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信三万精兵打天下,一个直接怼naive,赵奢田单到底在辩论什么?

幻宇新说 2022-07-17 19:40:54

【“赵奢田单论兵”辨析:你真看懂了赵奢和田单的辩论?】

战国时代“论兵”这块,最牛逼的肯定是赵括,“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可惜历史没有记载下来,没能让后世见识到这位“军事理论家”的绝世辩才与风采。(实话,非讽刺,“纸上谈兵”也有其意义。)

倒是他老爸赵奢与田单的一场辩论流传了下来。

双方辩手的观点很好概括。

田单:三万精兵打天下足矣,再多就是劳民伤财,能否打败敌人不知道,但己方可能先被耗死。

赵奢:时代变了大人。你说的这是古代。现代战争一打就是“大兵团作战”,三万都不够塞牙缝。

辩论结果:田单乖乖认输。

后世对此的解读,多数是围绕其表面意思,其实内里值得深挖的东西很多,甚至很多人都没真正看懂。

比如田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实际上,田单是个天生的“战术家”,具备相当的军事天赋。

逃命时用铁皮加固车轴,把突出的车轴锯断(这样方便快速逃跑);即墨之战中发明“火牛阵”、请“神”、聚鸟,这些都证明了他的战术天赋,用常见的话说,这个人“天生鬼点子多,会打仗”。

就好比李云龙,总能琢磨出点花花来,让敌人防不胜防。

战术家有个特点,他们因为喜好研究战术、推崇战术,自然而然就会演化为“精兵论”的拥趸,从而认定“精兵在手,天下我有”。

田单便属于这类。

同类型的名将其实还有很多,而且可以统称为“治军型”名将,比如吴起、诸葛亮、岳飞、戚继光、林彪等。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首先打造一支可以“平推天下”的精锐主力部队。比如吴起的魏武卒,诸葛亮的十万蜀军,岳家军、戚家军,更不要说林总的四野“百万大军”。

讲到这里,是不是对田单会大有改观?

其实田单说的并没有错,这也是“精兵论”的合理性所在,毕竟“兵不在多而在精”嘛。

和后世理解的也不同,赵奢其实是认可这个观点的,他花里胡哨的拿“剑环、剑刃、剑珥、佩带”(即附属配合部队)来比喻,却从未否认过“剑背、剑尖”(即三万精锐部队)的核心作用。

这一点很值得后世注意和鉴戒,军队的综合战斗力,从来不是光看总人数,而是要质量和数量相互协调,否则乌合之众、人海战术所向无敌。

因为事实上是对的,反驳就属于诡辩了。赵括倒极有可能会这么干,但赵奢却完全没有。

这也是田单服气的原因:赵奢认可了他的精髓,但指出了他的不全面。

因为时代早已变了,不仅战争规模扩大了,战争的形式也早已多样化。

所谓“阅历决定认知”。田单参与过的战争,主要是光复齐国,打的都是“城市收复战”,一座座城打过去。

这种城市攻防战,是自春秋以来的主流战争形式,算是军礼制度下“约地阵战”的一个变种:战场从平地换成了城市。

田单所打的依然是这种传统战争,他的视野自然也会被此遮盖,认为战争规模历来不大,三万精兵足够用了,军队越多反而是大幅增加后勤压力,属于让国家“自投死地”之举。

田单所属的齐国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一方面它军事文化底蕴深厚(毕竟是“武庙主圣”姜尚的后代嘛),军事理论著作历代频出,看似走在时代前沿,然而,除了在战国中后期的称霸阶段,齐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战争史上,在战场上就是一个始终被虐的存在,而且常常被虐的很惨。

这说明什么?

说明军事理论研究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总结历史经验、奉为圭臬,但同时也就可能被“圭臬”所限制,忽视了时代的新变化,从而被现实狠狠打脸。

要命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恰恰是一个变化剧烈的大时代,旧经验总是赶不上新变化,所以齐国才习惯性悲催。

看看田单对军事的认知,是不是和齐国的这个国家特点惊人的相似?

对过去的认知肯定没错,但对现在和未来嘛——

呵呵。

体现到战争规模上,在他俩辩论的前268年左右,战争早已进入战国七雄的“国战”阶段,不打则已,一打就是决战。

比如秦楚鄢郢之战、秦魏华阳之战,赵奢刚刚指挥过的阏与之战,也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决战。单个国家投入的军队都至少在十万以上。

这正是赵奢说的,战争规模这么大,三万精锐主力就算是中流砥柱,也势必分身乏术,必然需要其他部队来辅助,甚至,连民兵、民夫也都需要配合。

没办法,国战嘛,必然全民皆兵。

体现到战争形式上,因为战争规模的扩大,势必也会出现诸如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伏击战、打援战等各种形式。

事实上,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所有战争形式,在战国中后期都已经出现,再也不是田单所以为的,只有一个传统的“城市攻防战”!

当然,真正让田单折服的,倒还不是以上这些认知。

毕竟田单应该很熟悉历史,也很了解当时世界的最新动态,不可能连简单的战争规模和战争形式都看不懂、意识不到。

何况,“认知”层面上的东西,不过一点就透,实际意义并不大。

田单真正折服的是,这种新形势所衍生的全新“大兵团作战”,必然给指挥员带来全新的挑战,要求指挥员拥有更高级、更全面乃至前所未有的军事驾驭才能。

比如,三万精锐怎么使用?投放在整个战场的哪个局部位置?什么时候投入?是否有可能需要进行战场转移?其他非主力部门又如何配合他们?

比如,面对战场形势,是选择防守还是进攻?是打攻坚战还是运动战?是否可以搞个伏击战或者打援战?

又比如,大规模、长时间的军事作战必然给整个国家的后勤带来巨大压力,这个后勤应该如何组织?

全民皆兵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那可是需要国家全部动员尤其是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的,这些都需要指挥员加以驾驭。

而这一切,都是田单以前的战争经历中从未有过的。

他所指挥的,不过是一场场小规模的“攻城战”,从来没有打过类似赵奢“阏与之战”的那种大规模会战。

换言之,这是田单这种“战术家”驾驭不了的,用现在的话说,他把握不住。

这也是“治军型”名将的一个普遍缺点,练兵他们在行,但如何“用兵”,那可是另外的要求,而且是更高级的要求。

以田单的军事悟性,他很容易想明白“小规模战争”和“大兵团作战”之间的区别与难度差异,而与他辩论的对手,恰恰是拥有实战战例支撑的赵奢。

无论是军事理论、形势认知,还是实战证明上,赵奢都比他更高明,自然也就更有说服力。

所以田单才会彻底认输:“单不至也!”

不是认识不到,而是我田单真的做不到啊!

这场辩论的精髓,可以肯定赵括是没get到,因为真正决定辩论输赢结果的,从来不是他老爸的口才和认知,而是他老爸的实际能力!

这应该也是赵奢始终看不上赵括的真实原因。

2 阅读: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