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调人“连哄带骗”,部下原能晋升却被平调,后续发挥作用厉害

冰点历史 2024-05-12 09:26:16
前言

杨勇去朝鲜作战前,曾任第二高级步校校长。那会儿,罗铭也在步校工作。

回国后,杨勇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9年的国庆前,在天安门前有阅兵任务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正紧锣密鼓的参加集训。

杨勇关心老单位,亲自到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检查。时任校务部部长的罗铭全程接待了杨勇。

杨勇与罗铭共事过,发现此人的能力不错。他心里琢磨,七八年的时间,老伙计为何一直没有挪地方呢?

于是,杨勇就想着调人,把罗铭安排到北京军区去。后续就是他“连哄带骗”,把罗铭调了过去。

果然,罗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得不说,杨勇识人的目光是独到的。

杨勇调人“连哄带骗”

有一年,毛主席和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代表在一起观看大比武。杨勇是负责人。

他交代罗铭准备一顿饭。

这顿饭非同小可,有1500人吃。人多不说,还是头脑。不仅要把饭做好,还要确保安全。

事前,杨勇特别询问了毛主席的副官,问清主席爱吃什么菜。弄好菜单后,由罗瑞卿最后圈定。

那会儿,为了把这顿饭安排好,罗铭就守在食堂。每次炒好一个菜,罗铭就先给狗尝尝,怕有毒。

狗没事后,罗铭还要尝一尝。杨勇毕竟是主负责人,他也会亲自尝一尝,直到确保万无一失。

菜虽然都是家常菜,但做法却很是讲究。

据罗铭回忆说,当时北京几个大饭店的经理都来参观了,连连夸奖很不错。杨勇对此也是非常满意。

从这件事中,杨勇就看出罗铭的出色能力。加之在步校共过事,杨勇便想把罗铭安排到北京军区工作。

杨勇到北京军区任职后,他发现管理部门和北京市方方面面的关系没有打通。

比如,欢送几个苏联专家回苏联,想在北京饭店请客吃饭,却办不成。

其次,不管是该花不该花的钱,都是小里小气的,弄得很是别扭。

这天,第二高级步校副校长滕海清对罗铭说,北京军区要调他到司令部担任管理处处长。

后来,管理处改为管理局。

罗铭表示不干。因为那个时候,组织已经决定让他当副校长了。这是一次很大的晋升。

若是跑去当管理局局长,算是平调。

除了这个原因外,罗铭做了多年的后勤工作,他知道后勤工作很难。

当罗铭要打退堂鼓时,滕海清表示,他决定不了。

这样一来,罗铭只好亲自去找杨勇谈话,希望能让他收回调令。

1959年6月的一天,罗铭连夜坐火车来到北京。他直接去找干部部部长,说:“我不干,你们给上边反映。”

部长说:“这事我们管不了,军区定的,你去找杨勇司令。”

见罗铭的情绪很急躁,部长赶紧派人开车把罗铭送到杨勇的住处。

杨勇还没起床,就被外头罗铭的声音吵醒了。罗铭对警卫员讲:“让我进去,我找杨司令。”

杨勇边走边念叨:“好你个罗铭,连个觉也不让睡。”

见到杨勇后,罗铭开门见山地表示,管理局他是去不了的。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大干部,谁干都一样。

杨勇却执意要罗铭干,在杨勇看来,这个单位管理的人多,需要一个能力很强的人牵头。

随后,杨勇就耐心地做罗铭的工作,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可罗铭却始终没被说服。

若是他真心愿意来,就不会坐火车来北京一趟了。

杨勇见说不通,便采取“连哄带骗”的战术。

杨勇说让罗铭陪自己乘车转转。罗铭说,他是被送过来的,可以乘车回招待所。

杨勇直接把他拉到车上,说要送他回去。

可没想到,杨勇却把他拉到了司令部。一下车,杨勇就叫来了分工领导管理处的李副参谋长,让他安排罗铭的工作。

罗铭这时也不知说什么好了。

李副参谋长指着一间办公室,对罗铭讲,他今后工作就是在那里了。

到了办公室,罗铭也不知干什么好。秘书到了,问他:“你来干什么?”

罗铭说:“我来上任。”

与此同时,管理局的局长从北戴河回来,与罗铭交了班,然后去第二高级步校任职去了。

也就是说,杨勇把两人的岗位对调了一下。

罗铭虽然起初不愿意来,但既来之则安之。在管理局的工作,罗铭干得相当不错。可以说在一段时间里,算得上杨勇的左膀右臂。

这一干,就是六年半的时间。

杨勇不是第一次这样调人了

话说,杨勇这种方式调人,不是一回了。

早在1949年在上饶时,王秉璋要被调走,杨勇打算把十六军的戴润生调到十七军来。

杨勇先找戴润生谈,可没等他说完,戴润生就表示,他不去。自己明明在十六军很好,为何要去十七军?

杨勇没说二话,只是一个转弯,突然对戴润生说:“你不是想回家吗?回家看看吧。”

戴润生的老家在江西的吉水。他一直想念家乡,既然领导发话了,那他就抽空回了一趟老家。

因为杨勇没有直接下令让他到十七军,戴润生以为事情就告一段落了。

在家的时光匆匆而过,等戴润生回到十六军后,惊讶的发现自己的行李都不见了。

他赶紧打听,这才知道他的行李早就被搬到十七军了,还是十七军的政委和政治部主任亲自帮他搬的家。

事已至此,戴润生便不再说什么了。就这样,戴润生到十七军当了军长。

话说回来,其实罗铭不光是一次被杨勇这么调职了。两人虽然没有在战争年代打过交道。

只是杨勇在石家庄第二高级步校当校长时,与罗铭一起共过事。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杨勇,很快就看出罗铭是干后勤的人才。

那时,罗铭是高干队大队长,他对干后勤并不感兴趣。

不过,杨勇直接来了一个先斩后奏。在全校的大会上,杨勇没有征求罗铭的意见,就宣布让罗铭当校务部副部长。

由于罗铭在后勤岗位上,确实有一套。不久,他就被升为了部长。

在杨勇手下当管理局局长,很好干。杨勇很信任部下,从来不发火,也从不多问。

罗铭不仅把管理局和北京市各部委,以及有关省市都打通了关系,而且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与杨勇一起,到处考察适合成为生产基地的地方。

农业是需要大投入的行业,光靠后勤是不行的。罗铭和杨勇提意见,能否搞化肥厂,汽车修理厂等工厂,以工养农。

杨勇同意了。

那时,化肥厂生产的化肥基本外卖,一年赚个几十万,加上汽车修理厂等工厂的收入,投到农业中,补上了农业的投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罗铭为了抓生产,付出了不少心血。杨勇特意叮嘱他,不要与民争利,选地时尽量选老百姓不要的荒地。

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批了一些荒地给部队用于生产。

罗铭记得,那时北苑还是郊区,荒草一片,北京军区的部队开出了500多亩地,种上了玉米和各种蔬菜,还养了猪。

有了这些,战士们也能吃饱饭,身体有劲了,也更利于搞战备。

说起来,杨勇对生产建设是非常关心的。他经常去生产基地,一个星期总要去一两回,去了就和战士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官架子。

这也令罗铭很是敬佩。

虽然罗铭到管理局起初是不愿意的,但杨勇的目光敏锐,直接把他调过来。后续罗铭为军区搞大生产运动,起到了很大的协助作用。

0 阅读:67

冰点历史

简介: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