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端午节,农谚“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是灾年吗?

农民说农 2024-05-13 00:04:18

端午节,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而公历时间不固定。

夏至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时间为每年公历的6月20-22日交节,但农历时间不固定。

受阴阳合历的影响,在一些年份会存在闰月,这就导致了端午节和夏至节气,在不同的年份,可能会出现先后顺序不一样的现象。

有些年份端午节先到来,夏至节气后到来,被古人们称为“夏至端午后”。相反,有些年份夏至节气先到,端午节后来,被古人们称为“夏至端午前”。

关于此,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农谚,比较流行的要属下面这句“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

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如果是夏至时间在端午节之前,那么预示着当年农作物长势不好,或许是个灾年。如果夏至时间在端午节之后,那么预示着当年农作物会获得丰收,种植户们能够改善生活吃酒肉了。

详细来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含义,指的是如果夏至节气出现在端午节之前,那么预示着当年的收成会不好,农作物可能会因为一些自然灾害导致大减产,在以前的时候,或发生饥荒。

大家都知道,古时农业种植生产条件一般,没有便利的灌溉措施,农民们主要依赖自然降水来滋润作物。

而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酷暑炎热在即,如果此时降水不足,就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迅速,农作物得不到足够的水分供应,进而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如果夏至在端午节之前,那么端午节时的天气也可能会比较炎热,甚至出现干旱,这对于夏播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来说,都是不利的,可能在生长前期,就无法正常生长了,更不用说后续的高产了。

因此,古人们通过观察经验总结,就有了“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再来看“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含义,指的是夏至节气出现在端午节之后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会因为丰收而享受相对较好的生活,有能力购买和享用酒肉,毕竟以前不少家庭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肉。

当夏至出现在端午节之后,意味着夏季炎热天气将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小麦成熟期、水稻分蘖期等)之后到来。既不耽误农作物的收获,也不耽误农作物的生长。

另外,夏至时节之后雨水相对充沛,不仅能够满足夏季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还能促进土壤中(包含底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打下好基础。于是就有了“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说法。

今年夏至在端午之前?还是端午之后?

今年端午节时间是6月10日,夏至节气时间是6月21日,夏至在端午之后到来,按照上述说法,属于“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范畴,或预示着今年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庄稼能获得丰收。

再来看去年(2023年)的情况,去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端午节是6月22日,两者就相差一天,夏至在端午之前,属于“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回过头来看,去年河南部分地区在小麦临近收获时,遇到了“烂场雨”,产量和品质都有所降低,部分严重的地块,小麦发芽发霉现象严重,基本上等于绝收,符合“灾年”的说法。

这样来看,农谚“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放到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按照此说法,今年是不是要也应验“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说法呢?庄稼丰收,收益提升,能够改善生活了。

当然,农谚毕竟是农谚,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受地域限制以及古今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能全信,具体天气好坏,还是要以天气预报为准。不过,也有朋友说,农谚能流传到现在,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个人意愿,希望上述农谚成真,这样的话,今年夏至在端午之后,就是一个丰收年了。对此,你赞同吗?

1 阅读: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