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追忆·蔚然风骨|创新再现和当代价值发掘,“激活”晚清名臣丁宝桢

天眼新闻 2024-05-23 10:30:43

一堂由织金县委党校年轻教师打造的《宝桢家国是》情景教学课,近日在毕节市委党校礼堂上演。

课程共分四幕,第一幕《家风·佳风》,两位年轻的95后教师从修身正心、爱民养民、廉洁奉公3个方面与学员一起品鉴《丁文诚公家信》;第二幕《凤西·凤起》,视频带领学员来到了位于织金县城的“凤西书院”,讲述丁宝桢的育才故事和“上谕为政,首在得人”的主张;第三幕《盐道·民道》,讲述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之后,大刀阔斧地改革盐政,“改数百年销盐之策,运千万人所需之盐”。不仅保障了贵州老百姓对平价食盐的需求,还带动了贵州四岸盐路的商业发展和繁荣;第四幕《问新·问心》则通过丁宝桢景的“三问”——“国家富强了吗?百姓幸福了吗?官员清廉了吗?”穿越古今,让丁宝桢的价值观与当下产生链接。

200多年前出生于贵州织金县城的丁宝桢,何以让历史记取、后世怀想且百余年不衰?这堂别开生面的课,正是要挖掘丁宝桢报国、爱民、治家、清廉品质的现实意义,使其优秀的精神品质照亮新时代的年轻群体,并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关于丁宝桢的故事,正被更多人通过更多形式进行讲述和传播。3月22日,2024年新时代黔灵百姓讲坛第二讲在贵州省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讲,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赵青给听众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展黔山雄直清刚浩然正气,做一代忠臣贤臣名臣的丁宝桢》的主题讲座。为使听众对丁宝桢所处时代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讲座穿插了大量历史图片,包括藏于英国博物馆的皇太后仪驾龙凤旗图,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丁宝桢奏折,汉砖上的三足乌图,至今留存山东、四川各地的丁宝桢碑刻、题字等,使丁宝桢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

在赵青看来,丁宝桢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当代价值更多体现在精神的传承上。她认为,在丁宝桢身上有很多宝贵的精神品质值得后人学习:精忠报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民为本,有勤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刚正不阿,有嫉恶如仇、果敢刚毅的正义精神;吐故纳新,有敢为人先、变革图强的创新精神;坚韧执著,有一往无前、知难而进的愚公精神;知行合一,求真务实、身体力行的诚信精神。

2023年底在央视持续热播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丁宝桢》,让名噪晚清的丁宝桢在相隔一个多世纪之后再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全剧从丁宝桢“报国之心,勇于担当”“为民之心,廉洁爱民”“为家之教,家风传承”三个层面,再现了一代名臣的热血人生。

该剧自2023年10月26日起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首播后,取得了良好收视率,得到广泛好评。酷云实时收视数据显示,该剧收视率最高峰值达到2.0277%,持续全端播放第一,遥遥领先同期同时段热播电视剧。在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丁宝桢》研讨会上,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该剧生动展现丁宝桢爱民、为民、安民的崇高品格,透露出贯通古今的浩然正气,通过丁宝桢为官事迹构建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契合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全剧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一出优秀剧目不仅以自身品质饱受赞誉,更能积淀经验推动更多精品文艺作品的创造生产。作为一部传播正确价值观、与时俱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出新出彩演绎历史经典故事的精品力作,《丁宝桢》也是贵州在自信、开放、创新中与有关各方共铸经典、互利共赢的一次成功实践,给当下的文艺创作带来很大的启发。在《丁宝桢》研讨会上,贵州提出了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打造更多的文艺精品:坚定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富矿;秉持开放包容,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守正创新,深化融合发展;优化创作服务,搭建重大平台。电视剧《丁宝桢》等文艺精品让省内外看到了贵州文艺发展的广阔前景,让文艺创作者们更乐于走进贵州、深入贵州,感悟多彩魅力,演绎时代华章,共同开辟新时代文艺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阔境界,助力贵州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文艺精品也是文旅发展的助推器。借由电视连续剧《丁宝桢》在央视的热播,织金县顺势而为,着力打造“宝桢故里·洞天织金”的文旅品牌,使之成为2023年贵州省织金县冬季文旅的重头戏,“寻访宝桢故里·探秘洞天织金”的精品旅游线路也隆重发布。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