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赋能现代舞剧创作——评舞剧《只此青绿》

艺科新传 2024-05-13 22:12:53

作者:吴道天

《只此青绿》是一部讲述北宋画作的舞剧,为何能走进当代观众的心?《只此青绿》以舞剧作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更意在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舞剧的叙事导向

首先,贴近平民视角,接引现代体验。

现代舞剧在传统舞剧的基础上更多元化,且以平民的视角将人物线进行交织,传达新的叙事导向。

《只此青绿》的属性标签是《千里江山图》的绢本绘画,连接人是展卷人。展卷人这一角色的原型是故宫博物院文博研究院的王中旭,他也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千里江山图》特展策展人。

舞剧跟随展卷人的视角,让观众逐渐走进《千里江山图》中的锦绣河山。借由展卷人的视线,引出宋代画家希孟,向观众尽情展现宋代江山之美。希孟与展卷人跨时空进行交流,对《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进行勾勒,随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一系列篇章娓娓道来,画作中的山水和人物渐次而出。

展卷人在戏中是希孟的守护者,更是《千里江山图》的传承者。同时,展卷人既是载体,也代表着文博工作者、考古学家以及所有默默无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其次,塑造时代质感,构建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只此青绿》的创作致力于构建家国情怀,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民族情怀和人性美善,衍生出属于特定背景下的时代质感和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作为《只此青绿》的主线,一方面,宋代青年画家希孟以全息的感触,青年画家的格局,将江南千山收于画卷上,留下这份珍贵的根据生活现状描摹出的历史巨作。希孟在创作《千里江山图》之初,经历了踌躇、困顿以及寻找灵感的艰难过程,最终向世人还原了宋代江山之美。这部富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也让后人看到了足以支撑两个跨越千年的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意涵。

另一方面,以展卷人为代表的现代文博和历史研究者,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一生致力于挖掘和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两条叙述线都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这片热土上勤劳善良的手工匠人,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

正如编剧徐珺蕊所说:“在舞台上,我们表达的不仅仅是工艺本身,而是‘人’,或者说是一种工匠精神。那些默默无闻、不追名逐利、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普通人,在平凡之中蕴藏着伟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舞剧的美学品格

其一,以非遗为依托,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底色,将具象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在舞剧中已成为创作的新趋势。通过非遗元素的合理运用,意象的形态被放大化,传达出更多情感,形成场景美感的和谐统一。

在《只此青绿》中,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篇章作为纲目,其中,“织绢、颜料制作、制墨”等众多非遗传统工艺在剧中进行艺术化呈现。有着历经千年不褪色著称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利用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非遗技术,每一道颜色都经历日夜无歇的反复锤炼。将天然颜料借于自然还入画中,在颜色上赋予精、气、神,有天然之美。

在制墨这一篇章中,通过演员们的动作表达炼烟、熬胶、和料、锤杵、粿压模、晾墨、挫边及描金,还原了徽墨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技术。在织娟这一篇章中,舞者们通过浸泡、翻丝、整经、络丝、併丝、放紆、织造、炼染、检验整理等20多道工序,还原了《千里江山图》的选用材料之精。

其二,以舞美为基础,渗透天人合一的蕴含。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源于古人对自然本体的认识,在艺术思维层面将创作引向广阔的天地之间。在现代舞剧中,从舞美、道具到动作的编排,都加入了天人合一的元素。

《只此青绿》运用较多,该剧的舞台被设计成多层的同心圆,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展卷的过程。利用天旋三圈和地转四圈的同心圆装置,代表着大宋人文生态的一种象征。与舞台同心圆装置相配套的,是道具一轮明月的圆,以及织绢人手中的竹篮、制墨人的石墨的圆等。其作为圆的意象序列组合,均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天人合一的一种精神。

除了舞美设计,《只此青绿》还通过以人为山体,将“险峰”以拟人化“青绿腰”方式呈现,仕女们在舞台上一气呵成的运动呈现出青绿山河的气韵万千,以此表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宋风雅韵的中华传统美学。

作者简介

吴道天,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智库成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