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仅用两招,就解决了明朝宗室难题,但也挖了个埋葬自己的深坑

江舸 2024-05-11 10:22:31

在明朝时,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种背景下,明朝政府居然陷入了深重的财政危机,并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诚然在明朝末年出现的小冰期让农作物产量严重下降,这对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造成了重创,但这并不是王朝猝然崩塌的唯一原因。

当时明朝各地的藩王数量十分惊人,他们不但分走了大量财政收入,还占据了许多田地,这才让明朝的财政变得脆弱不堪。

而取代明朝的清朝在早期为了稳固宗族势力,增加民族向心力,也推出了十分诱人的爵位制度,有功之人的子孙也能够获得不菲的俸禄。

按理说以少数民族为核心的清政府,应该更依赖爵位制度增强凝聚力,但清代的宗室却没有成为明朝王爷那般的吸血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原因的关键在于,明清政府对于宗室的态度不同。

明代朝廷将与皇室关系较近的宗室视作潜在的政治威胁,因此明代王爷是被严格限制不得参与政治活动的,在部分时期甚至连人身自由都严重受限。

朱元璋在位时,将分封制度定为明王朝的基本国策,当时几位藩王在外地均有着不俗的政治影响力,有些还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自然也考虑到了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威胁,因此也制定了部分干预政策,比如王爷不得干预政府官员行事等等,这也是后世明代宗室禁止从政这一规定的雏形。

朱元璋去世之后,刚刚登基的朱允炆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削藩行动。

虽然当时的藩王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但朱允炆还是低估了他们的决心和能力,最终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成为了明代第三任皇帝。

登基后的朱棣对藩王的威胁有着深刻的理解,也正是从朱棣开始明代开始高强度限制藩王从事政治活动。

不但如此从宣德一朝开始,地方官员开始有意识的监视起藩王的动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

而到了明朝中期,藩王们的自由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他们在平日里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就算要外出采购东西,其仆人也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许可。

此外他们的子孙婚事也受到了限制,他们不能够与地方官员或者望族的子女结亲,后来甚至不允许他们和自己的亲家同城居住,明代对于藩王的防范之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在明朝中后期,明朝政府为了缓解宗室造成的财政压力,允许他们从事正常生产活动,甚至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但这都是对那些现皇室的远房亲属而言的,亲王和郡王的活动依然遭受着严格的监管。

因此在明代藩王们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们的自由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而且藩王们几乎没有任何实现政治抱负的可能,这让他们的生活也充斥着痛苦,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明王朝就要给予他们丰厚的财物,而这也成为了明朝财政最重的负担。

反观清代则和明朝完全不同,统治者对于宗室从政一事并不进行干预,这主要是因为清代在入关之前实际上采取的是贵族共和制度,因此宗室功勋都拥有较高的政治权力。

虽然在入关后清代的皇权取得了极大发展,但宗室在政治领域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清朝晚期,多名宗室大臣先后出任摄政王和主政官员,相比于明代的宗室,他们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物质要求上,也比明代宗室更低。

但对于没有政治抱负的宗室子孙来说,他们显然更希望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过日子,如果这些人的数量不断上升,那也会对清政府的财政造成致命打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清廷破天荒的想出了一个全新的法子——降袭制度,这也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分封体系。

从中国在西周时期设置分封制度以来,血缘关系一直都是获得爵位的最重要方式。

按照古代的嫡长子传承制度,在家主去世后,他的嫡长子将能够获得父亲原本的爵位,而其他儿子则获得略低的爵位,并如此不断循环下去。

明朝的分封制度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全国共有十余位亲王,他们每年都能从朝廷处获得一万石米的俸禄。

但随着明朝执政时间的增加,全国亲王和郡王的人数都在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后来明王朝甚至尝试限制宗室的婚娶来降低分封人数,由此可见这对于明朝财政的冲击。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清廷提出了全新的降袭制度,除了清廷早期分封的八位铁帽子王,和之后追加的五位铁帽子王之外,其他的宗室无论是因为血缘还是军功而获得的爵位,在嫡长子继承时都会自动降低一级,而没有继承到爵位的其他子孙,则要在嫡长子的级别上再降一级。

清代的爵位制度共有十四级,当宗室的爵位降到最后一级也就是奉恩将军之下后,其就自动成为了闲散宗室,不能够再凭借爵位获得俸禄和优待了。

这种分封制度的出现让清代的宗室构成始终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结构之下,亲王和郡王的数量相对固定,即使他们每年能够领取的俸禄十分丰厚,但也在清廷的承受范围之内。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清代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即使成为了闲散宗室,这些人依然能够按时领取皇粮,如果闲散宗室们最终全都变得游手好闲,不从事劳动生产的话,那么清廷背负的财政压力也不算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清廷在降袭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考封”制度,即想要继承爵位的宗室子弟必须要经过宗人府的考核才能够继承爵位。

如果在考试中表现不佳的话,他们继承的爵位就会大幅度跌落,有的还会被扣掉几年的俸禄。

而这场考试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马上射箭、步下射箭及满语-汉语翻译,这些科目的制定显示出了清皇室对维持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视,而这也是宗室存在的重要意义。

如果某人的子孙都不堪大用的话,那么他的爵位甚至会被近支亲属的后人所继承。

比如乾隆年间信郡王德昭病故之后,乾隆发现其子孙均不善于骑射,也完全不懂满语,于是他便让熟习满语,弓马娴熟的多铎五世孙如松,继承了德昭的郡王之位。

由此可见,满清的宗室想要完全靠着祖宗的荫蔽为生是不可行的,他们必须要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或者军事素质,才能够保住自己的爵位。

在这种压力下清代宗室要比明朝宗室努力的多,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进入朝廷或者军队成为了清王朝的得力干将,这不但有助于清皇室巩固权力,也能够节省一部分用人的开支,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相对于明朝,清朝宗室领取俸禄的人数更少,爵位更低,而且这些宗室还能够在王朝发展中贡献力量,并非完全没用的“废人”,清朝财政自然比明代要健康一些。

但这并不是说清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就没有任何问题,首先宗室在朝中占据大量话语权会让整个朝堂变得保守,皇权的力量也会被大幅增强,这让很多政治革新意见难以得到实施,这是清末多次政治改革均无法奏效的关键原因之一。

而且宗室身居高位,会让民众对满清统治阶层的改革态度产生质疑,当年正是由于皇族内阁的出台,才彻底熄灭了革命人士对清政府的信心,某种层面而言这些宗室才是点燃辛亥革命导火索的关键。

其次宗室人员从政会导致贪腐问题难以遏制,这些宗室人员除了官职赋予的权力之外,由于他们和统治者还有血缘关系,这会让清朝的官员监管体系失效,这些人出现贪腐问题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官员。

比如在清朝末年,身居高位的庆亲王奕劻就大肆通过卖官鬻爵敛财,他的吃穿用度全部都奢华至极,即使这样他手里居然还有大量白银,其收取的珠宝总价值竟然在一亿两白银以上,这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当时不少人都对庆亲王的贪腐行为心知肚明,部分报纸也报道了相关新闻,可其最终依然逍遥法外。

这也能够看出清朝政治制度对宗室重臣的限制实在有限,他们也给清朝的政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明清两朝虽然在宗室管理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但最终宗室都成为了王朝覆灭的关键原因,这其实也说明了封建王朝“家天下”理念的局限性。

平心而论清朝的爵位改革,事实上已经非常成功了,但这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因为人人生而平等,权力和特权绝不可以通过血液来传播!

——●◯参考资料◯●——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初探》

1 阅读:98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