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原版八段锦是这样的:故宫博物馆藏版八段锦图详解

卫昌国学说说 2024-02-23 15:51:10

养生气功八段锦虽然从宋代开始流行,但并非一成不变。

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记录了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两种,到明朝流行的八段锦是坐功八段锦。如明养生家冷谦《修龄要旨》和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八段锦均为坐式八段锦,即现在所说十二段锦。

现在流行的体育总局版八段锦其实来源于清代流传的版本。

清代八段锦也有不少版本,真正有图清晰记载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版“无名氏八段锦”。

其内文则标为“达摩易筋八段锦”。

嗯。竟然叫“达摩易筋”,那是不是和“易筋经”有关系呢?

是的。

这与清代流传的“达摩易筋洗髓经”记载的“立八段锦图说”几乎一致。

但是呢。图示略有不同。

详细介绍如下:

一、清代八段锦第一式:“双手托天理(利)三焦”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2.“双手托天利(理)三焦”练法分析

两者其实差别很小,甚至可能是因为画风格而产生差异,但就展示而言,却表达了两种不同练法:

易筋经收“八段锦”,两脚为脚跟并拢脚尖外八字,两手托天胳膊上伸直,两手指交叉;

台博物馆藏版“八段锦”为两脚平行并拢,两手掌指相对上托,胳膊为弧形,没有伸直。

体育总局版则采用了双手交叉上托法。

二、清代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如射雕”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2.“左右开弓如射雕”练法分析

两者练法几乎一致,都是马步站立,左右开弓。唯一不同在于,易筋经“图说”推弓手采取外推“食指”竖立;而博物馆藏版推弓手握拳向上向内食指竖立。可以说方向相反。

这可能是画法,但也可以代表不同练法。

体育总局版则更多借鉴易筋经图说练法。

三、清代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3.“调理脾胃须单举”练法分析

这一式两者练法几乎相同,只是图示角度不同。

但是恰恰因为角度不同,也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练法。

易筋经“图说”一手上举,另一手可以是下按,也可以是手背腰,从图示看,更侧重于手背腰。

而博物馆藏版,一手上举,另一手更侧重于下按。

四、清代八段锦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2.“五劳七伤往后瞧”练法分析

这一式两者练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在手掌上。

易筋经“图说”两掌自然垂两边略微掌外翻,拇指在外;

而博物馆藏版,两掌为自然下按,拇指在内,掌心向下。

体育总局版更多借用易筋经图说图示。

五、清代八段锦第五式:“攒拳怒目增气力”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2.“攒拳怒目增气力”练法分析

这一式两者练法差别较大,顺序也不同。易筋经图说为第七式,这与体育总局版相同;而博物馆藏版为第五式。

练法上差别也较大:易筋经“图说”采取马步站立,左右前冲拳方式,这与体育总局版一致;

而博物馆藏版更侧重于“定功图”,采取马步怒目两侧握紧拳方式。

六、清代八段锦第六式:“背后七颠百病消”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2.“背后七颠百病消”练法分析

这一式两者都为第六式,和体育总局版顺序不同。

练法几乎一致,唯一不同在两手姿势。

易筋经“图说”两手为自然下垂,这与体育总局版一致;

而博物馆藏版更用两手叉腰。

七、清代八段锦第七式:“摇头摆尾去心火”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第五式 台博物馆藏版第七式

2.“摇头摆尾去心火”练法分析

这一式两者顺序不同,易筋经图说为第五式,和体育总局版顺序一致。

博物馆藏版则为第七式。

练法类似,但都没有表达完整,只有马步扶膝盖动作,但从“势”看,应该与体育总局版不同,动作幅度较小,应为:马步扶膝,头微微右(左)转腰臀左(右)转。

八、清代八段锦第八式:“双手鞠躬固肾腰”解读

1.易筋经“立八段锦图说”和台博物馆藏版对比图

2.“双手鞠躬固肾腰”练法分析

这一式两者名称不同,也显示不同练法:

易筋经图说这一式为:两手攀足固肾腰;

博物馆藏版为:双手鞠躬固肾腰。

体育总局版最后一式为“背后七颠”。

易筋经图说练法比较直接,即肩宽站立,两手攀足,弯腰抓脚。

博物馆练法可以理解为两种练法,也可以理解为两个连贯动作:

先两脚并拢,弯腰仰头两手下按;

再继续低头两手下探伸向两脚。

总结:

从两者图示来看,除顺序略有不同外,其实大致相同,部分练法略有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台博物馆藏版基本上是沿用易筋经图说内容,并结合了一些武术练法。

卫昌国学

2024年2月

0 阅读:12

卫昌国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