,房间依旧,可时代不同,社会大变了。”

傍晚,周恩来前来探访张元济,并带来了毛主席对他的问候。周恩来与他亲切交谈,对他的生活十分关心,使张元济倍感亲切。

14日下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开幕。张元济作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参加了会议,其间,张元济提出了三条建议,经过讨论后均被采纳。

张元济

五天后,陈毅前来通知说毛主席邀请他一起去游览天坛,张元济一听非常高兴,来到天坛时就看到毛主席已经在天坛祈年殿门外等候了。看到张元济下车,毛主席立刻迎上来与他握手问候。

张元济跟随毛主席参观了祈年殿、圜丘坛,一路上他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第一次会晤就使得张元济感受到了毛主席知识的渊博和待人的亲切自然。

一行人来到回音壁外的古柏林中,毛主席请大家休息、喝茶,还请张元济坐在自己身边。谈到中国近代变革,毛主席问起张元济当年参加戊戌变法时的情景,还详细询问了光绪召见他时的仪式等。

毛主席和张元济在交谈

末了,毛主席又问道:“张老昔日在京做官时可曾来到过这里?”张元济笑着说:“这是皇帝敬天的地方,我那么个小官,岂能来此?”毛主席听了,爽朗地笑了起来。

游览完天坛后时间已经不早了,毛主席便让大家散了,回到住处,张元济仍然对今天的经历回味无穷。

情到激动处,张元济对儿子感慨道:“回想过去,我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和蒋介石,他们之中有真心拯救国家的,也有为一己私欲的大流氓,总归都不能拯救中国。但今天见到毛主席,我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中国的希望。”

张元济在故宫保和殿

张元济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太平盛世,能在晚年见到,自认为死而无憾了。

1949年10月1日,张元济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望着城楼下上万名群众,张元济激动不已。

晚上,张元济连晚饭都顾不上吃,连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向毛主席表达祝贺,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番情怀。

北京事宜结束后,张元济又回到了上海,不久他便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任命他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但由于他过度操劳,患了脑血栓,从此半身瘫痪不能行走。毛主席得知后十分关心他的病情,几次派人问候。

张元济在病中

1957年,张元济的病情加重,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次年周恩来到上海视察,特意到医院看望,再次带来了毛主席的问候。

当时,张元济因病常常神志恍惚,但当他看到周恩来时一下子就认了出来,并频频点头:“毛主席好。”这是张元济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可见他对毛主席尊敬与爱戴。

0 阅读:44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