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打瓦弄大捷印军将领1死1俘,上将中将少将撤职,反对者授元帅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03-27 22:25:1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纵观古今中外战场上,打了败仗,自然要追究指挥者的责任,便于警戒后人从而接受教训。所以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时,明确指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说的就是这个命运共同体的胜仗之道。所以,打了胜仗的将军加官进爵,打了败仗降职夺俸,重则撤职、下狱甚至枪毙,有的还连累家人。

有句俗话说,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离去有人留。有人千言不解恨,有人一剑便封喉。有人原地总踏步,有人更上一层楼。此话要是来形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我国的边境发生了一场名叫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度人称为瓦弄战役,此役我军克服高原作战的恶劣环境和不利因素,发扬能打恶战、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向瓦弄印军主力发起全线攻击,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终结果是印军大败,我军一举收复了被印军非法占据的我国领土,取得辉煌胜利,史称“瓦弄大捷”!

仅半月,印军五个精锐旅不是被解放军全歼就是被打残,我军取得瓦弄大捷后,并乘胜追歼残敌,使印度出现了极度的惊惶,到处是恐惧和流言,一些地方陷入一片恐慌。连尼赫鲁总统对全国发表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演说,这次演说充满泄气与悲情:“已经发生的事情是非常严重的,也使我们非常伤心……”为了安定情绪,自然要追究印军负责人,于是陆军参谋长塔帕尔上将、部军区司令L·P·森中将,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还有下面的霍希尔·辛格准将、古尔巴克希·辛格准将等一干人,都相继被追究责任,甚至送上了军事法庭审判。不过,有一名反对开战的人,后来却被授予元帅,此人便是萨姆·马内克肖,下面就说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的初,中苏关系决裂,双方一度由唇枪舌战发展到剑拔弩张;败退台湾的蒋介石狂妄地叫嚣“反攻大陆”,尤其是国内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我们的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此时,印度的少壮派将领塔帕尔、普森、考尔等人,认为我国内外交困,便奉行所谓的前进政策,派出军队在中印边境疯狂地武装挑衅,袭击我哨所,枪杀我军民,不仅把东段非法占据我国领土的马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中国的处事原则是,首先通过和平谈判的手段,本着求同存异,互惠互利,此时,《人民日报》刊登对印度“最紧急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然而,印方强硬派对我们的一忍再忍,反而是认为软弱好欺,不仅丝毫不知道收敛,反而得寸进尺,更加猖狂地在边境挑衅,并制造相当规模的边界冲突,我方多次呼吁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无果的情况下,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年49岁的54军军长丁盛奉命“挂帅出征”,由他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时称“丁指”。

丁盛,江西于都人,他17岁参加红军,因长相清秀,人又机灵,一去就当上团部的通讯员,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领导下达打仗的命令都是由通讯员传达到一线,由于经常穿梭在遍布硝烟、子弹横飞的战场上,通讯员是牺牲率很高的岗位,不过也许是丁盛命大,在多次执行送信的过程中,他都安全归队,连一点轻伤都没受。再后来又成了红军部队中的一名打旗兵,那年月红军弹药紧张,无论是阻击战还是攻坚战,都需要营造一种气氛,从声势上压到敌人,因此,往往是打完一棱子子弹或扔上几颗手榴弹,冲锋号就吹响了,这时靠打旗兵引导战斗,所谓旗进人进就是这意思,丁盛旗打得好,受到了领导的青睐。

丁盛被当时红军总政治主任王稼祥看中,成为了他的贴身警卫,通过高层领导的耳濡目染,他进步很快,成为了红军队伍中的一名干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他的职务由团级到师级。不过那个时期在猛将如云的四野军中当时并不算太突出。他真正成名是在解放战争后期著名的衡宝战役时,孤军深入,却腰斩白崇禧的精锐“钢七军”而一战成名,由此军中人颂外号“丁大胆”,抗美援朝时参加过金城战役,他从“旗官”到“守路钉”再到“丁大胆”,建国后成“胆大将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担任54军首任军长。

当年丁盛麾下的54军有三个师,都是能征惯战的虎狼之师,个个求战强烈,唯独130师是简编师,兵员只有满编师的一半稍多,这个师兵员来源大部分是四川的,个头不算高,身材精瘦,去参战之前是支农开荒的生产部队,接到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命令后,他们放下手中的生产工具,拿起战斗武器,边集结、边组织、边动员、边开进,利用一切空隙,边展开战前练兵。

这支部队在军长丁盛的带领下,千里奔袭,从四川到西藏,再翻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因为战事紧急,运输困难,根本来不及补充后勤,甚至整个后勤处,都只上来了一个副处长,每个战士负重50-70斤,粮食不够,主攻团吃的都是稀饭。炮弹都是用肩挑。其困难和艰苦程度是超出平常人想象的,但仍然士气高昂开到前线,山地作战没有后勤,除了速战速决,丁盛没有第二个选择。

此时,与丁盛对决的正是号称对华“前进政策”(即蚕食中国领土)最积极制订和支持者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率领的印度王牌第四军。其人组建了代号为“土斯喀”的“边境修路组织”,在中印边境大修战备公路。第一期工程是完成从提斯浦尔经邦迪拉、色拉通到达旺的380千米道路,沿途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容易出现塌方。在考尔督导下,印军修路计划逐步展开,空军也提供配合,大批部队调进山区,从这一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考尔,眼神犀利,看上去很是狡猾。

考尔提出“昂卡尔计划”,计划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兼则马尼到克节朗建立35座军事哨所,信心满满的考尔还口出狂言:“中国现在积重难行,绝对不敢发动大型的军事活动,但从小型军事对抗来看,我们的队伍可以将中国任何一支队伍打败!”毕竟他自认为是“座山虎”完全能胜丁盛的劳师远征,以逸待劳,尤其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瓦弄,海拔1000公尺左右,山高林密、河流交错,地势非常险峻。印军在此经营20余年,构筑了完善的防御工事,甚至光地堡就修建了1000多个,分散各处,易守难攻。无论是兵员还是物资都很充足。特别是印军驻防瓦弄的第11旅,其三分之二的部队都参加过二战,在北非击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又在缅甸跟日本人交手,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

考尔指挥印军已经在侵占我国领土的有利地形上构筑了工事,储备了大量物资,摆出了“1”字长蛇阵,头部对准我方,蛇尾对着印度境内,即便于进攻,又便于防守,还便于补给。一旦我军展开强攻,势必伤亡较大。判明印军的作战意图后,证实此举是铜头,铁尾,腰紧,腹松,打蛇必须打七寸,它就首尾难顾了。此时,前线我军主力,兵分三路,从西,东,南,穿插迂回,切断错山口与邦迪拉,德让宗公路,迂回查库,将邦迪拉与阿萨姆平原的印军主力,分割包围,一举歼灭。此时,坐镇瓦弄前线的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还蒙在鼓里。

战斗打响后,为了速战速决,丁盛出手就是狠招:直接打七寸,正面突破、突击纵队从侧后纵深迂回,形成关门打狗,实行切断、分割、包围,力求全歼印军11旅,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必须抢占瓦弄印军机场,切断印军逃跑之路。一旦打不赢就走,根本打不痛印军,就会跟你硬耗,结果会把肥的拖瘦,瘦的拖病,顶多也算打个平手。为此丁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的特点和地形情况,用少量的部队在正面对“眼镜王蛇头”进行佯攻,牵制、迷惑、消耗印军,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主力则向印军眼镜王蛇的“蛇腰”、“蛇尾”勇猛穿插,斩杀下去。当日下午14时,战斗结束,仅仅10个小时左右,就干净利索地全歼印军主力第11步兵旅,印军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和第11旅旅长,带领部分人员乘直升机逃跑。

本来,战场上进攻与退却乃是兵家常事,不算什么耻辱。耻辱的是印军退却时如一盘散沙,毫无组织且不战而逃,原因是指挥官走了,士兵的撤退也就毫无组织了纪律了,针对这一点,我军采取“宜将乘勇追穷寇”,为此抓获大量俘虏缴获大量武器。是役,考尔手下的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见大势已去,丢下部队,只带着几名警卫赶紧换上衣服化装逃跑,他是想沿小路逃往不丹,再回印度,这位将军的运气实在太差了,快要跑出边界时,多次被我军勒令站住不听,在逃跑过程中被乱枪打死。

霍希尔.辛格准将,生于印度拉贾斯坦邦,1944年春天,二十三岁的霍希尔.辛格从军校毕业,参加英印军,以见习少尉走上缅甸战场他作战异常勇敢,曾独自一人歼灭二十多名日军。1945年,在参加缅甸中部的战役,此后跟随部队转战泰国,解除当地日军武装,解救盟军战俘。可以说,霍希尔.辛格在二战结束时,已是印度的战斗英雄。后因军功不断得到攫升。1962年,担任了印度陆军王牌师第62旅的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仪表堂堂,身材修长,长着一双异于常人的腿,极为硕长,故而被称之为长腿将军,本来有很好前程的他,不幸的是在这场侵略战中将星殒落,成为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阵亡级别最高的敌军将官,令人一声叹息。

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考尔手下第7旅旅长约翰·达尔维被俘。当时,他率部与我军一交手,很快部队建制被完全打乱,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他的事个部队成为瓮中之鳖,只好下令分散突围,达尔维带着心腹逃进原始森林,躲藏几天后,耐不住饥饿的达尔维钻出山地,这位准将在丛林里烤玉米棒 子 时,我军巡逻士兵发现烟后对他进行抓捕。他只好束手就擒,成了战争中被俘的印度最高级别军官,达尔维被俘后的,抱怨说:“你们打仗不按套路出牌!我还没有洗漱,你们的士兵就从背后袭击了我的指挥所。

不过,达尔维被抓获时,已经66小时没吃东西,神智恍惚。我军给他安排了一个单间住房,送上水壶和干粮,使他的情绪稳定下来,领导问他被俘后有没有遇到麻烦,他十分感谢地伸出戴着金壳手表和钻石戒指的手说:“你看,我的东西丝毫无损,你们真是一支文明的军队。”后来他的待遇非常好,还被安排到一些大城市参观,后来从香港回到印度,他也替我们做了很多正面的宣传,对我国非常友好。

还有印军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兵败之后,在原始森林里躲藏五天五夜,饥肠辘辘,面黄肌瘦,前路黯淡。当年我军对印作战是自卫反击战性质,你不犯我,我肯定不会犯你,所以一直遵循不扩大战局,不升级事态的原则。在全球“冷战”升级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保持立场稳定,守住自己的形象。不愿让防御反击演变成单方面的入侵,这样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将更加困难。我们的决策:害怕无辜百姓被卷入战火。英雄的战士们不惧怕流血牺牲,但却害怕战争带来的灾难。所以我军宣布撤军后,在直升飞机紧张地搜寻以后才被找到接走回国。

瓦弄之战失败的责任,自然是要一级一级追究下去,首先是陆军参谋长普兰·纳特·塔帕尔上将,宣布被撤职,这名拉合尔政府学院毕业,并在英国的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接受训练的军官,后在旁遮普团服役,二战期间,在缅甸、中东和意大利等地服役,期间升任助理军事部长、旅长、情报局局长等职务,印度独立后他晋升少将,担任过军团司令晋升为中将,后官至陆军参谋长上将军衔,战后被撤销职务。

当然,最惨的要数这场战役的前线总指挥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战后,被勒令永久退役并接受情报部门的调查,甚至被停发了退休金。一位印度评论家说考尔这个人,充其量只适合当中下级军官,绝不能让他升任团长以上的职务。但死硬的考尔,后来写了一本关于这场中印边境战争回忆录,名叫《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书中他一再为自己开脱,按照他的观点,印度之所以被中国打败,竟然是因为“印军投入兵力不够”。按照他的说法,再多给他派点部队,说不定就能取得胜利。不过,他这话自然是没有人能相信。

在这场对我国边境的大搞“前进政策”,特别是考尔“昂卡尔计划”蚕食我国领土,并认定中国不敢出手揍他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持坚决反对意见,认为考尔的“前进政策”是多么的愚蠢可笑,并认定中国军队一旦发威,他一定会一败涂地。此人便是当时担任威灵顿参谋学院的院长马内克肖少将。萨姆·马内克肖二战期间开始在英属印度陆军服役,因表现英勇而被授予军事十字勋章,参加过五次战争,军事生涯横跨四十年。

这个时候,马内克肖被当作恪守英国军队传统的精英分子,遭到考尔的重点打击,因他他敢说敢道,聪敏机智,不掩饰对考尔的轻蔑,曾发明出“考尔的崽子们”这句双关语,还成立了一个审理他的军事调查委员会成立,指控中认为他不逊地批评自己的上司和文职的领导官员,也就是说不忠诚。为此差点被开除军籍,幸亏是时任陆军参谋长蒂迈雅将军的保护下,调查委员会认为马内克肖无罪,但高级文官们已经准备将他撵出军队,虽然此次指控虽然不了了之,但马内克肖的晋升却被压了下来。

印军在瓦弄战败之后有军官回忆:当时自己的士兵只要听见风吹草动,就以为是解放军部队已经追来了,被吓得只能蹲在地上发抖,有些人甚至直接举起双手,根本没有抵抗的打算。完全没有了战前的狂妄,只想着自己能够活着回到祖国。印度军队被一再暴打,简直是溃不成军的局面,到处是恐惧和流言:说中国部队正要攻占提斯浦尔,甚至要派伞兵在首都降落,说考尔将军已经被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因反对考尔被败军之将排挤雪藏中的马内克肖重新起用,接替了考尔的职务任第4军军长,面对当时战败后惊慌逃窜的人们,他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先生们,我已到达,不会有撤退的命令,这些命令永远也不会下达。”并做了许多为考尔擦屁股的事情,纠正了一些错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情绪,这名咸鱼翻身的考尔反对派,得到了不少民众的好感,不久后取得重大胜利的我军宣布主动撤退,并归还所有战俘和装备,令印度羞愧不已,大家才知道我们根本不需要他的国土,这名因反对考尔的马内克肖,做了一系列的部署稳定了局势,不过自此失败之后,便没有与中国为敌。

就在几年已经的七十年代初,当是邻近的东巴和西巴因为一系列问题逐步激化,双方闹起了分家,但又根本谈不拢,因此出现了动乱,继而爆发了战争。此时,正担任陆军总参谋长马内克肖策划了一场战争,他率部采取声西击东,隐瞒欺骗,使对手认为是小规模的边境争夺,谁知就在1971年11月21日,他采取诸兵种配合,向东巴发起突然进攻,巴军薄弱防线被一捅就破,部队被分割成几块而互不支援,数天后就攻克了孟加拉首府达卡,俘虏了9万巴军和官员。世界地图上,从此东巴基斯坦消失了,一个新的孟加拉国家诞生了。这便是著名的第三次印巴战争。

这次战争印度肢解巴基斯坦,一举解除了困扰印度多年的“东巴之忧”,使其成为南亚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这次胜利的功劳跟马内克肖的指挥和策划息息相关,首先是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其次实现聚焦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分割围歼,使对手首尾难顾,相互不能策应;还有是采取多兵种密切配合,海陆空齐驱并进,使对手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最重要的是开展了强大的心理战,大的心理攻势,让对手震撼不战而降。

为了表彰马内克肖的赫赫战功,战后印度特设陆军元帅授予他,称他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指挥才能,这是印度建国之后,诞生的第一位元帅。2008年,马内克肖因病去世,享年94岁。生前他曾自负地说过一句名言:“如果1947年分家的时候我去了巴基斯坦陆军,我想我也会成为一名陆军元帅的。”

后人评价,他荣获这一殊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果置换一个角色,那就未必了。不过,在战争中的马内克肖,的确是做到了知己知彼,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一定不会冒失卷入战争,就如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他之所有反对考尔,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成熟的、无确切把握的卷入。失败从战争开始时就已经定了。

3 阅读:1131
评论列表
  • 2024-04-02 09:40

    张冠李戴。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的老部队18军在老军长张国华指挥下打的。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