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一家独大到破产重组,莲花味精到底经历了什么?

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 2024-05-22 09:42:30

“胖猫”事件满城风雨,持续成为热门话题,但近期警方的一则公告却彻底让事件出现了反转。

原来这是一场乌龙,而且整个舆L是被“胖猫”姐姐精心策划的,我们无数吃瓜群众首当其冲成了被利用的工具人。这让我又一次感叹,谣言的力量是多么地强大,尤其是被精心策划过的谣言。它不仅可以改变舆L风向,社会价值观,更能摧毁一家如日中天的民族企业。下面我要讲的莲花味精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受害案例。

1908年,日本化学家首次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钠,这一发现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味精的诞生。1920年,味精传入中国,并以7元每500克的价格,长期被视为普通家庭厨房里调料奢侈品。直到1983年河南项城莲花味精厂的创办,才彻底改变了味精行业的格局。短短15年间,莲花味精的年产量从初始的400吨飙升至惊人的8万吨,其国内市场份额更是高达43.4%,并成功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实际上它也成了世界上第一大规模的味精企业集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味精已经如同盐、醋、酱油一般,成为了每个家庭餐桌上的必备调味料。而在这一时期,莲花味精的运营模式与现今的河南胖东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真诚对待每一位员工。在物价低廉的年代,莲花味精的一线员工每月都能获得两三百元的基本工资,年终更有高达数千元的奖金。

莲花味精的崛起也为项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其巅峰时期,有三分之一的项城人都在莲花味精厂工作,这无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员工们的高收入使得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显著提升,从而带动了更多产业的繁荣发展。莲花味精不仅出资建设了项城早期最豪华的四星级酒店,还慷慨解囊,为项城市建设了一座公园。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之际,一则谣言却悄然流传开来,给这家企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当时,有一些专家就像约好了一样,突然跑出来说味精是化学合成品,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引发脱发、甚至致癌。然而,经过专业实验室的深入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每人每日即便摄入50至200克的味精,也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明确指出,味精的安全摄入量无需设限,可放心食用。尽管莲花味精积极科普,但谣言的力量往往更为强大,使得“味精有毒”的谣言愈演愈烈。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外资控股的鸡精产品开始了大力度的市场推广,其广告策略巧妙地将味精描述为化学制品,而鸡精则成了天然营养的象征。但是,让人感到滑稽的是,只要我们查一下某知名鸡精品牌的配料表,就会发现它的配料表上,排在第一位的正是味精,而且后边还加了一些添加剂。而莲花味精的配料表则简洁明了,仅有小麦提炼的味精一种成分。

就这样在谣言的反复冲击之下,莲花味精于2003年首次出现亏损,随后便一蹶不振。2009年,莲花集团不得不出售莲花味精的控制权,而到了2021年,他们甚至还被迫拍卖与莲花相关的商标以求自救,结局令人唏嘘。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企业,河南洪灾时,它却毫不犹豫的捐了50万现金,外加一大卡车的矿泉水、面包和方便面。上海疫情封城期间,他又拿出了三千多箱的口罩、面粉等应急物资,2022年9月,莲花健康又捐了60万来助力项城市的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

当然,除了市场竞争和食品安全舆L危机,莲花味精的管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他们没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导致了市场份额的逐渐萎缩。同时,他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处理不力,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消费者的质疑和抵制没有做出积极回应。这些错误的处理方式,使得莲花味精逐渐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但是真正给莲花味精一记重拳的的确是网络谣言。大家一定要切记啊,我们民族企业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你们手里的。我也衷心希望广大网友能提高认知,多点责任和担当,只有这样,国家的前途的才会因为有你们而锦上添花!

0 阅读:23

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

简介:听商业故事,悟创业大道,探讨怎么完成一个亿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