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刘少奇建议粟裕谈自己问题,粟裕:我不落井下石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04-09 14:21:22

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本来是一场“神仙会”,但由于彭德怀的一封“万言书”,会议风向突变,彭德怀因此遭遇了政治生涯的“滑铁卢”,从此消失在众人的视线。

彭德怀遭到如此对待时,刘少奇曾找到自己昔日的下属粟裕,要他向中央申诉,恢复自己被泼了脏水的个人荣誉,因为在此一年前的1958年,正是彭德怀领头批判的他。

粟裕深知刘少奇是为自己好,但是他婉拒了这个最佳机会。

粟裕失去这次机会后,在此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直至他1984年去世,他都没有再遇到合适的机会,而他最终也没能在自己生前看到自己被“平反”

粟裕建国前统领三野解放军,为全国解放立下赫赫功劳,建国后,他成开国第一大将,也是理所当然,再加上毛主席对他的赏识,他担任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身居高位,但是粟裕并不是很开心。

如果单论打仗一说,粟裕在我军的军事才华,绝对能排的上前五,但是要论斗争经验,粟裕可谓是毫不意外的“垫底”,陈赓曾当面对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而陈赓说的粟裕两个缺点,其中一个不去迎合上司一事,主要指的是粟裕与彭德怀之间矛盾突出。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理解,粟裕之所以与彭德怀关系紧张,也和他战争年代里长期在外打仗有关,所以,他不懂得政治。

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时,彭德怀是军委副主席,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也就是说粟裕的上级就是彭德怀。

毛主席喜欢粟裕,经常找他谈话,而在谈话中,粟裕也喜欢直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他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彭德怀的不满。

彭德怀因而说粟裕骄傲自满,听到彭德怀的批评,粟裕患得患失,心里很是惆怅,因而他不敢再直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而是写好文件给彭德怀,可是在这个时候,彭德怀却是又恼怒他:“我不是你的通信员。”

彭德怀如此的态度,让粟裕左右为难,因而他无论是在总参,还是在国防部工作,都很艰难,在外人看来,粟裕非常风光,但是这其中的苦涩,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1958年,由于“越权”,“忽略外事纪律”,“私自调兵”等问题,粟裕遭到了批判,彭德怀称粟裕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

得到这样的一个评价,粟裕本人尤其很难接受,其他的同志们也很诧异,叶剑英元帅说:“粟裕怎么会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看最多是有些骄傲罢了。”

叶剑英的态度,在当时并没有保了粟裕,因而,粟裕来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滑铁卢”,他开始被无止休的批判。

对粟裕批判,有几位元帅比较积极,后来担任过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回忆此事时说:“只不过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嘛。”

这两个元帅是彭德怀与聂荣臻,而那“半个元帅”,则是指的陈毅。

至于粟裕“得罪”聂荣臻,从事实上来讲,两人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只是在日常工作上沟通有些问题,当时聂荣臻担任代总参谋长时,他觉得主席日理万机,考虑到他的健康,所以就希望总参只给主席上报一些重要的问题,而一些日常小事,完全可以在总参内部消化。

但是毛主席对此事很不满,因而他批评了聂荣臻,表扬粟裕,因而粟裕与聂荣臻之间有了矛盾。

关于粟裕与彭德怀,两人之间情况复杂,他们的矛盾,要大的多。

那为什么说陈毅是粟裕得罪的“半个元帅”呢?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时期,陈毅与粟裕通力合作,这才有了三野的赫赫功劳,两人的关系很亲密,但是在1958年批判粟裕时,陈毅之所以积极,完全是当时的环境,在当时“一定要过关”的条件下,粟裕几次检讨都不行。

为此,陈毅以进为退,向粟裕“个人主义”开炮,看似表面上毫不留情,其实是在保护他,陈而毅对粟裕的批判,并不是真心的。

粟裕被批判后,失去了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被安排为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虽然还有官当,其实对粟裕而言,这已经是“一撸到底”

1959年庐山会议,风向突变,彭德怀遭到了批判,了解粟裕的刘少奇因而建议粟裕谈谈自己的事,粟裕却是婉拒了。

这让刘少奇很是无奈,同样他也对粟裕这位老部下的选择而骄傲。

刘少奇没有参加授衔,但是在历史上,他确实当过粟裕的领导,那是在1940年的新四军。

1940年,陈毅与粟裕率领的部队与黄克诚,刘少奇率领的部队会师,召开庆祝大会后,两支部队很快统一指挥,刘少奇担任了新四军政委。

初来新四军,刘少奇更加倚重名声在外的陈毅,对粟裕倒是并不了解,直到后来曹甸战役、盐城保卫战后,刘少奇才开始对粟裕刮目相看。

“皖南事变”后,粟裕担任了新四军第一师长,刘少奇继续担任政委,这时,刘少奇对粟裕的了解明显多了起来,而粟裕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也彻底的折服了刘少奇。

1942年刘少奇离开新四军时,专门夸赞粟裕:“我一师几年来工作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刘少奇离开新四军后,基本上没有再回部队,建国后,他成为了五大书记之一,自此,他依然对粟裕非常看好,看重。

1951年粟裕在上海养病时,刘少奇带着夫人突然而至,粟裕惶恐道:“少奇同志,应该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礼,真是不敢当啊。”

刘少奇笑笑丝毫不在意:“怎么没有啊,今天不就有了?”

简单的对话,足以看出两人关系的亲密,而1955年授衔时,陈毅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工作重心在地方,所以,刘少奇又力挺授予粟裕元帅军衔。

只是后来由于周恩来的坚持,陈毅才被授予了元帅军衔,而粟裕则是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成为了“第一大将”

1958年粟裕被批,刘少奇心里当然为这位老部下鸣不平,因此在1959年庐山会议时,他询问粟裕,可以向中央申诉关于他的问题。

但是粟裕没有这样做,尽管他知道刘少奇是为自己好,但是他多年的党性,还是让他坚定地说道:“我不愿在他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我绝不落井下石。”

听到粟裕一样,刘少奇觉得可惜的同时,也对粟裕这位老部下好感剧增,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

只是遗憾粟裕,此后再也没有绝佳的为自己申诉机会,直到1984年去世。

20 阅读:4810

历史门前小个子

简介:关注军事和历史,百家荟萃,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